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施行 為中軸線申遺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發布時間:2022-11-24 09:37:00來源: 人民日報

  《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於(yu) 十月一日起正式施行——

  為(wei) 中軸線申遺保護提供法治保障(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hui) 製度)

  北起鍾鼓樓,南至永定門,全長約7.8公裏,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保存最為(wei) 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之一,被譽為(wei) 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2012年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an) 預備名單》。

  為(wei) 中軸線保護和申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今年5月25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經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hui) 第三十九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於(yu) 10月1日起正式施行。

  “首次提出對中軸線及其環境實行整體(ti) 保護”“建立議事協調工作機製”“建立遺產(chan) 資源調查和保護監測報告製度”“明確了遺產(chan) 保護的公眾(zhong) 參與(yu) 機製”……提到曆時3年多、經過3次審議的《條例》的亮點,北京市人大常委會(hui) 法製辦主任王榮梅如數家珍。

  保護什麽(me) ——

  注重整體(ti) 保護

  擦亮曆史文化金名片

  初冬時節,漫步在北京中軸線上,一幅美麗(li) 畫卷徐徐展開:正陽門箭樓巍然屹立,灰色的古城磚透著歲月的滄桑;鍾鼓樓畔,鴿群掠過長空,老胡同悠然靜美……

  天壇、天安門、故宮、景山……提及中軸線,人們(men) 腦海中首先想到的是一個(ge) 個(ge) 景點。實際上這條肇始於(yu) 元代、延續700多年的城市軸線內(nei) 涵豐(feng) 富、構成要素多元。

  “中軸線是有形和無形的有機結合,有形的建築背後是無形的精神價(jia) 值。”北京市文物局局長、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主任陳名傑介紹,為(wei) 了對中軸線及其環境進行整體(ti) 保護,除了各個(ge) 遺產(chan) 點,《條例》將在中軸線對稱格局下形成的曆史街巷、城市標誌物、曆史河湖水係、古樹名木等曆史文化資源,作為(wei) 北京中軸線重要背景環境的曆史文化街區和其他成片傳(chuan) 統平房區,以及與(yu) 中軸線價(jia) 值密切相關(guan) 的國家禮儀(yi) 傳(chuan) 統、城市管理傳(chuan) 統等,也作為(wei) 保護對象作出了規定。

  “這就避免了對中軸線進行‘盆景式’保護,體(ti) 現了文化遺產(chan) 保護的理念之變。”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秦紅嶺說。

  怎麽(me) 保護——

  堅持問題導向

  全麵提升保護管理水平

  3處世界遺產(chan) 、1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大量曆史建築、未定級文物……作為(wei) 大型文化遺產(chan) ,中軸線保護和管理機構眾(zhong) 多,保護主體(ti) 權利義(yi) 務有待明晰;資金投入主要來自財政經費,文物修繕騰退與(yu) 環境綜合整治資金存在缺口;一些文物與(yu) 曆史建築的騰退和影響風貌保護要求的超高建築整治問題,缺乏明確的法律依據……

  “我們(men) 堅持問題導向,在立法過程中重點解決(jue) 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的難點問題。從(cong) 體(ti) 製、機製入手,為(wei) 中軸線申遺保護提供法治保障。”陳名傑表示。

  “《條例》製訂過程中,立法團隊將開門立法貫徹始終,通過召開專(zhuan) 家座談會(hui) 、實地調研、征求市民意見等途徑,最大程度匯集人大代表和人民群眾(zhong) 的智慧。”王榮梅介紹,經過不斷探索、多方論證,中軸線保護管理的思路漸漸明晰,一個(ge) 個(ge) 難題在《條例》中給出了答案。

  體(ti) 製機製進一步完善。“《條例》確立了由政府部門牽頭,行業(ye) 部門各負其責的工作機製。相關(guan) 部門和機構了解自己的職責所在,避免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雲(yun) 霞說。

  曆史建築的騰退有了可操作路徑。《條例》明確區政府或者產(chan) 權單位可以依法通過申請式退租、房屋置換、房屋征收等方式組織實施騰退或者改造。

  資金來源更廣泛。《條例》明確設立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保護基金,鼓勵、支持單位和個(ge) 人對北京中軸線保護、修繕、展示、研究、交流和傳(chuan) 承等活動提供資助。

  “《條例》建立了一個(ge) 有效的保護機製,將全麵提升中軸線的保護管理水平,對其他大型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也有借鑒作用。”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說。

  誰來保護——

  鼓勵公眾(zhong) 參與(yu)

  實現文化遺產(chan) 共治共享

  “開鐮嘍!”9月24日,伴隨清脆的鑼聲,北京的10組家庭走進先農(nong) 壇耤田,揮動鐮刀,體(ti) 驗收獲的快樂(le) 。2019年,先農(nong) 壇恢複耕種,成為(wei) 公眾(zhong) 體(ti) 驗農(nong) 耕文化的好去處。

  一路向北。經過騰退修繕的鼓樓恢複了一層券洞曆史原貌,以“時間的故事”為(wei) 題,一場全新數字沉浸展亮相,市民紛紛走進這座古老的“時間建築”,聆聽曆史的回響。

  北京中軸線是“活”的遺產(chan) ,它一直生長在市民百姓的生活之中,並在人們(men) 的精心嗬護下散發出勃勃生機。《條例》專(zhuan) 設“傳(chuan) 承利用和公眾(zhong) 參與(yu) ”一章,明確了遺產(chan) 保護的公眾(zhong) 參與(yu) 機製,包括建立遺產(chan) 信息平台,為(wei) 公眾(zhong) 查閱信息、共享研究成果等提供便利;鼓勵保護對象的所有人、管理人、使用人開展遺產(chan) 價(jia) 值發掘、闡釋和傳(chuan) 播活動;鼓勵通過開展研究、宣傳(chuan) 政策、捐助資金、提供場所和服務等方式,參與(yu) 保護利用;建立保護機構與(yu) 保護區域內(nei) 居民的日常溝通機製等。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條例》特別重視北京中軸線保護與(yu) 城市發展、民生改善的關(guan) 係,要求按照相關(guan) 規劃,完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遺產(chan) 保護共治、成果共享。2020年以來,北京大力推進中軸線申遺保護三年行動計劃,48項任務有序開展,老城街巷肌理得到更好保護,市民生活改善。僅(jin) 2021年啟動實施的鍾鼓樓地區申請式退租項目,就改善了374戶居民的居住條件。

  “北京將文化遺產(chan) 保護與(yu) 改善人居環境結合起來,使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保護帶來的好處,從(cong) 而吸引更多人參與(yu) 到中軸線申遺和老城保護中來。”秦紅嶺表示。在“數字中軸”啟動儀(yi) 式上,短短5小時內(nei) 就有55萬(wan) 人為(wei) 中軸線申遺助力。與(yu) 此同時,在首屆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與(yu) 創新大賽中,5000多名參賽選手提交了3萬(wan) 多件作品。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