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聚焦世界地震科技強國目標 中國地震局確立八大任務

發布時間:2022-11-25 10:1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聚焦世界地震科技強國目標中國地震局確立八大任務

  2022年全國地震科技工作會(hui) 議會(hui) 場。 中國地震局 供圖

  中新網北京11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地震局局長閔宜仁24日提出,聚焦2035年中國步入世界地震科技強國前列的奮鬥目標,中國地震局要重點開展紮實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深度參與(yu) “深地”和“深時數字地球”大科學計劃等八大任務。

  2022年全國地震科技工作會(hui) 議當天以視頻形式舉(ju) 行,閔宜仁在會(hui) 上表示,為(wei) 進一步深化地震科技創新規律認識,中國地震局“十四五”期間將著重抓好以下八項任務落實:

  ——組織開展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發展完善大陸活動地塊理論、斷層亞(ya) 失穩理論,逐步建立地震災害鏈形成演化理論體(ti) 係;加強先進儀(yi) 器和軟件研發,打造新一代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探查區劃評估、公共服務核心技術體(ti) 係;拓展海洋地震科技領域,開展海域地震觀測與(yu) 災害風險防範,構建海域防震減災關(guan) 鍵技術體(ti) 係;開拓前沿技術應用,發揮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計算技術優(you) 勢,為(wei) 數值地震預報和大震巨災情景構建提供新的技術支撐。

  ——紮實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將在川滇地區建設高時空分辨率地震觀測網、地震預測應用分析平台、地震災害鏈觀測實驗平台,聚焦中長期預測、短臨(lin) 預測、觸發地震、工程結構響應、地震災害鏈等5個(ge) 方麵的科學目標,力爭(zheng) 在地震孕育及致災機理認識方麵取得重大原創性突破,發展先進的風險監測預警和防控技術,努力打造成為(wei) 中國地震科技創新主戰場、國際地震科學探索最前沿。

  ——深入實施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2017年啟動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組織實施“透明地殼”“解剖地震”“韌性城鄉(xiang) ”“智慧服務”四大計劃,取得顯著進展和成效。在此基礎上,要部署實施好中國大陸重點地區地下精細結構探查、地震發生機理深化認識、地震災害風險防範理論技術探索攻關(guan) 和地震安全科技服務產(chan) 品研發供給等重點科技任務,力爭(zheng) 取得一批突破性的創新成果,顯著提升國家抗禦地震風險總體(ti) 能力。

  ——加快推動“華北強震韌性”科學計劃。“華北強震韌性”科學計劃要深入分析華北強震構造演化機製,突破孕震環境複雜、沉積層深厚、場地特征差異顯著等科學難題,精準刻畫區域孕震環境,精細評估地震風險;要係統研究華北地區強震孕育發生機理、深化城市群抗震韌性科學認識、發展城市群大震巨災情景構建技術;要打造城市群地震風險防範科技服務產(chan) 品,更好服務國土空間利用、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城市安全管理、社會(hui) 治理。

  ——深度參與(yu) “深地”和“深時數字地球”大科學計劃。依托“中國數字地震台網”等項目,發展地震信號和信息處理的新技術,完善地震波信號發射網絡,以中國東(dong) 部、天山地震帶等地區為(wei) 重點,開展殼幔結構探測,建立地震帶精細構造模型,揭示強震孕育深部構造特征。要深度挖掘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在地震科學領域的應用,圍繞地震孕育、發生、發展全過程,形成多學科融合的地震知識圖譜,構建地震時空演化大數據庫。

  ——優(you) 化完善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平台。打造具有國際競爭(zheng) 力的國家創新平台和人才高地,要抓緊重組地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強震預測科技使命,優(you) 化調整研究方向布局,形成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要盡快推進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並與(yu) 重點實驗室建設統籌起來,深化地震科學規律認識。要統籌推進國家地震科學數據中心、地震科學國際數據中心建設,對標科技創新需求和世界通行數據標準,提升地震科學數據產(chan) 品的全球服務共享能力。建設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新型研發基地,要麵向中國重大工程抗震設防和城鄉(xiang) 區域防震減災開展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促進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技術跨越式發展。

  ——積極構建防震減災科技服務新模式。推動構建以市場機製為(wei) 導向的地震科技服務新模式,加大科技成果轉化,培育壯大地震科技產(chan) 業(ye) ,推動地震科技更好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大循環,加大科技服務供給,豐(feng) 富防震減災社會(hui) 治理手段,實現地震安全管理社會(hui) 共治。組織開展“防震減災+”服務戰略行動,努力開創地震科技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新局麵。聚焦服務國家戰略和國家安全,全方位提升大城市、城市群、跨區域、係統性地震災害風險治理的支撐能力。聚焦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將地震安全保障係統覆蓋重大基礎設施規劃選址、建設運行、應急處置、功能恢複等全過程,有效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聚焦服務政府決(jue) 策和公眾(zhong) 安全,提升重點地區、重要地區、重點時段的地震安全保障能力。打造國家防震減災公共服務平台,提升地震科技服務便捷性和智能化水平。加強融媒體(ti) 科普宣教基地建設,推動公眾(zhong) 地震體(ti) 驗館試點建設,進一步提高全民地震科學素質。

  ——培育打造高水平地震科技人才隊伍。要在防震減災重大項目建設、重點任務實施、發展戰略研究和科技服務實踐中,發現、培養(yang) 、集聚戰略科學家和首席專(zhuan) 家,遴選支持一批創新團隊、領軍(jun) 人才、骨幹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科技人才合作平台,完善地震人才工作機製,支持重點人才計劃向東(dong) 北地區、中西部地區傾(qing) 斜,組織實施西藏、青海、新疆等省區地震局在職研究生培養(yang) 專(zhuan) 項,著力提高西部地區地震科技人員綜合業(ye) 務素質。加強學科建設,拓展學科交叉研究,強化高層次複合型人才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加強科研誠信文化建設,引導科技人員到防震減災一線研究解決(jue) 問題。

  閔宜仁強調,要統籌謀劃推進下一階段地震科技創新和服務工作,加快推進高水平地震科技自立自強,著力推動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為(wei) 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ye) 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地震科技支撐,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作出新貢獻。(完)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