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高標準農田建設發展空間
作者:喬(qiao) 金亮
現代農(nong) 業(ye) 必須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有必要以田間地頭為(wei) 起點全方麵加強相關(guan) 建設。應以用好政策為(wei) 牽引,做好耕地建設文章;以加大投入為(wei) 牽引,做好設施農(nong) 業(ye) 文章;以科技支撐為(wei) 牽引,做好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文章。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有關(guan) 部門日前表示,到今年年底,全國將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累計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麵積超過4億(yi) 畝(mu) 。5部門近日聯合發文,在有條件的地區試點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工作。一係列舉(ju) 措啟示我們(men) ,要以農(nong) 田為(wei) 基,全方位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
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包括高標準農(nong) 田及農(nong) 田水利設施、設施農(nong) 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等。人們(men) 常說,農(nong) 業(ye) 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分析起來,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恰是這三者的交匯之處:一是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有很強的公益性、外部性,需要政策傾(qing) 斜和支持保護;二是無論是高標準農(nong) 田還是設施農(nong) 業(ye) 或是倉(cang) 儲(chu) 冷鏈,都要科技支撐;三是基礎設施建設周期長、工程大,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可以說,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既是當前擴大有效投資、穩住經濟大盤的重點任務,也是增強農(nong) 業(ye) 保供能力、暢通城鄉(xiang) 經濟循環的長期舉(ju) 措。
現代農(nong) 業(ye) 必須有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物質裝備條件加快提升。不過,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依然較薄弱,防災抗災減災能力依然不強。一方麵,高標準農(nong) 田麵積不到耕地總麵積的一半,設施農(nong) 業(ye) 以中低水平的蔬菜大棚為(wei) 主,地頭倉(cang) 儲(chu) 保鮮設施跟不上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需要。另一方麵,不少地方對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的公共投入不足,社會(hui) 資本的投入積極性也不夠高,基礎設施成為(wei) 農(nong) 業(ye) 產(chan) 能提升的短板;一些項目存在“重建設、輕管護”的問題,建成後無人管護或疏於(yu) 管護。因此,有必要以田間地頭為(wei) 起點,全方麵加強農(nong) 業(ye) 基礎設施建設。
以用好政策為(wei) 牽引,做好耕地建設文章。耕地建設是個(ge) 係統工程,不僅(jin) 要抗旱防澇,還需農(nong) 藝、生態、工程等措施多管齊下,不斷提升耕地地力等級。麵對全球氣候變化,尤其要提升農(nong) 田對氣象災害的應對能力。據測算,建成一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約需3000元投入。因此,各地不能隻靠中央財政投入,還要統籌用好各級財政資金和其他渠道農(nong) 田建設資金,用好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使用機製,利用地方政府專(zhuan) 項債(zhai) ,多渠道增加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投入,做好水、土、路、林、電等綜合配套,確保農(nong) 田必須是良田。
以加大投入為(wei) 牽引,做好設施農(nong) 業(ye) 文章。設施農(nong) 業(ye) 的抗災防災能力整體(ti) 比大田農(nong) 業(ye) 強,但其能否擺脫靠天吃飯取決(jue) 於(yu) 設施水平的高低。過去,一些地方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思路是中低投入、中高產(chan) 出。如今,農(nong) 業(ye) 尤其是設施農(nong) 業(ye) 整體(ti) 進入高投入、高產(chan) 出時代,從(cong) 專(zhuan) 用品種到專(zhuan) 門機械,從(cong) 管理手段到經營模式,正迎來一輪新的變革。要打開設施農(nong) 業(ye) 的發展空間,從(cong) 以往聚焦設施蔬菜大棚轉向兼顧設施養(yang) 殖場和海洋牧場建設。建強農(nong) 業(ye) 硬件設施的同時,優(you) 化農(nong) 業(ye) 軟件條件,提升標準化農(nong) 業(ye) 管理能力。
以科技支撐為(wei) 牽引,做好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文章。加強農(nong) 產(chan) 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是果菜肉蛋奶等鮮活農(nong) 產(chan) 品的“生命線”,有助於(yu) 降低農(nong) 產(chan) 品損耗和物流成本。很多新型農(nong) 業(ye) 主體(ti) 和農(nong) 產(chan) 品流通企業(ye) 都有發展初加工和保鮮冷鏈的積極性,在實踐中也有一些創新的技術手段。可探索采用後補助的方式,支持其因地製宜建設倉(cang) 儲(chu) 保鮮設施,並麵向小農(nong) 戶提供社會(hui) 化服務,補上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後設施短板。在規劃上,尊重冷鏈物流科技規律,加強產(chan) 地倉(cang) 儲(chu) 保鮮冷鏈設施與(yu) 城市冷鏈集配中心、骨幹冷鏈物流基地的銜接,形成城鄉(xiang) 融合的體(ti) 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