霍斛數簇傍崖岩
作者:彭程
我嗜飲綠茶,霍山黃芽是最喜歡的幾個(ge) 品種之一,因此很早就知道了霍山這個(ge) 地名。不久前,有機會(hui) 來到安徽六安轄屬的這一處縣域,才知道此地還有一種大有名氣的出產(chan) ——霍山石斛。
要說此前毫無了解,也不準確。曾經收到安徽朋友寄贈的一小盒霍山石斛,一顆顆黃綠色的橢圓形草狀物,拇指大小,樣子像螺旋,又像彈簧。友人短信告知此物是珍貴的保健品,不應浪費。我便在沏茶時,拈幾根放進去,兩(liang) 泡或者三泡後,連同茶葉一起倒掉。來到霍山後,我將此事告訴了陪同的當地人,對方一迭連聲地說太可惜了,石斛可以連續沏泡好幾天,最熱的天氣也不會(hui) 變質,最後還可以吃進去。
看來我過去的食用方式,確實是暴殄天物了。不過這也引發出我的一份好奇心:這種看上去並不起眼的物品,究竟有多麽(me) 珍貴,又何以珍貴?
時維仲秋,位於(yu) 大別山腹地的霍山,正是金桂飄香的時節,行走在路邊田畔,時常會(hui) 有一陣桂花香倏忽飄來,馥鬱的氣息沁入鼻孔,帶給人一縷恍惚的醉意。兩(liang) 日的行程裏,目接神馳中,霍山石斛成了第一主角。
參觀的第一站,是位於(yu) 縣城邊的大別山霍斛文化館。走進寬敞的大廳,眼前雲(yun) 霧繚繞,溪流迂曲,岩石嶙峋,一陣水汽撲麵而來。這正是野生石斛生長環境的模擬再現。大廳裏栽種了分布於(yu) 全國各地的多個(ge) 石斛屬品種,形態各異,高矮不一,像雲(yun) 南的幾個(ge) 品種就很茁壯,莖稈高大,葉片寬展,綠意盎然。
轉過幾個(ge) 彎,最後才走到了霍山石斛展區,卻很感意外:這個(ge) 被譽為(wei) 珍稀無比的品種,原來這般不起眼!但見幾簇低矮的植株,趴伏在濕漉漉的岩石上,窄葉短莖,根須裸露,體(ti) 量微小,幾乎一隻手掌就能夠罩住。如果事先不了解,即使在野外遇到它們(men) ,也八成不會(hui) 留意,隻會(hui) 看作一叢(cong) 普通的野草。
不可貌相的不僅(jin) 僅(jin) 是人,也包括植物。霍山石斛的珍貴淵源有自。植物學中有個(ge) 術語叫作“生境”,指的是某一物種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相比其他石斛品種,霍山石斛對生境的要求最為(wei) 嚴(yan) 苛。它屬於(yu) 未進化的氣生蘭(lan) 科植物,大多生長於(yu) 深山中的溝溪旁,峭壁上的岩石縫隙間,簡單地說,就是山穀、水旁、林下、石上,靠氣根從(cong) 空氣中吸取營養(yang) 。它喜通風、畏暴曬,最適宜雲(yun) 霧繚繞、溫暖濕潤的小環境。它的野生產(chan) 量極為(wei) 稀少,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也是中國特有的植物,被列為(wei) “極小種群”。
要俯身端詳,才能看清楚它的模樣。霍山石斛有一個(ge) 別稱,叫作“龍頭鳳尾草”,差可比擬它的相貌。它的莖稈從(cong) 下到上逐漸變細,其形狀酷似蚱蜢腿,最粗的底部,也隻仿佛兒(er) 童的手指肚,而最細的頂端,則好像蘿卜上的根須,或者一根燈芯。
這一簇堪稱袖珍的珍稀植物,有著漫長的生長期,通常五年才能成熟。它的枝條是一節一節的,每根枝條基本上有五節,每年隻長一節,而一節隻有半厘米長,鼓鼓的,仿佛一顆米粒,因而它還有一個(ge) 名字——“米斛”。
這種情形,恰好應了“小的是美好的”的說法。盡管這句話原本指代的是經濟學中的有關(guan) 範疇,但移用到這裏也似無不可。唐代道教經籍《道藏》一書(shu) ,將霍山石斛列為(wei) “九大仙草”之首,位於(yu) 雪蓮、人參、靈芝等珍品之前。它更被曆代醫家奉為(wei) 藥中上品,從(cong) 漢代《名醫別錄》,到唐代《千金翼方》,再到清代《本草綱目拾遺》《百草鏡》,眾(zhong) 多的醫藥典籍中,關(guan) 於(yu) 藥用石斛的記載,無不強調以“生六安”或“出霍山”的霍山石斛為(wei) 最佳。
這座霍斛文化館中有一個(ge) 展室,專(zhuan) 門陳列各種石斛製品,我看到了友人寄給我的那一種。它被稱為(wei) “楓鬥”,是將提煉純化後的石斛鮮條,低溫烘烤祛除水分,再加以軟化、彎曲、纏繞和加固,前後經過十幾道工序,才有了眼前螺螄狀的模樣。
這種匯聚了天地自然靈氣的仙草,自從(cong) 有史料記載以來,在山陬水畔、石罅岩隙,寂寞地生長了數千年,直到今天才真正煥發出生機。綠色理念的普及,技術手段的進步,讓它有了批量生產(chan) 的可能。地方政府把石斛種植作為(wei) 一項支柱產(chan) 業(ye) ,給予多方麵的支持,成為(wei) 百姓增收致富的一條捷徑。
在博物館裏看展示,畢竟不如實地踏訪。第二天,我們(men) 乘車前往太平畈鄉(xiang) ,那裏是霍山米斛的種源地和主產(chan) 區。自住處出發,前行不久,就看到一條寬闊的河流,水流清碧,波光閃爍,這是淮河的支流淠河。繼續前行,地勢由丘陵逐漸變為(wei) 山地,峰高穀深,叢(cong) 林灌木蔥蘢葳蕤,大片的綠色中偶或閃過一簇黃葉、一枝紅花,望去倍感賞心悅目。
目的地到了。我們(men) 跟著石斛種植基地的主人,沿著一條狹窄的石徑,走到一個(ge) 小山坡上。這裏是一處石斛育種園。山路旁,一排鬆林下麵,幾道壟溝之間,是一片布滿碎石的坡地,一簇簇石斛均勻地散布著,上麵覆蓋了密密一層灰褐色的鬆針。
彎腰仍嫌看不清楚,我幹脆蹲下來,盡量湊近地麵。撥開遮蓋著的鬆針,便有一根根細小的石斛枝條露了出來,柔弱秀美,淡黃中又有一抹綠色。每一簇種苗旁,都插著一張小紙片,寫(xie) 著編號。有幾根枝條的頂端,是一隻小小的果莢,仿佛縮小了許多倍的橄欖果。據說一顆這樣的種子就值幾千元,因而有“一粒米斛一粒金”之說。
掉頭沿斜坡下行不遠,又看到了幾間溫室大棚,裏麵全是綠油油的石斛幼苗,一畦畦地排列著,密密麻麻。這些都是人工培育出的試管苗,要在裏麵培植一段時間,等到適應外界的自然環境後,再取出栽種到地裏。這個(ge) 過程叫作“煉苗”。此後再經過數年,才能成熟。親(qin) 睹之下,我們(men) 真切了解了石斛生長的艱難,也因而愈發知曉其珍貴。艱難困苦玉汝於(yu) 成的說法,看來也不僅(jin) 僅(jin) 適用於(yu) 人類。
結束行旅,我踏上六安開往北京的高鐵。在玻璃杯中沏上一撮霍山黃芽,放在車窗窗沿上,茶水淺黃淡綠的顏色,讓我想到了幾天中多次品嚐過的鮮萃石斛飲料。喝進嘴裏,齒頰間有一種清淡的草香,還有一點略帶黏稠的膠質感。一時興(xing) 起,順口謅出了幾句韻語:
半日迢遙京皖間,黃芽幾泡湯猶鮮。
片時淠河波入夢,霍斛數簇傍崖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