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玉米地裏的“千萬產業”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3日電(記者陳聰、楊軒)“‘雙11’期間訂單多了不少,僅(jin) 11月10日這天我們(men) 接到的訂單就有12000多單。”位於(yu)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方正縣寶興(xing) 鄉(xiang) 永興(xing) 村的鄉(xiang) 依食品加工廠是一家地地道道的“村工廠”。正值“雙11”促銷,加工廠生意“爆單”,加班加點生產(chan) ,這成為(wei) 該廠負責人劉紅光“幸福的煩惱”。
2017年9月,在鄉(xiang) 裏和村裏幹部支持下,1981年出生的劉紅光投資300多萬(wan) 元,借著村裏鄉(xiang) 親(qin) 種玉米的優(you) 勢,在村裏建起廠子做玉米麵條。起初,加工工藝沒掌握好,好幾次眼瞅著要黃了,可劉紅光硬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er) 撐了過來。
如今,這家村工廠年產(chan) 值已達2000萬(wan) 元,為(wei) 村裏提供50多個(ge) 就業(ye) 崗位,累計帶動十餘(yu) 戶村民脫貧增收。金黃的“鄉(xiang) 依麵條”已經成為(wei) 永興(xing) 村的支柱產(chan) 業(ye) 。
來到鄉(xiang) 依食品加工廠的生產(chan) 車間,工人們(men) 正在緊張忙碌著。隨著機器吐出一袋袋金燦燦的玉米麵條,工人們(men) 麻利地將麵條封裝進箱。
5年前,劉紅光帶著一腔熱血返鄉(xiang) 創業(ye) 。他在省裏做過測繪員、開過飲食店,結合自己經營麵食、西點的經驗,劉紅光選定了粗糧加工的方向。“當時就想結合粗糧的優(you) 勢和村裏鄉(xiang) 親(qin) 種的玉米原糧,做一款綠色、健康的玉米麵條。”
開始加工的時候,劉紅光犯了難。玉米粉與(yu) 小麥粉不同,壓製、烘幹難度大,隻要溫度、濕度稍有偏差,麵條就會(hui) 碎成細小的顆粒,根本無法做成掛麵成品。
他一遍遍地試驗加工工藝,一點點嚐試著麵條烘幹最佳的溫度和濕度。
劉紅光回憶創業(ye) 初期,他在試驗過程中“天天就在廠房裏,有一次烘幹時太累了就睡著了,醒來時,掛麵已經碎成一地的渣”。看著成堆的廢麵,劉紅光好幾次打過退堂鼓;但想到在廠裏工作的鄉(xiang) 親(qin) ,想到自己做綠色食品的理想,他一次次地打掃幹淨烘幹房,重新掛上新的麵條。
2019年底,第一批按照劉紅光製定工藝生產(chan) 的麵條終於(yu) 做成成品。隨著優(you) 質的“鄉(xiang) 依麵條”逐步打出名氣,今年4月,產(chan) 品通過嚴(yan) 格篩選,被一家大型直播平台相中,每周訂單較此前平均增加2萬(wan) 多單。
寶興(xing) 鄉(xiang) 鄉(xiang) 長鞠放說,今年四五月的時候,由於(yu) 訂單太多加工不過來,縣裏曾考慮讓劉紅光把廠子搬出村子。在廠子裏上班的村民聽說後,害怕沒地方上班,有人難受得哭了。後來,劉紅光還是決(jue) 定繼續在村裏經營。他說自己“回村創業(ye) 就是為(wei) 了帶動村民,不能讓村民沒了活幹”。
今年46歲的馮(feng) 福敏是村裏一位脫貧戶。她說,現在廠子效益好,家門口就可以掙錢,相比守在家裏刨那幾畝(mu) 地,每月收入能增加三四千元。
訂單不斷湧來,加工廠需要擴大產(chan) 能。縣裏積極幫助劉紅光聯係機器廠商,並提供165萬(wan) 元鄉(xiang) 村振興(xing) 資金支持廠房建設。接下來,劉紅光打算再上速食玉米麵條、速食玉米粉兩(liang) 條生產(chan) 線。
鞠放說,挨著村裏的玉米地,“鄉(xiang) 依麵條”的產(chan) 業(ye) 紅火起來,大家日子好起來,相處得像一家人,劉紅光帶領鄉(xiang) 親(qin) 們(men) 走出的這條致富路正從(cong) 永興(xing) 村出發,不斷延伸。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