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4000多名桃莊河兒女曆時22年——鑿出盤山天渠 建成千畝糧川
光明日報記者 王勝昔 光明日報通訊員 刁良梓
在河南南陽市內(nei) 鄉(xiang) 縣桃溪鎮有個(ge) 村子叫桃莊河,從(cong) 1956年到1978年,4000多名桃莊河兒(er) 女逢山鑿洞、遇溝架橋,風餐露宿,艱苦鏖戰,曆時22年建成一段長達15公裏的盤山天渠,不但解決(jue) 了村民的吃水、灌溉難題,而且硬是在幹河灘上建成了千畝(mu) 米糧川,開創了“戰天鬥地、無中生有”的人間奇跡,盤山天渠被老百姓譽為(wei) 縮小版的“紅旗渠”。
誓把“河山”重安排
桃莊河在伏牛山南麓,“九嶺十六山,五十三道川,外有一條幹河灘”。過去這裏土薄石厚水奇缺,耕地斜掛在高山深溝上,“瓢一塊,碗一塊”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加上土少石頭多,糧食產(chan) 量極低。
1956年10月,李士興(xing) 當選桃莊河大隊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作為(wei) 成長在五星紅旗下的第一批共產(chan) 黨(dang) 員,25歲的李士興(xing) 在群眾(zhong) 大會(hui) 上提出了“改天換地,重新安排桃莊河河山”的響亮口號。
1956年11月東(dong) 溝水庫破土動工,拉開了桃莊河人戰天鬥地的大幕。
當水利建設工程全麵展開的時候,桃莊河人麵臨(lin) 的困難是極其嚴(yan) 峻的:在那個(ge) 沒有重型機械,沒有先進儀(yi) 器的年代,桃莊河人幹群一樣、男女一樣,一個(ge) 窩頭一把鎬,一件蓑衣赤雙腳,全村老少齊上陣,呈現出改天換地、熱火朝天的壯觀場麵。
據內(nei) 鄉(xiang) 縣縣誌記載,1964年,毛澤東(dong) 主席發出“農(nong) 業(ye) 學大寨”的號召,李士興(xing) 等作為(wei) 代表到大寨學習(xi) 參觀,後來又參觀了安陽林縣修建“紅旗渠”的場麵,這極大激勵了桃莊河人民繼續改變窮山惡水的豪情壯誌。
1965年冬,李士興(xing) 和大隊黨(dang) 支部委員踏遍桃莊河的山山水水,製定了一個(ge) “戰鬥”規劃:在東(dong) 邊山崖上修建一條盤山渠道,穿過一架小山,把水引到吃水最困難的石門溝、北山邊等8個(ge) 生產(chan) 隊。
就這樣,靠著一錘一釺一雙手,1968年春天,一個(ge) 前所未有的奇跡在桃莊河出現了:一座庫容41萬(wan) 立方米的東(dong) 溝水庫建成,東(dong) 邊山上盤山渠道的第一期工程建成通水。當“嘩嘩”的渠水通過懸崖峭壁“鷹石嘴”流到薛營生產(chan) 隊時,人們(men) 奔走相告。首戰告捷更加堅定了桃莊河人民的決(jue) 心。
一錘一釺鑿天渠
東(dong) 幹渠建於(yu) 1968年,竣工於(yu) 1969年年底,全長16華裏,其中一個(ge) 山洞被稱為(wei) “英雄洞”,架設了一個(ge) 渡槽,就是“青年渡槽”。
在距離桃莊河村部大約1公裏的一塊田地裏,立著一個(ge) 白底紅字的牌子“英雄洞”,細一看,牌子旁邊有一個(ge) 洞口被掩在荒草之中。“‘英雄洞’是桃莊河村為(wei) 解決(jue) 飲水困難的一個(ge) 重要工程。”桃莊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李占超指著‘英雄洞’頗為(wei) 沉重地講述了一段故事,“桃莊河村第一任大隊長尹天順的女兒(er) 尹文秀,當年隻有19歲,在東(dong) 幹渠隧道施工中被山上滾落的巨石砸中身亡,給隧道留下了一個(ge) 悲壯的洞名——‘英雄洞’。”
林州紅旗渠有個(ge) “青年洞”,桃莊河有個(ge) “青年渡槽”,不但名字相近,故事也驚人地相似。據李占超介紹,“青年渡槽”主要由青年人修建,當年隻有30歲的付成功是專(zhuan) 業(ye) 隊放炮手,為(wei) 了縮短工期,夜晚檢查炸藥引線安全時犧牲;另一個(ge) 故事是,當年鐵姑娘突擊排的36名未婚女青年打破舊俗,掄錘上陣,不甘示弱,高喊著“哪裏艱苦哪裏幹”的口號,成為(wei) 奮鬥在“青年渡槽”一線響當當的鐵姑娘。
從(cong) 1974年開始,桃莊河人搶晴天、戰雨天,老少齊上陣,曆時5年,在幹河灘上用雙手把一塊塊石頭砌成了長3000米、寬2米、高1.8米的暗渠,出口取名“大治壩”,把河水引入地下,將河灘周邊鏟平,拉來一車車黃土,硬是在“一條幹河灘”上造出1200餘(yu) 畝(mu) 高產(chan) 穩產(chan) 的米糧川。
“要想渠水繞山走,舍得汗淌熱血流。”22年間,桃莊河人民靠著一錘一釺打通7座山,相繼建起了3座水庫,沿著大洞山和黃龍山腰修建東(dong) 西兩(liang) 條總長15公裏、寬1米、深1米的盤山天渠。
再繪時代新畫卷
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這個(ge) 剛剛完成奇跡的山村。1988年,張祖義(yi) 從(cong) 李士興(xing) 手中接過接力棒,任桃莊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張祖義(yi) 在任的10年,也是打下集體(ti) 經濟基礎的10年,2000年村集體(ti) 經濟已有100多萬(wan) 元,農(nong) 民人均年收入將近2000元。第三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鄧雲(yun) 誌,組織群眾(zhong) 利用大理石邊角料搞工藝品加工,巔峰時從(cong) 事大理石各產(chan) 業(ye) 鏈的個(ge) 體(ti) 工商戶達300戶,年產(chan) 值2500萬(wan) 元,產(chan) 品遠銷東(dong) 南亞(ya) 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隨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推進,桃莊河村被確定為(wei) 南水北調水源涵養(yang) 區。麵對著生態環保的壓力,從(cong) 2016年開始,桃莊河村壯士斷腕,60多家養(yang) 殖戶和幾乎全部的大理石加工企業(ye) 順利關(guan) 停,涉及村民近千人,涉及資金近千萬(wan) 元。
2018年,李占超當選為(wei) 桃莊河第四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乘著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東(dong) 風,他帶領村民重整旗鼓再出發,蹚出一條以紅色旅遊帶動“萬(wan) 畝(mu) 板栗基地、萬(wan) 畝(mu) 大櫻桃基地”以紅帶綠農(nong) 遊一體(ti) 化發展的新路子。
采訪快要結束時,站在大治壩上,隻見藍天碧水之下,群山懷抱,綠樹疊翠;近處湖上禽鳥嬉戲;遠處沃野千裏、一馬平川……這個(ge) 全縣有名的“經濟強村”“林果示範村”正闊步走向新征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