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理想永不落幕
2022年6月19日,國家一級導演、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任鳴逝世。從(cong) 27歲做導演起,任鳴致力於(yu) 本土化的藝術探索,在繼承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創新,努力打造戲劇精品。在他35年的藝術人生中共導演了90多部戲劇,其中,在北京人藝導演的占了50多部。《北京大爺》《阮玲玉》《日出》《第一次親(qin) 密接觸》《古玩》《足球俱樂(le) 部》《嘩變》《等待戈多》《北街南院》《合同婚姻》《油漆未幹》《我愛桃花》《全家福》《香山之夜》……這一係列優(you) 秀話劇中,有些已經成為(wei) 久演不衰的精品。他雖然人已離去,但藝術精神永不落幕。
日前,在由北京市文聯主辦,北京戲劇家協會(hui) 、《新劇本》雜誌承辦的“戲劇就是回故鄉(xiang) ”——任鳴導演藝術研討會(hui) 上,十餘(yu) 位戲劇評論家、學者以及和任鳴導演合作過的編劇、演員追思任鳴,探討其導演藝術。
1.他是“人藝風格”的傳(chuan) 承人
2021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推出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重點劇目《香山之夜》,該劇別出心裁地利用舞台的假定性,讓劇中人物毛澤東(dong) 和蔣介石以“超時空心靈對話”的方式,來展現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軍(jun) 強渡長江、解放南京這一重要的曆史關(guan) 頭。以史實為(wei) 內(nei) 容基礎的虛實結合,大膽跳進跳出的戲劇結構,舞台上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的毛澤東(dong) 與(yu) 蔣介石激烈的語言、思想和理想信念的交鋒,均為(wei) 觀眾(zhong) 展現了一部不同以往,充滿戲劇浪漫詩性的重大革命曆史題材作品,一時掀起觀劇熱潮。
提出這一大膽構想,賦予已被多次詮釋過的革命曆史事件以新切入點、新意的,正是《香山之夜》的導演,時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導演任鳴。
今年6月,北京人藝70周年院慶,首都劇場輪番上演經典保留劇目,70年斐然華章中,有1987年加入北京人藝,2014年出任北京人藝院長的任鳴的功勳章。在院慶網絡直播中,任鳴談到,非凡的藝術家們(men) 都是對生活認識最深刻、剖析最深刻的,他寄語年輕人在前人基礎上更加重視生活,體(ti) 驗生活,了解生活。
“下生活”,正是北京人藝從(cong) 建立之初就確認並沿襲至今的創作傳(chuan) 統。院慶剛結束後不久,任鳴就因病去世。他離開的第二天,北京人藝經典劇目《阮玲玉》在首都劇場上演,這也是任鳴的代表作之一。
“談到北京人藝,就要談到任鳴,談到任鳴,又要談到北京人藝。”中央戲劇學院導演係教授劉偉(wei) 認為(wei) :“作為(wei) 一個(ge) 作品多達96部的導演創作實踐者,他遵守了北京人藝為(wei) 人民服務的準則。他繼承和發揚了、展現和拓展了北京人藝的演劇學派,並形成自己獨特的美學品格和追求。”
北京劇協副主席楊乾武進一步指出:“隻有認識到北京人藝演劇傳(chuan) 統在我們(men) 當代中國戲劇的地位,包括曆史的、現實的地位,尤其是當下的地位,尤其是麵對當前高度市場化、商業(ye) 化、多元化競爭(zheng) 交融的戲劇文化生態去看北京人藝的地位,就能領會(hui) 任鳴的貢獻。”
而作出這一貢獻的關(guan) 鍵,則在於(yu) 在文化多元快速發展的時代中,“把握住一個(ge) 劇院守正和創新的關(guan) 係”,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說:“作為(wei) 院長和劇院藝術委員會(hui) 主任,任鳴堅持既要接力上演經典保留劇目,也要演出高水準、原創性藝術精品;既要表現關(guan) 乎人民情感、民族命運的當代生活,也要表現具有前瞻性、探索性、實驗性的新題材。在藝術創作上,他堅持‘雙百方針’,多元並舉(ju) ,培根鑄魂,而當代話劇的根與(yu) 魂,則是中華民族的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北京人藝具有人格魅力,這是在具體(ti) 的每個(ge) 人藝人身上體(ti) 現出的整體(ti) 的人藝魅力。在聚合人藝魅力的時候,任鳴是星光燦爛的。這是我所談到的任鳴。”劉偉(wei) 說。
2.他是演員星光的聚集者
如何聚合人藝人的“星光”?任鳴有自己的堅持,在他的理論著作《導演的思想》中,他提道:“導演不要有自我表現欲,生怕觀眾(zhong) 看不見自己的才華和想法,生怕觀眾(zhong) 不知道導演的存在。導演要死在演員身上,而不要讓演員死在導演身上。”
“他把導演的工作當作一麵幫助和提升演員塑造角色能力的鏡子,把創造角色的自信心傳(chuan) 遞給演員”,《文藝報》新聞部主任徐健指出,除了“鏡子說”,任鳴在導演過程中反複提及“教練與(yu) 運動員的關(guan) 係”:要讓演員同運動員一樣,取得“佳績”,贏得一場漂亮的“比賽”,以其個(ge) 人魅力給觀眾(zhong) 帶來觀賞的“愉悅”和美的“享受”,導演不僅(jin) 要認識演員自身的創造優(you) 勢,而且要調動演員的激情,使其發揮出自己塑造角色的能力。
在這樣的導演思想下,任鳴堅持“一戲一格”。宋寶珍說:“他導演過很多京味兒(er) 話劇,在《北京大爺》《北街南院》《古玩》《金魚池》中,他表現北京人的精氣神,那種源自文化積澱的定力和局氣,也反映他們(men) 在時代生活的變化中所麵臨(lin) 的有悲有喜的遭際。在導演現代派情感戲《情癡》時,他把道具減到最少,一張床、一盞燈、一個(ge) 啤酒桶、一把椅子,但是卻極力突出藝術表現空間。他將網紅小說《第一次親(qin) 密接觸》搬上話劇舞台,從(cong) 文本入手加入了許多聲光渲染、心理外化、蒙太奇手段,創造簡單、輕鬆、純潔、充滿詩意的虛擬世界。”
徐健指出,30多年來,任鳴把勤奮與(yu) 智慧全部投入了戲劇舞台上,把對人生、現實、曆史與(yu) 未來的想象、憧憬都融入到了戲劇中,體(ti) 現在了一群群個(ge) 性鮮明的演員所塑造的無數個(ge) 出彩的、耀眼的人物身上。把舞台的精彩留給表演,讓導演的創造潤物細無聲般地融入表演中,讓鮮活的、典型的形象“創造思想”,讓觀眾(zhong) 帶著思想、情感與(yu) 藝術的回味離開劇場,如戲劇家黃維鈞在《堅守與(yu) 發展——對導演任鳴的印象》一文中所說:“這正是最高乘、優(you) 秀的導演風範。”
3.他用藝術引領人生方向
任鳴曾說:“戲劇照亮了我的人生,使我的精神有了寄托,有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自從(cong) 我明白我這一生有了戲劇,我將靠戲劇來度過自己的一生,我就沒有了空虛、無聊、麻木和彷徨。”
在徐健與(yu) 中央戲劇學院戲文係教授胡薇合著的《“故鄉(xiang) ”的風景——任鳴導演藝術論》中曾寫(xie) 道:“這種對北京人藝的發自內(nei) 心的愛,對戲劇藝術難以割舍的癡情,延伸至任鳴創作、生活、社會(hui) 活動等的方方麵麵,而這種對戲劇事業(ye) 的執著和對導演藝術孜孜不倦、苦行僧式的鑽研,也讓任鳴成為(wei) 新時期以來話劇舞台上獨具光彩的‘這一個(ge) ’。”
在這樣的熱愛裏,“任鳴一輩子都在堅持現實主義(yi) 創作風格”(任鳴同事、國家一級演員馮(feng) 遠征語);“他傳(chuan) 承了北京人藝的京味戲劇”(楊乾武語);“他敏銳地把握住時代的變遷和人民的生活,講述著普通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情趣,以及他們(men) 遇到的生活甘苦,延展著他所創作的新京味兒(er) 戲劇的內(nei) 核”(劉偉(wei) 語);“任鳴力圖在當代的戲劇舞台上,以民族化為(wei) 基礎,在完成現代精神表達的同時,兼容東(dong) 方的美學精神、戲劇思想、哲學思想和表現手段,從(cong) 而呈現更具東(dong) 方文化精髓的舞台表現風格。”(胡薇語)
“台上台下都是鄉(xiang) 親(qin) ,戲劇就是回故鄉(xiang) 。”1990年,剛剛而立之年的任鳴參與(yu) 排演《哈姆雷特》時,在節目單上寫(xie) 道。
故鄉(xiang) 是人類生命的重要歸宿與(yu) 依托,是人的情感所係,遊子拚搏奮鬥的精神支撐與(yu) 終極目的。徐健說:“在任鳴的心中,戲劇就是他念念不忘的精神故鄉(xiang) ,是他的情感所係和靈魂歸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