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些新專業因何更“智慧”

發布時間:2022-11-30 09:2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五位智慧專(zhuan) 業(ye) 學科負責人為(wei) 您“揭秘”——

  這些新專(zhuan) 業(ye) 因何更“智慧”

  編者按

  今年,31個(ge) 新專(zhuan) 業(ye) 被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zhuan) 業(ye) 目錄》,迎來了首批學子。其中,新增的8個(ge) 智慧類智能類專(zhuan) 業(ye) ,受到很多考生和家長關(guan) 注。設置這些新專(zhuan) 業(ye) 有哪些考慮,學生將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中如何成長?本期聚焦“智慧+”專(zhuan) 業(ye) ,特邀五所開設此類新專(zhuan) 業(ye) 的高校學科負責人介紹情況,並對學生報考學習(xi) 提出指導與(yu) 建議。讓我們(men) 通過新專(zhuan) 業(ye) 這扇窗口,感受高等教育因時而進、服務發展的初心和舉(ju) 措。

  【一線講述】

  智慧林業(ye) ——讓更多“新林人”成為(wei) “興(xing) 林人”

  講述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ye) 大學原校長、智慧林業(ye) 專(zhuan) 業(ye) 負責人 曹福亮

  這個(ge) 學期,除了日常科研和社會(hui) 服務工作外,我還在抓緊時間審定教案。因為(wei) 今年9月,我們(men) 學校首批“智慧林業(ye) ”專(zhuan) 業(ye) 的新同學邁進了校園、開啟了大學生活。

  對於(yu) 已在林木資源高效培育領域耕耘45載的我來說,這個(ge) 新專(zhuan) 業(ye) 確實值得期待。當前,我國林業(ye) 正由傳(chuan) 統林業(ye) 向現代林業(ye) 快速轉變,培養(yang) 適應和引領現代林業(ye) 發展所需的人才是我們(men) 義(yi) 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我是國內(nei) 較早提出“智慧林業(ye) ”概念的學者。在我的積極倡導下,學校從(cong) 2020年開始就在林學專(zhuan) 業(ye) 中選拔部分學生進行智慧林業(ye) 方向的差異化模塊培養(yang) ,同時向教育部提交了“智慧林業(ye) ”新專(zhuan) 業(ye) 的申請。

  今年讀大三的陳楊同學是學校首批智慧林業(ye) 方向的學生。她對智慧林業(ye) 和傳(chuan) 統林學專(zhuan) 業(ye) 的差異體(ti) 會(hui) 頗深:“森林資源調查這門課上,以前,同學們(men) 拿著尺子測量,費時費力還不一定準。現在,我們(men) 運用無人機、激光雷達等裝備,在50米左右的高空對區域內(nei) 林業(ye) 場景進行精細化航拍作業(ye) ,再進行3D點雲(yun) 分析與(yu) 處理,得到的數據比之前更精準、更全麵。”

  陳楊同學告訴我,她將來想打造一個(ge) 天空地一體(ti) 化的生態感知體(ti) 係,讓家鄉(xiang) 的山田湖草真正實現定量化、精細化和科學化管理。她對自己未來職業(ye) 的規劃,正是這個(ge) 行業(ye) 最迫切的現實需求。

  為(wei) 此,我們(men) 在智慧林業(ye) 課程設置上頗費心思。在主幹課程上,除了植物學、樹木學、氣象與(yu) 氣候學等生物科學與(yu) 林業(ye) 科學知識外,新增了林業(ye) 物聯網、程序設計C語言、空間數據庫、數字圖像處理、林火智能監測與(yu) 森林病蟲害防治等融合信息科學和智能裝備的特色專(zhuan) 業(ye) 知識,以期實現教育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的深度融合。

  作為(wei) 林學一級學科學術帶頭人,我還組織學科同人積極籌建以“林木室內(nei) 表型艙”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本科和研究生實驗教學與(yu) 科研平台,謀劃設立智慧林業(ye) 二級學科,整體(ti) 推進智慧林業(ye) 專(zhuan) 業(ye) 建設支撐體(ti) 係。我們(men) 期待,用科技栽下的“智慧林”長勢生機勃勃,為(wei) 夢想拚搏的“興(xing) 林人”遍及青山綠水。

  智能建造與(yu) 智慧交通專(zhuan) 業(ye) ——智能+,交通強國“跑”出加速度

  講述人:山東(dong) 大學齊魯交通學院副院長 葛智

  大家常說,要想富,先修路。近年來,隨著交通強國、“一帶一路”建設以及“新基建”的加速推進,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進入了新的黃金期。最讓我和同行有榮譽感的,莫過於(yu) 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應用到實際工程中去。

  提起交通土木從(cong) 業(ye) 者,很多人的印象也許還停留在“頂著大太陽,肩挑背扛趕施工”的畫麵上。其實,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技術運用,城市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維已經邁進了“智能化建造、智慧化服務”的新時代,許多以前需要人工操作的工序,完全可以被機器替代。

  舉(ju) 個(ge) 例子,川藏鐵路康定2號隧道施工中,用到了我們(men) 學院研發的“地質編錄與(yu) 圍岩分級機器人”。以前單靠人工測量隧道,不僅(jin) 費時,準確度還不高。現在,我們(men) 可以遙控機器人進入隧道,通過激光掃描直接生成精確的三維模型。機器人還可以同時對隧道前方的岩石麵進行掃描,識別裂隙,對岩體(ti) 分級,為(wei) 後續調整挖掘方案提供依據。同樣的工作量,使用機器人可以節約3個(ge) 人工,減少140分鍾作業(ye) 時間,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今天,隻懂施工的傳(chuan) 統土木人才已經滿足不了行業(ye) 發展需要了。為(wei) 此,我校以“雙一流”建設為(wei) 契機,提出布局建設以齊魯交通學院為(wei) 牽頭單位的“智能建造與(yu) 智慧工程”學科群,並成功獲批“智能建造與(yu) 智慧交通”新工科專(zhuan) 業(ye) 。雖然是第一年招生,但學生報考十分踴躍,最終錄取了93名同學。

  在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上,我們(men) 充分考慮了學科交叉特性。從(cong) 教師隊伍來說,除了傳(chuan) 統的土木交通專(zhuan) 業(ye) 教師,近幾年我們(men) 還招聘了不少軟件、機械、材料等專(zhuan) 業(ye) 的博士。在課程體(ti) 係方麵,我們(men) 打造了以土木類知識為(wei) 基礎,融合數學、計算機、控製、軟件、機械等專(zhuan) 業(ye) 知識的多學科交叉課程體(ti) 係,同時還提供工程軟件、工程建造、交通工程、智能運維與(yu) 管理等選修課模塊,充分滿足同學們(men) 個(ge) 性化學習(xi) 的需要。

  我們(men) 相信,隻要大家真心熱愛土木交通行業(ye) ,在實踐中潛心鑽研,一定能推動交通強國建設“跑”出加速度。

  智慧水利專(zhuan) 業(ye) ——“千裏眼”“順風耳”保障國家水安全

  講述人: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智慧水利係係主任 俞曉東(dong)

  近年來,隨著遙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一項項信息化手段的介入,水利工作者有了“千裏眼”和“順風耳”,能提前快速預警,有效減輕洪澇災害損失。

  在新時代背景下,踐行“節水優(you) 先、空間均衡、係統治理、兩(liang) 手發力”治水思路,需要水利業(ye) 務與(yu) 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舉(ju) 個(ge) 例子,我們(men) 想知道某個(ge) 區域發生極端降雨後,會(hui) 不會(hui) 引發洪澇災害,怎樣有效降低損失。最有效的辦法是搭建一個(ge) 一模一樣的虛擬區域,在裏麵設置一場暴雨,監測洪澇過程以及對該區域的影響,然後針對性地製定措施、降低損失,形成應急方案。當現實世界中暴雨來臨(lin) ,就知道可能發生哪些危險,迅速采取應對措施。

  智慧水利就是水利進入數字時代的一種新形態,基於(yu) 數字虛擬技術,實現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功能。麵對當前智慧水利相關(guan) 研發人才、應用開發人才和實用技能人才需求的井噴態勢,河海大學率先提出創辦智慧水利專(zhuan) 業(ye) ,依托學校水利工程一流學科和水利水電工程、水文與(yu) 水資源工程、港口航道與(yu) 海岸工程、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通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水利類和信息類本科專(zhuan) 業(ye) 的一流師資與(yu) 辦學條件,開展校企深度合作,構建“水利+人工智能”複合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新模式,培養(yang) 既懂水利又懂信息技術的複合型人才,為(wei) 我國智慧水利建設持續注入強勁動能。

  作為(wei) 新工科專(zhuan) 業(ye) ,智慧水利很重視對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ang) 。希望選擇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學生關(guan) 注行業(ye) 痛點、前沿動態,不要把思維局限在課本上,也不要把智慧固化在代碼中,而是重視每一次課程實驗、社會(hui) 實踐,把專(zhuan) 業(ye) 技術應用到實踐中。

  智慧能源工程專(zhuan) 業(ye) ——為(wei) “雙碳”目標提供人才支撐

  講述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院長、智慧能源工程專(zhuan) 業(ye) 負責人 黃震

  作為(wei) 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我們(men) 要實現“雙碳”目標亟須推動經濟與(yu) 產(chan) 業(ye) 結構、能源結構等綠色轉型,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強人才培養(yang) 和儲(chu) 備。對於(yu) 高等院校來說,亟須以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培養(yang) 適合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的複合型人才。

  “智慧能源工程”本科專(zhuan) 業(ye) 就是依托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電投智慧能源創新學院產(chan) 教融合平台,以“雙碳”背景下能源行業(ye) 人才需求為(wei) 導向而設立的。專(zhuan) 業(ye) 聚焦國家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和技術需求,以能源類和信息類課程為(wei) 主線,在電氣工程、動力與(yu) 能源工程、控製科學與(yu) 工程、計算機科學與(yu) 技術、材料科學與(yu) 工程等領域進行多學科交叉,旨在培養(yang) 具有紮實的數理化基礎,將信息化技術與(yu) 電氣工程、能源係統融會(hui) 貫通,適應我國未來能源行業(ye) 發展急需的複合型、創新型、實踐型人才,為(wei) “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產(chan) 教融合是這個(ge) 專(zhuan) 業(ye) 的一大特色。為(wei) 了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我們(men) 設計了工學交替、逐級深化的實踐教育課程。四年製本科,實踐類課程學時占全部課程學時的36%。大一有認知實踐,大二有拓展實踐,大三有研究實踐,到了大四,我們(men) 從(cong) 企業(ye) 一線征集研究課題,讓同學們(men) 在畢業(ye) 設計的實踐中提前感受能源行業(ye) ,解決(jue) 實際問題。今年,我們(men) 從(cong) 共建單位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征集了183個(ge) 課題,用於(yu) 學生的探索研究。畢業(ye) 設計將由學校和企業(ye) 的“雙導師”共同指導,讓學生們(men) 充分體(ti) 會(hui) 學用相長的意義(yi) 。

  我們(men) 期待,智慧能源工程專(zhuan) 業(ye) 學生能運用所學,推動能源技術變革,創建全新的零碳能源係統,為(wei) 早日實現“雙碳”目標貢獻聰明才智。

  智慧海洋技術專(zhuan) 業(ye) ——逐夢深藍,“向海而行”更自信

   講述人:哈爾濱工程大學未來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 張勇剛

  隨著海洋強國建設深入推進,近年來,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維護海洋權益、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ti) 日益成為(wei) 國家迫切之需。身處智能化時代,設立智慧海洋技術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引領智慧海洋技術發展的未來領軍(jun) 人才,是我們(men) 的職責所在。

  智慧海洋技術聽上去很高深,但其實離生活並不遙遠。比如近些年在我國推廣的“海洋牧場”,就是像在陸地放牧牛羊一樣,將海洋裏的魚、蝦等,在一定海域內(nei) “圈養(yang) ”起來。可是,在水下怎樣監測和管理魚群呢?這就需要用到智能化海洋監測技術。通過搭載多種監測儀(yi) 器和傳(chuan) 感器,海洋牧場不僅(jin) 能實時監測水質、水文、魚群動態等信息,還能通過分析信息對生態環境和生產(chan) 運營進行實時預警、預報,從(cong) 而實現智能化牧場管理。

  又如,我們(men) 學校研發的“悟空號”無纜水下機器人,去年年底在馬裏亞(ya) 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了10896米深潛,刷新了世界紀錄。相比陸地,海洋環境對人類來說更加複雜,而海洋機器人的應用創新,對於(yu) 我們(men) 探測海底地質活動、了解深海生物、進行礦產(chan) 開發等都有著極大幫助。此外,在船舶領域,傳(chuan) 感器、通信、物聯網、互聯網等智能技術手段的介入,也讓未來的船舶變得更加安全、經濟與(yu) 環保。

  與(yu) 傳(chuan) 統的海洋工程類專(zhuan) 業(ye) 相比,智慧海洋技術專(zhuan) 業(ye) 特別強調學科專(zhuan) 業(ye) 的交叉融合,這也促使我們(men) 在人才培養(yang) 模式上改革創新。我們(men) 從(cong) 各專(zhuan) 業(ye) 選取了一批優(you) 秀老師作為(wei) 授課教師,在學生打好學科基礎後,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感興(xing) 趣的專(zhuan) 業(ye) 方向,帶著交叉學科的思維進行研究。同時,我們(men) 將實踐創新能力提升作為(wei) 培養(yang) 學生的重要目標之一,注重過程性考核,將科研成果及時融入教學,依托科研項目、科研平台開展人才培養(yang) 。

  開學以來,同學們(men) 對新專(zhuan) 業(ye) 的熱情很高。在接下來的學習(xi) 中,我和同事們(men) 將注重培養(yang) 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的能力,在海洋強國建設的新征程上,讓同學們(men) 擁有戰風鬥雨、劈波斬浪的勇氣和能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唐芊爾、蘇雁、顏維琦、趙秋麗(li) 、馮(feng) 帆、張士英、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方彥蘅、趙怡寧、胡惠茹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