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個輝煌夜晚,屬於中國文學

發布時間:2022-11-25 10:1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11月20日晚,北京中央歌劇院華燈璀璨,眾(zhong) 星雲(yun) 集,作家、評論家、翻譯家、文學編輯和藝術家以文學的名義(yi) 相聚在一起,共赴“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他們(men) 中,有來自草原的蒙古族牧羊人,有數十年紮根邊陲的軍(jun) 旅作家,有長期堅守教育一線的鄉(xiang) 村教師,也有奔走於(yu) 祖國建設一線的見證者與(yu) 書(shu) 寫(xie) 者,還有為(wei) 年輕人傳(chuan) 道授業(ye) 的高校學者。

  作為(wei) 中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第八屆魯迅文學獎創新頒獎形式,探索“文”“藝”聯動,首次將頒獎典禮與(yu) 豐(feng) 富多樣的舞台表演相結合,打造“中國文學盛典”,以期助力優(you) 秀作家作品走進大眾(zhong) 視野,增強文學吸引力和傳(chuan) 播力。

  呈現時代精神

  “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首先頒發的是報告文學獎。近年來,報告文學作家胸懷“國之大者”,不斷深入生活,以強勁有力的筆觸深描時代精神,創作出大量優(you) 秀作品。丁曉平的《紅船啟航》在曆史的時空中穿梭,上編溯源“紅船精神”,在紮實豐(feng) 富的史料基礎上還原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前後的經過,梳理中國共產(chan) 主義(yi) 思想由萌芽到成熟的發展曆程,彰顯共產(chan) 黨(dang) 人的初心本色;下編聚焦“紅船精神”的延續傳(chuan) 遞,記錄了嘉興(xing) 人民保護利用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感人故事。

  歐陽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嬌》和蔣巍的《國家溫度》瞄準脫貧攻堅偉(wei) 業(ye) ,前者選取貴州具有代表性的4個(ge) 貧困區,折射出貴州脫貧攻堅工作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後者在地域上輻射全國,以人物事跡為(wei) 線索,串聯起陝西、新疆、貴州、上海、黑龍江等地貧困群眾(zhong) 脫貧致富的艱難曆程。

  頒獎現場,今年74歲的蔣巍在回憶自己3年前用10個(ge) 月時間行走中國,翻山越嶺進村入寨,奔赴脫貧攻堅戰場時激動地說:“今天,我和所有獲獎作家列隊在這個(ge) 輝煌的夜晚,讓我們(men) 更深刻地意識到,出發,是一個(ge) 作家最美的姿態!”

  北鬥衛星導航係統是中國航天史上係統最龐大、建設難度最大、參建人數最多、建設時間最長的航天工程之一。作家龔盛輝在采訪北鬥人的過程中,內(nei) 心時時伴隨著感動。“這種感動來源於(yu) 千萬(wan) 個(ge) 北鬥人身上‘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鬥精神。”內(nei) 心的感動驅使他啃下了這塊科技題材的硬骨頭,寫(xie) 出了彰顯中國精神的報告文學《中國北鬥》並獲獎。而在作家鍾法權眼中,他的偶像是張富清。張富清的崇高追求與(yu) 理想信念標記著這個(ge) 時代的精神坐標,《張富清傳(chuan) 》寫(xie) 這位“共和國勳章”獲得者、時代楷模深藏功名的謙和風骨,彰顯出老英雄的不改初心。

  紮根現實沃土

  “如果一個(ge) 作家對他的環境和他的時代漠不關(guan) 心,那麽(me) 他的創作就會(hui) 陷入困境。作家與(yu) 現實應該是一種血肉相連的狀態。”來自青海的少數民族作家索南才讓以中篇小說《荒原上》獲獎。這個(ge) 生活在草原的漢子,平時放牧他的幾百隻羊。他的獲獎作品從(cong) 現實生活出發,寫(xie) 6個(ge) 性格各異的牧民組建成滅鼠工作隊,奔赴冬牧場後發生的一係列故事,粗糲有力地展示出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於(yu) 他人而言“異質化”的生活環境,恰恰是索南才讓的生活本身,這也使得他的作品極具衝(chong) 擊力。索南才讓表示,希望自己用文學這支筆繼續書(shu) 寫(xie) 草原的遼闊和深邃,書(shu) 寫(xie) 草原上可信、可愛、可敬的人們(men) 。

  同獲中篇小說獎的其他幾部作品中,王鬆的《紅駱駝》緣於(yu) 作家探訪核工業(ye) 基地的一次經曆。作為(wei) 一個(ge) 曾經的數學係學生,王鬆對科學有天然的敏感。《紅駱駝》向新中國第一代核工業(ye) 者致敬,寫(xie) 男女主人公潘大興(xing) 、顧芳在“家”與(yu) “國”麵前的抉擇,一代人的奉獻與(yu) 犧牲因沉穩而節製的筆調而飽含生活質地。艾偉(wei) 的獲獎作品《過往》與(yu) 越劇有關(guan) ,圍繞一個(ge) 劇團、一個(ge) 家庭兩(liang) 代人之間的愛恨糾葛,作家延續勘探人性的創作風格,塑造了一個(ge) 不那麽(me) 完美的母親(qin) 形象。故事結尾因愛而生的和解與(yu) 救贖,彰顯了文學真善美的底色。香港作家葛亮近年來深入開掘嶺南文化史,他的獲獎作品《飛發》是其“匠人係列”小說中的名篇。圍繞香港理發業(ye) 的興(xing) 衰起伏,作者用“名物誌”的寫(xie) 作方式為(wei) 城市立傳(chuan) ,頗富生活氣息與(yu) 年代感。王凱的《荒野步槍手》寫(xie) 一位中年軍(jun) 官到訓練基地邂逅一位神槍手中士的經曆,中士讓“我”看到了軍(jun) 營青年一代的朝氣與(yu) 個(ge) 性,激活了“我”曾有過的馳騁疆場的渴望。這篇作品緣於(yu) 作家2019年到內(nei) 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參加演習(xi) 拉動的經曆。

  和王凱一樣,80後青年作家董夏青青也是一位軍(jun) 旅作家。她的獲獎短篇小說《在阿吾斯奇》意為(wei) “在開滿小黃花的地方”,是一篇為(wei) 邊防軍(jun) 人畫像之作。“小說中的人物都有其現實出發,合計一下,其間大約有十多個(ge) 人的經曆。”董夏青青說。頒獎現場,董夏青青的戰友、戍邊戰士們(men) 還在遙遠的冰山雪地拍攝了短片,祝賀她獲獎並鼓勵她繼續創作。“當我們(men) 的筆觸落到一幅肖像、一棵樹、一片月光,或是一個(ge) 逝去的身影乃至一封家信之上,文字就會(hui) 漸次照亮那些我們(men) 渴望記錄的曆史局部與(yu) 人生細節。”她希望讀者能通過文字,被邊防軍(jun) 人身後那星星點點的萬(wan) 家燈火所觸動。

  張者是兵團人的後代,他的獲獎短篇小說《山前該有一棵樹》講的是在花草蹤跡難覓、雜石荒涼遍地的深山礦區中,將一棵茂密而孤獨的胡楊樹移植到學校的故事。樹是一種象征,胡楊是一種精神。張者說:“當我動筆寫(xie) 這一棵樹時,我才發現,我寫(xie) 的不僅(jin) 僅(jin) 是樹,原來也是人,是兵團人。人和樹在荒漠中最終紮下了根,成為(wei) 屯墾戍邊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其他幾部獲獎短篇小說也有深厚的生活積澱。《無法完成的畫像》作者劉建東(dong) 發揮曾學過炭精人像畫的特長,以隱曲委婉的筆致製造懸念,最終揭開了畫像主人和畫師的革命者身份,實現了藝術技法與(yu) 革命敘事的完美融合。鍾求是的《地上的天空》和蔡東(dong) 的《月光下》都是城市題材,於(yu) 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細節中觀察、記錄、揭示當代人的情感生活。

  攀登藝術高峰

  “我的意象是/雄性大漠,冷月邊關(guan) /鋼鐵的呐喊/肌肉上的汗滴/豎起的導彈/槍支的火暴脾氣/戰士雙手上生長的繭花/以及一顆顆麵向國旗與(yu) 軍(jun) 旗/跳動的心。”這是《不一樣的詩》中的詩句,也是詩人劉笑偉(wei) 的自白書(shu) 。他的獲獎詩集《歲月青銅》接續政治抒情詩傳(chuan) 統,捕捉新時代軍(jun) 營脈動,剛健硬朗,大氣蓬勃。

  詩歌是文學桂冠上的一顆寶石。本屆魯迅文學獎詩歌獎獲獎作品可以見出詩人們(men) 攀登新時代藝術高峰的努力。作為(wei) “第三代詩”的重要詩人,韓東(dong) 40餘(yu) 年不斷追求藝術新變,在中國詩壇具有重要影響力。他的獲獎詩集《奇跡》洗練而精密,寬遠而平和,以精湛的記憶淬煉出生活中的詩意。從(cong) 援藏到留藏,陳人傑把他鄉(xiang) 當作故鄉(xiang) ,他的詩集《山海間》是走遍西藏山山水水寫(xie) 下的心靈之書(shu) ,是雪域悟道的靈魂之詩、生命之思。路也的《天空下》遼闊高遠,將對現實的細微體(ti) 察與(yu) 遊曆大千世界的感悟融於(yu) 一體(ti) 。臧棣的《詩歌植物學》格物致知,用600餘(yu) 頁的大容量,抒寫(xie) 人們(men) 生活中的近300種植物,以植物為(wei) 媒傳(chuan) 達生命的觸感,構建出別具一格的“植物詩學”。

  本屆魯迅文學獎散文雜文獎獲獎作品有自然書(shu) 寫(xie) ,有曆史敘述,有鄉(xiang) 土關(guan) 懷,作家們(men) 或繼承文章學傳(chuan) 統、致敬古典文化,或拓展文體(ti) 疆界、吸納其他文體(ti) 特質,其創作結晶展示出藝術性的提升與(yu) 創新。江子的《回鄉(xiang) 記》以“冷熱交織”的筆觸,熔鑄飽滿激情與(yu) 冷峻審視,繪製出一個(ge) 卓爾不群的贛江吉水鄉(xiang) 土世界。李舫的《大春秋》是大曆史散文的突破之作,全書(shu) 用“士、脈、道”三大板塊,將文人命運、地域文化獨特氣質及中國文化的道統傳(chuan) 承緊密結合在一起。沈念的《大湖消息》廣攬諸文體(ti) 之長,以地理空間熔鑄美學境界,身體(ti) 力行感知生態變遷。陳倉(cang) 的《月光不是光》是普通人遷徙流變的生活信史,鄉(xiang) 愁與(yu) 熱望同在、裂變與(yu) 奮進交織。龐餘(yu) 亮的《小先生》接續現代以來賢善與(yu) 性靈的文脈,以散文筆法結合兒(er) 童化視角,呈現愛與(yu) 美交織的鄉(xiang) 村教育往事。

  打開嶄新視界

  創作與(yu) 評論如車之兩(liang) 輪,鳥之兩(liang) 翼。文學理論與(yu) 批評一方麵影響著作家的創作和時代文學思潮的演進,一方麵也為(wei) 讀者提供了洞察文學作品的有力視角。本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的一大特色是聚焦文學現場,構建中國式批評話語體(ti) 係。何平的《批評的返場》以強烈的在場感深度介入創作生產(chan) 、期刊策劃、文學思潮,他的“行動”與(yu) “對話”的批評觀,試圖重建文學批評與(yu) 廣闊世界之間的關(guan) 聯。楊慶祥的《新時代文學寫(xie) 作景觀》關(guan) 注文學的未來——青年寫(xie) 作。他在繁蕪的文學現場爬梳篩選,努力在新時代文學的“存量”中發現“增量”,繪製時代文學地形圖。他提出的“新南方寫(xie) 作”等已經成為(wei) 文學批評的熱門話題。張學昕的《中國當代小說八論》、郜元寶的《編年史和全景圖——細讀〈平凡的世界〉》、張莉的《小說風景》是致敬文學史經典之作,他們(men) 的研究不僅(jin) 是文本探秘或作品重讀,更指向經典文本之於(yu) 當下的意義(yi) ,搭建起我們(men) 與(yu) 他們(men) 、當下與(yu) 曆史的情感聯結。

  中國現當代文學的發展,文學翻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翻譯家們(men) 的譯作猶如擺渡之舟,帶一代代作家和讀者遨遊世界文學的蔚藍海洋。時隔20年,本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翻譯獎又一次與(yu) 魯迅文學獎其他獎項比肩而立,滿額評出5部獲獎譯著。許小凡的譯作《T. S.艾略特傳(chuan) :不完美的一生》在堅實的研究基礎上,流暢地傳(chuan) 達了原作的風格。楊鐵軍(jun) 的譯作《奧麥羅斯》克服巨大難度,最大限度地複現了這部史詩的淵深宏闊。陳方的譯作《我的孩子們(men) 》造詣深湛,準確把握原作的複雜文體(ti) 。竺祖慈的譯作《小說周邊》以嚴(yan) 謹、忠實的風範再現原作洗練、恬淡的氣息。薛慶國的譯作《風的作品之目錄》與(yu) 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頻共振,達到形神兼似的境界。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文學盛典·魯迅文學獎之夜”還特意安排了“致敬編輯”環節,感謝為(wei) 中國文學作出無私奉獻的廣大編輯們(men) ,馬天牧、李黎、李偉(wei) 長、李亞(ya) 梓、吳越、趙萍、季亞(ya) 婭作為(wei) 獲獎作品責任編輯代表上台,接受致敬。(張鵬禹)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