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鬆陽鬆古灌區——“活態博物館”彰顯“水智慧”

發布時間:2022-11-18 09:3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保護曆史遺存,堅定文化自信⑦·一線講述】

  鬆陽鬆古灌區——“活態博物館”彰顯“水智慧”

  講述人:浙江水利水電學院水工程遺產(chan) 研究院副教授 王義(yi) 加

  2021年初,受鬆陽水利局邀請,我和水工程遺產(chan) 研究院的幾位同事作為(wei) 申遺專(zhuan) 家,來到位於(yu) 浙江西南部的鬆陽。

  從(cong) 史料上看,鬆陽先民勤於(yu) 治水,自漢代始,在鬆陰溪流域依勢築堰建渠。宋元時期,灌溉工程體(ti) 係初具規模。至明末清初,境內(nei) 有古堰116處,居甌江流域各縣之首。實際上,整個(ge) 鬆古灌區有名無名的大小古堰有上千處,現存灌溉麵積千畝(mu) 以上的古堰就有14處。古堰壩數量之多、工程密度之大,非常罕見。

  隨著調研的深入,我們(men) 發現,鬆陽古代灌溉工程並不局限於(yu) 古堰壩,鬆古灌區內(nei) 還有數量龐大的古山塘、古渠和古井。其中,灌區內(nei) 山塘星羅棋布,為(wei) 堰渠調蓄水量,旱季補水,雨季蓄水。鬆陰溪兩(liang) 岸,“堰渠塘井”合理布置、“引蓄灌排”有序組織,可以做到大旱不竭、晴雨兼顧、適應環境。同一水係中,多種灌溉技術綜合應用,覆蓋平原、山地,種植稻、茶、桑、煙等多種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豐(feng) 富創新的治水實踐,使鬆古灌區成為(wei) 甌江流域最大產(chan) 糧區,流傳(chuan) 千百年的古諺——“鬆陽熟,處州足”,就是鬆古灌區物阜民豐(feng) 的真實寫(xie) 照。

  在調研中,鬆古灌區的史料之豐(feng) 富翔實令人感歎。光緒版《鬆陽縣誌》記述山係水係、勘田平役、農(nong) 耕水利的賦、記、誌,有近30篇之多。珍藏在鬆陽博物館的14位曆任縣令的告示、批文和碑記共30餘(yu) 件,記錄了555年間芳溪堰修複、管理、分水、解決(jue) 水利糾紛等史實,也體(ti) 現了數百年來當地官民堅定執著的治水精神。《百仞堰記》記載了明代周宗邠用“七三法”選擇堰址,解決(jue) 南北兩(liang) 岸旱澇糾紛的故事,是曆史上第一次用定量分析方法對水利工程開展可行性研究;“汴石分水”,根據不同村落的用水需求,用標準尺寸的“汴石”規範引水渠道長寬深淺,合理分配水量,巧妙解決(jue) 了持續百年的取水糾紛……即便今天看來,這些水利管理方法仍有重要的借鑒意義(yi) 。

  鬆古灌區是個(ge) 特色鮮明的灌溉工程遺產(chan) “活態博物館”,保留著一百多座格局完整、風格各異的傳(chuan) 統村落。它靜臥於(yu) 山水田園之間,堰、塘、渠、井,工程遺產(chan) 類型豐(feng) 富多樣;從(cong) 攔水、引水、蓄水、補水,到排水、灌溉,功能完備連貫;從(cong) “民辦官助”到“借地建圳”,從(cong) “牛背調水”到“分片輪灌”,治水實踐精彩紛呈。

  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將激勵我們(men) 弘揚傳(chuan) 統治水文化,為(wei) 今天的人們(men) 守護“幸福河湖”,為(wei) 山區水利現代化發展注入智慧和力量。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胡曉軍(jun) 、李曉東(dong) 、周洪雙、蘇雁、陸健、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楊小安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