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繪畫可以取代人類畫家嗎
作者:韓嫻 (插畫師、繪本作者)
我們(men) 所處的時代,是一個(ge) 智能化的時代。很多看上去專(zhuan) 屬於(yu) 人類的領域,正在經受智能化大潮不間斷的衝(chong) 刷、侵蝕和淘洗,繪畫也不例外。
2019年夏天,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ye) 展上,展出了一套係列組畫《曆史的焦慮》,從(cong) 表現手法和觀念上來說,這些畫並沒有太多新奇之處,但繪畫語言嫻熟,格調不俗。當觀眾(zhong) 知道作者的身份後,紛紛駐足欣賞。原來,這組畫的作者“夏語冰”,其實是人工智能機器人“微軟小冰”,她是實驗藝術係教授邱誌傑的“研究生”,而這組作品則是她通過三年的深度學習(xi) 後自動生成的畫作。今年8月,在美國科羅拉多州博覽會(hui) 的美術比賽中,一位遊戲設計師通過人工智能繪畫工具生成的作品《太空歌劇院》,參加了數字藝術單元的競賽,獲得第一名,在插畫圈引起熱議,並漫溢到整個(ge) 網絡。
麵對人工智能繪畫創作能力日新月異的進展,有人感歎:“我們(men) 正在目睹藝術的死亡。如果創造性工作也會(hui) 被機器淘汰,人類還擁有什麽(me) ?”
這確實是一個(ge) 需要每個(ge) 繪畫創作者思索和直麵的問題。作為(wei) 插畫師,這幾年我也在積極關(guan) 注、使用人工智能繪畫工具,同時在思考:人工智能繪畫程序能代替人類繪畫創作者嗎?繪畫創作者該如何應對撲麵而來的人工智能浪潮?
人工智能繪畫創作的內(nei) 在機理
人工智能繪畫工具不是近幾年突然出現的,它已經有幾十年的發展了。用人工智能進行繪畫創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初,那時美國藝術家拉博斯基用示波器製作的數字作品,主要是曲線集合的有序變化,非常抽象。事實上,這一時期的人工智能繪畫工具,還不能創作寫(xie) 實作品。這種情況隨著人工智能繪畫程序“亞(ya) 倫(lun) ”的出現而改變。“亞(ya) 倫(lun) ”不是在電腦上生成數字作品,而是通過控製機械臂去作畫。經過不斷迭代,到上世紀80年代,“亞(ya) 倫(lun) ”已經可以進行寫(xie) 實創作,其風格是程序開發者哈羅德·科恩創作的翻版。
近年來,深度學習(xi) 神經網絡的發展,推動了人工智能繪畫程序創作水準的快速提升。今年非常熱的人工智能繪畫程序,如Disco Diffusion、DALL·E2、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都建立在深度學習(xi) 神經網絡的基礎之上。
它們(men) 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收集大量前人創作的作品,通過算法對其進行分類和識別,然後生成新圖像。2018年,《埃德蒙·貝拉米》在佳士得拍出43.2萬(wan) 美元的高價(jia) ,這幅肖像畫的創作者是巴黎藝術團隊Obvious,2016至2017年間,他們(men) 收集了15000幅經典肖像畫,涵蓋14世紀到20世紀的作品,然後利用“生成式對抗網絡”算法對它們(men) 進行處理,最終製作出一係列人工智能肖像畫,其中就包括這幅拍出高價(jia) 的作品。
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繪畫程序的創作,本質上是計算。科學家把程序接入一個(ge) 繪畫數據庫,再用算法對這些作品進行視覺風格的分析和學習(xi) ,進行圖像模式的識別和計算。現在,人工智能繪畫已經進入“text-to-image”(文字生成圖像)的新階段,用戶打開人工智能繪畫程序,提供一個(ge) 詞群來描述所想要的內(nei) 容、風格、材質,繪畫程序就能進行解析,生成相應風格的畫作。
人類獨有的生命體(ti) 驗仍不可替代
這種需要人類進行數據投喂的智能程序,屬於(yu) 弱人工智能。在我們(men) 現在所處的弱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繪畫程序,不論怎麽(me) 精巧、強大,都沒有自己的意識,隻是從(cong) 屬於(yu) 人類創作者的工具,這也是由藝術的本質決(jue) 定。
馬克思主義(yi) 認為(wei) ,藝術是審美的社會(hui) 意識形態,是特殊的精神生產(chan) ,它通過感性的形象來反映世界、表達感情,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繪畫創作是“有感而發”“感同身受”,是內(nei) 心情感的升華或宣泄。法國藝術史家丹納也指出,藝術作品的產(chan) 生,取決(jue) 於(yu) 時代精神和周圍的風俗。繪畫創作者的創作,是創作者獨特生命體(ti) 驗、審美和情感的表達,還或隱或現地傳(chuan) 遞著一個(ge) 時代的精神情緒。
繪畫創作中的這種“意向性”,是人工智能程序所不具備的。人工智能繪畫創作,離不開科學家和藝術家的選擇性輸入和訓練,它沒有自己的情感、意誌,沒有繪畫創作者在其所處的時代背景下,那種特有、複雜的生活體(ti) 驗和人生閱曆。雖然人工智能程序能精準對筆觸、顏色、構圖、空間、形狀、紋理等特征進行模仿,但它進行藝術創作時,更多的是“根據一個(ge) 指令,深度學習(xi) 數據庫,疊加優(you) 化出方案”,暫時還無法主動地提煉出屬於(yu) 一個(ge) 鮮活創作者的“生命故事”來注入作品、感動觀眾(zhong) 。
如今在視覺上,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創作出別具一格的專(zhuan) 業(ye) 級繪畫作品,但AI畫作的價(jia) 值,關(guan) 係到藝術價(jia) 值、功能等方麵的界定,而我們(men) 的審美體(ti) 係中的審美主體(ti) 還是人,藝術價(jia) 值的評判體(ti) 係,還在由人所主導。正如邱誌傑所言:“藝術的價(jia) 值不單是美學的,也是社會(hui) 的,更是一個(ge) 政治經濟學的問題。”對於(yu) 繪畫創作而言,創作者個(ge) 人的思想、情感、審美和智慧,仍是繪畫作品的最大生命氣韻和價(jia) 值所在。
由於(yu) 人工智能繪畫程序是基於(yu) “前人的數據庫”去創作,其演化建立在當下這一刻往前所有藝術風格的數據庫之上,其表現手法和風格,跟這個(ge) 時代最前沿的風格相比,是有些滯後的。以筆者所在的插畫領域為(wei) 例,這個(ge) 領域的活躍藝術家,還在一分、一月、一年的時間進程中,創造著屬於(yu) 當下這個(ge) 時代的風格和“藝術史”。
即使有一天,人工智能真的發展到有自我意識了,傳(chuan) 統繪畫仍有其不可替代之處。人的藝術創作,是跟物質、跟真實世界的互動,畫麵從(cong) 無到有的過程,是有觸感、有味道、有人的精神參與(yu) 的。隻要人的肉身還存在,人類就會(hui) 有對肉身感知、表達的持續渴望,其結果是,手工、手感、手繪會(hui) 不斷煥發生機,讓傳(chuan) 統作畫方式回到藝術領域“收複失地”。
以開放的心態擁抱智能繪畫
人工智能技術浪潮澎湃而至,作為(wei) 繪畫創作者,是不能無動於(yu) 衷的。人工智能專(zhuan) 家吳軍(jun) 說得好:“任何一次技術革命,最初受益的都是發展它、使用它的人,而遠離它、拒絕接受它的人,在很長的時間裏都將是迷茫的一代。”
人工智能繪畫工具,像攝影術的發明一樣,為(wei) 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創作介質和可能。作為(wei) 繪畫創作者,應該以開放的心態去擁抱、利用這種創作工具。
我們(men) 可以把人工智能的繪畫作為(wei) 啟發自己靈感創意的一把鑰匙。由於(yu) 其技術與(yu) 工具特點,人工智能繪畫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超越人類創作者知識結構、想象力,以及所處文化環境的限製,迅速生成一些出人意料的圖像,極大地提高創意過程的效率,帶來一些新的可能性。
我們(men) 還可以用這種新的工具來展示自己的創意。隨著人工智能繪畫對算力和計算機硬件要求的降低,越來越多的人用人工智能畫畫,人們(men) 對它的接受與(yu) 認知,會(hui) 逐漸從(cong) 獵奇轉變為(wei) 欣賞。人工智能作畫,也可能會(hui) 像攝影、電影那樣,逐漸從(cong) 一門技術變成了藝術門類中的一種。
現在的人工智能繪畫程序,已經可以通過文字描述生成繪畫,但正如有了相機並不等於(yu) 就會(hui) 攝影一樣,要想用它創作理想的作品,創作者的審美素養(yang) 仍非常關(guan) 鍵。從(cong) 筆者使用人工智能繪畫軟件的體(ti) 會(hui) 來看,文字描述雖然降低了繪畫的門檻,但要想用人工智能繪畫工具創作一幅好作品,創作者仍必須不斷發揮想象,進行調試、補充、修改。插畫師、設計師、畫家有良好的繪畫功底,他們(men) 熟悉不同派別的畫作特點,不僅(jin) 可以用精準的語言描述,還可以導入草圖,幫助人工智能程序更好理解描述語言,以獲得相應構圖和配色,並通過後期修改、補繪調整細節,因此他們(men) 用人工智能繪畫工具創作出來的作品,往往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提升創意、審美能力,必須“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者要親(qin) 近自然、深入生活,在自然社會(hui) 生活的實踐中曆練熏陶,保持敏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練就識美和懂美的眼睛。同時,要博覽群藝、廣泛擷取,從(cong) 文學、戲劇、電影、音樂(le) 、舞蹈、雕塑、建築等其他藝術門類中吸取營養(yang) ,豐(feng) 富自身的認知和擴充心靈的緯度。此外,還需要創作者具備工程師的思維,係統思考自己的創作脈絡,並能運用新的技術和手法,將自己獨特生命體(ti) 驗融入創作表達中。無論未來智能技術大潮如何洶湧,筆者認為(wei) ,這些都將是繪畫創作者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
(本文配圖均為(wei) 作者使用百度文心大模型ERNIE-ViLG文生圖創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