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先賢的禮敬直抵人心——記原創昆劇《範文正公》蘇州首演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光明日報通訊員 姬尊雨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11月26日晚,當千古名篇《嶽陽樓記》的念白在中國昆曲劇院裏回蕩,《範文正公》首演落下帷幕,台下觀眾(zhong) 報以雷鳴般的掌聲和喝彩聲。
昆劇《範文正公》由蘇州昆劇院打造,蘇州市範仲淹研究會(hui) 指導,以四折戲、四種情,將範仲淹“先憂後樂(le) ”的家國情懷生動呈現給觀眾(zhong) 。《範文正公》首演,由此拉開了“蘇州名人故事”係列昆劇創作的序幕。對先賢的禮敬,以昆曲擅長抒情的方式呈現,更能打動人心,生發啟迪。
厚重題材如何傳(chuan) 神達意
範仲淹在蘇州出任“父母官”期間,他整治水患、首倡府學、創辦義(yi) 莊,為(wei) 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和精神財富。
如何以一部戲表現範仲淹?“這部劇沒有特別劇烈的矛盾衝(chong) 突,但昆曲在體(ti) 現人物特點、講述故事時細膩、婉約,故也特別傳(chuan) 神達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昆曲代表性傳(chuan) 承人、國家一級演員、該劇藝術指導汪世瑜告訴記者,《辭母》《作賦》《授課》《夜書(shu) 》分別表達了母子情、夫妻情、兄弟情和家國情。
“這部劇時間跨度很大,展現了範仲淹23歲開始到58歲左右的階段。從(cong) 表演上講,幾乎包含了巾生、小官生、大官生幾個(ge) 不同行當,甚至還需要借鑒一些老生的表演手法。”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得主、該劇中飾演範仲淹的俞玖林表示。
結構上,四折戲各成一體(ti) 又連綴呈現,以範家的家童女婢小樸、小艾貫穿全劇。“最初劇本四折戲分開,缺乏連貫性。若以主持人串場,就會(hui) 失了昆劇的格調與(yu) 品位。”國家一級導演、該劇總導演孫曉燕告訴記者,經過反複推敲打磨後,選用家童二人的回憶作為(wei) 線索,“這個(ge) 戲比較厚重,小樸、小艾的解說平添活潑氣氛,更有可看性。”
“‘一戲一格’,每個(ge) 劇種都有自己的美學、聲腔。範仲淹身上的厚重感與(yu) 昆曲的風格調性非常匹配,用昆曲去詮釋,相當契合。”孫曉燕曾執導紹劇、越劇等20餘(yu) 台大戲,此次執導過程中,她最看重的是戲的可看性。在妝造上,既保留戲曲特有的水袖、髯口,又借鑒了一些影視元素,呈現空靈飄逸之感。舞台布景上,折與(yu) 折的切換中運用了疊化方式。
11月25日下午,俞玖林剛結束首演前的最後幾次彩排,他告訴記者:“例如《夜書(shu) 》一折,講述範仲淹寫(xie) 《嶽陽樓記》與(yu) 滕子京‘神交’,創新使用了鏡頭語言,進行昆曲大寫(xie) 意的表達,強調‘亦詩亦畫’的美學特質。”
以昆曲創作“蘇州名人故事”
去年冬季,蘇州昆劇院負責人及主創團隊產(chan) 生了創作蘇州名人昆劇的想法,邀請了遠在福建的鄭懷興(xing) 進行《範文正公》劇本創作,夏初進入排練階段。
為(wei) 何要為(wei) 蘇州名人專(zhuan) 門創作原創劇目?“範仲淹的精神,是我們(men) 民族精神的代表,也闡釋了蘇州厚德載物、兼容並蓄、開拓進取的文化特質。”俞玖林告訴記者,一是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蘇州名人的精神;二是希望能夠對年輕人有所啟發、有所教化;三是在講好範仲淹的故事的同時,講好蘇州故事、中國故事。
“我研究範仲淹多年,對範仲淹故事早已熟記在心。然而在觀劇過程中,我仍被深深地吸引,兩(liang) 眼緊盯舞台,雙耳生怕遺漏哪怕一句唱詞。這就是昆曲的魅力。”中國範仲淹研究會(hui) 高級顧問、蘇州市範仲淹研究會(hui) 名譽會(hui) 長範敬中看戲過程中,數次熱淚盈眶,濡濕紙巾。
值得注意的是,《範文正公》中母親(qin) 、妻子、狄青、滕子京、小艾等角色,均由蘇州昆劇院“揚”字輩飾演,匯集了呂佳、唐榮、屈斌斌、朱瓔媛等數位國家一級演員。
著名作家、蘇州市榮譽市民白先勇在觀看了該劇彩排錄像後,深感欣喜:“俞玖林對人物的塑造又有了新的領悟和提升。劇中‘小蘭(lan) 花班’其他幾位的表演同樣可圈可點,經過二十餘(yu) 年的舞台實踐,這批演員正在迎來藝術生涯的黃金時期。”
白先勇與(yu) 昆劇的淵源很深。2004年4月,在蘇州市委、市政府支持下,白先勇攜手蘇州昆劇院“小蘭(lan) 花班”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反響熱烈,被認為(wei) 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昆劇這一傳(chuan) 統文化的覺醒。截至目前,“18歲”的青春版《牡丹亭》正向500場演出邁進。
2021年1月,蘇州市委、市政府提出啟動實施《“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響“江南文化”品牌,推動蘇州率先建成文化強市。其中提出聚焦演藝建設“百劇之城”品牌,培育昆曲、蘇劇、評彈、錫劇等傳(chuan) 統演出市場,促進傳(chuan) 統舞台藝術線上發展。
“蘇州昆劇院作為(wei) 昆曲發源地的專(zhuan) 業(ye) 院團,以昆劇藝術為(wei) 載體(ti) 來展現新時代對先賢的禮敬,符合蘇州藝術創作的實際,也符合讓‘江南文化’更好地傳(chuan) 播出去的根本要求。”蘇州昆劇院院長林琳表示,下一步,昆劇《範文正公》還將持續打磨提升,力爭(zheng) 將其打造成為(wei) 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於(yu) 一體(ti) 的藝術精品,加緊接續創作“蘇州名人故事”題材昆劇作品,助力蘇州文藝精品創作勇攀高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