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金融支持民企融資再發力 預計有約2500億元債券融資

發布時間:2022-11-24 09:42:00來源: 經濟日報

  近期,中國人民銀行支持和指導交易商協會(hui) 繼續推進並擴容“第二支箭”——民營企業(ye) 債(zhai) 券融資支持工具,預計可支持約2500億(yi) 元民營企業(ye) 債(zhai) 券融資。

  為(wei) 化解民營企業(ye) 、小微企業(ye) 麵臨(lin) 的融資困難,2018年央行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推出“三支箭”的政策組合。其中,第一支箭是民營企業(ye) 信貸支持,第二支箭是民營企業(ye) 債(zhai) 券融資支持工具,第三支箭是民營企業(ye) 股權融資支持工具,目的是支持民營企業(ye) 拓寬融資途徑,緩解民營企業(ye) 缺資金難題。

  “民營企業(ye) 抗風險能力較差,其經營更易受到經濟形勢波動的影響。”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表示,民企融資難、融資貴通常在經濟擴張期有所好轉,在收縮期中又會(hui) 加劇。

  近年來,人民銀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民營企業(ye) 的信貸支持。通過定向降準、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方式,為(wei) 金融機構支持民營企業(ye) 提供長期、成本適當的資金。2018年以來,央行共增加支小再貸款額度1.49萬(wan) 億(yi) 元,下調再貸款利率0.75個(ge) 百分點,鼓勵金融機構增加民營企業(ye) 信貸投放。2018年至2019年,階段性運用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支持大型商業(ye) 銀行、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向民企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操作量與(yu) 其支持民企的力度掛鉤,利率較中期借貸便利優(you) 惠,發揮好大中型銀行的“頭雁”作用。

  與(yu) 此同時,央行還在宏觀審慎評估(MPA)中,階段性增加小微和民營企業(ye) 融資等相關(guan) 考核指標,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小微和民營企業(ye) 。

  2020年出台的普惠小微企業(ye) 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和普惠小微企業(ye) 信用貸款支持計劃等兩(liang) 項直達工具,以及2022年接續轉換後設立的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也主要支持了以民營企業(ye) 為(wei) 主的小微企業(ye) 。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12月,普惠小微企業(ye) 貸款延期還本付息支持工具向地方法人銀行提供激勵資金217億(yi) 元;普惠小微企業(ye) 信用貸款支持計劃向地方法人銀行提供優(you) 惠資金3740億(yi) 元。2022年前三季度,通過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向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提供激勵資金213億(yi) 元,支持其增加普惠小微貸款共計1.29萬(wan) 億(yi) 元。

  近年來,民營企業(ye) 貸款新增市場主體(ti) 、新增貸款增速保持強勁增長,企業(ye) 貸款平均利率不斷創出記錄新低。2022年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餘(yu) 額23.2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24.6%,支持小微經營主體(ti) 5389萬(wan) 戶,同比增長31.7%,9月新發放普惠小微企業(ye) 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wei) 4.72%。2022年9月末,銀行業(ye) 金融機構非國有企業(ye) 本外幣貸款(含個(ge) 人經營性貸款)餘(yu) 額62.7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0.3%。

  交易商協會(hui) 近期已宣布繼續推進並擴容“第二支箭”——民營企業(ye) 債(zhai) 券融資支持工具,支持包括房地產(chan) 企業(ye) 在內(nei) 的民營企業(ye) 發債(zhai) 融資,後續可視情況進一步擴容。張旭認為(wei) ,“第二支箭”對於(yu) 民企債(zhai) 券融資的支持作用體(ti) 現在兩(liang) 個(ge) 方麵:一是可通過擔保增信、創設信用風險緩釋憑證、直接購買(mai) 債(zhai) 券等方式,支持暫時遇到流動性困難的民營企業(ye) 發債(zhai) 融資。二是釋放出金融管理部門堅定支持民企發債(zhai) 融資的信號,可以有效提振市場信心。

  民企股權融資渠道也不斷拓寬。3年來,科創板首發民營企業(ye) 328家,占該板塊上市企業(ye) 數量的79.1%;首發募集資金4102億(yi) 元,占該板塊上市企業(ye) 首發募集資金的62.9%。創業(ye) 板首發民營企業(ye) 393家,占該板塊上市企業(ye) 數量的89.7%;首發募集資金3342億(yi) 元,占該板塊上市企業(ye) 首發募集資金的84.1%。“應繼續發揮‘三支箭’政策組合對民企融資的積極作用。”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根據民企經營特點,創新金融服務和產(chan) 品;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降低信息不對稱,提升服務效率和風控能力;積極推動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民營企業(ye) 融資渠道。(記者 陳果靜)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