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養並舉護好黑土地
黑土地,是我國寶貴的土壤類型,被視為(wei) “耕地中的大熊貓”。《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正式施行後,今年迎來首個(ge) 豐(feng) 收季。而作為(wei) 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區域,東(dong) 北黑土區每年產(chan) 出的糧食占全國糧食總產(chan) 量超過1/4,商品糧調出量占全國的1/3。如何科學合理保護好黑土地,成為(wei) 題中應有之義(yi) 。
黑土地保護的難點何在?重用輕養(yang) 是關(guan) 鍵。黑土地曾經很肥沃,被老百姓形象地稱之為(wei)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雙筷子也發芽”。然而,長期以來對黑土地缺乏有力的保護,導致土壤地力下降明顯,經過幾十年的高強度開發利用,黑土地正變瘦變薄變硬。
以東(dong) 北黑土地保護為(wei) 例,其正麵臨(lin) 土壤質量下降和黑土流失的雙重難題。《東(dong) 北黑土地白皮書(shu) (2020)》指出,近60年,我國黑土地的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甚至下降了50%。《中國水土保持公報(2021年)》顯示,2021年東(dong) 北黑土區水土流失麵積達21.41萬(wan) 平方公裏。60%以上的旱作農(nong) 田發生水土流失問題,黑土層正以年均0.1厘米至0.5厘米的速度剝蝕流失。
隨著社會(hui) 關(guan) 注度越來越高,對黑土地保護的相關(guan) 舉(ju) 措逐漸出台並實施。《黑土地保護法》的正式施行,也讓黑土地保護從(cong) 此有法可依。關(guan) 心並參與(yu) 黑土地保護的氛圍正在形成,黑土地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的格局正見成效。
那麽(me) ,具體(ti) 如何保護黑土地?還須多維度施策。
用養(yang) 並舉(ju) 應作為(wei) 黑土地保護的重點。比如,東(dong) 北地區目前推廣應用了以秸稈覆蓋加免耕機械化作業(ye) 為(wei) 主的黑土地保護“梨樹模式”,以及以秸稈還田為(wei) 核心,因地製宜耦合米豆輪作、有機肥施用、深鬆深翻、土壤侵蝕治理、少耕免耕等黑土地保護的“龍江模式”,取得了較為(wei) 明顯的成效。不過,在秸稈生物處理、肥料技術創新、農(nong) 業(ye) 智能化生產(chan) 水平、現代黑土地監測體(ti) 係等方麵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在養(yang) 地方麵還要持續增強科技投入,通過增加科技創新的力度、廣度與(yu) 深度,高質量用好養(yang) 好黑土地。
用養(yang) 並舉(ju) 要做到位,還應強化黑土耕地自然生態係統修複。黑土耕地開發前多為(wei) 沼澤、濕地,開發後區域的生態平衡會(hui) 被打破。因此,要從(cong) 生態係統的角度全盤謀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係統治理。要以保護耕地整體(ti) 生態條件為(wei) 核心,充分發揮森林、草地、濕地等對農(nong) 田的生態保護功能,實現自然生態係統與(yu) 農(nong) 田生態係統的協調發展,切實保障黑土地不繼續退化,最終實現可持續性的利用與(yu) 發展。
黑土地保護不能僅(jin) 是東(dong) 北一個(ge) 地區的大事,而應成為(wei) 全社會(hui) 的自覺行動。《黑土地保護法》提出,國家鼓勵糧食主銷區通過資金支持、與(yu) 四省區建立穩定糧食購銷關(guan) 係等經濟合作方式參與(yu) 黑土地保護,建立健全黑土地跨區域投入保護機製。國家按照政策支持、社會(hui) 參與(yu) 、市場化運作的原則,鼓勵社會(hui) 資本投入黑土地保護活動,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這些激勵性條款,都有待於(yu) 進一步探索實踐,讓更多地區、更多主體(ti) 參與(yu) 到黑土地保護的工作中,重新煥發出黑土地的勃勃生機,更好造福子孫後代。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吳 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