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中國要強,農(nong) 業(ye) 必須強。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具備了由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邁進的基本條件。專(zhuan) 家表示,要準確把握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內(nei) 涵特征和基本要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現代化道路。
把握農(nong) 業(ye) 強國內(nei) 涵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既是針對目前我國農(nong) 業(ye) 大而不強的客觀實際提出的重大任務,也是針對現代化強國不能有明顯短板與(yu) 弱項作出的重大部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nong) 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xing) 慶介紹,2021年我國穀物、肉類、禽蛋、水產(chan) 品、蔬菜、水果等大宗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量以及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居全球第一位。但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農(nong) 業(ye) 科技進步貢獻率、農(nong) 民職業(ye) 技能和收入水平、農(nong) 產(chan) 品國際競爭(zheng) 力等與(yu) 世界農(nong) 業(ye) 強國存在明顯差距。應加快建設與(yu) 現代化強國相匹配、與(yu) 人口大國相適應、與(yu) 資源稟賦相契合的強大農(nong) 業(ye) 。
清華大學中國農(nong) 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表示,縱觀全球農(nong) 業(ye) 強國,不僅(jin) 表現出現代經營觀念,現代生產(chan) 方式也貫穿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全程。這意味著很高的勞動生產(chan) 率、土地產(chan) 出率和資源配置效率,其生產(chan) 的農(nong) 產(chan) 品也要在全球具有充分的競爭(zheng) 力。例如,美國作為(wei) 全球最大的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國,其穀物、豆類、棉花等資源性農(nong) 產(chan) 品出口有很強的競爭(zheng) 力。可見,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是提升我國在全球農(nong) 業(ye) 中地位的舉(ju) 措。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既體(ti) 現農(nong) 業(ye) 發展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又彰顯打破常規的後發優(you) 勢和趕超態勢。中央農(nong) 辦主任、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部長唐仁健表示,農(nong) 業(ye) 強國最關(guan) 鍵的是努力實現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ti) 係強、產(chan) 業(ye) 韌性強。必須用高水平的農(nong) 業(ye) 科技、現代化物質裝備破解資源稟賦約束,不斷提高土地產(chan) 出率、勞動生產(chan) 率和資源利用率,全麵提高產(chan) 業(ye) 體(ti) 係的韌性和穩定性。
健全收益保障機製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首要任務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專(zhuan) 家表示,我國有14億(yi) 多人口,國內(nei) 糧食消費和需求量巨大,必須把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有效供給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這是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的重要方麵,也是與(yu) 一些人口規模和國土麵積較小的世界農(nong) 業(ye) 強國的不同之處。
“設備已調試好,可以啟動作業(ye) 。”江西省南昌市經開區樵舍鎮的農(nong) 田間,農(nong) 技人員操作無人機開始植保作業(ye) 。樵舍鎮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辦主任鄔新飛說,近年來,樵舍鎮加大智慧農(nong) 業(ye) 設施力度,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能力持續提高。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chan) 量連續7年保持在1.3萬(wan) 億(yi) 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483公斤,高於(yu) 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糧食庫存處於(yu) 曆史高位,水稻、小麥自給率保持在100%以上。但是,我國糧食供需形勢依然是緊平衡,還不能輕言糧食安全過關(guan) 了。
葉興(xing) 慶表示,要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通過發展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化服務、拓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內(nei) 涵、促進適度規模經營、完善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應對機製等途徑,促進糧食生產(chan) 宜機化、適老化改造,降低糧食生產(chan) 綜合成本,提高糧食生產(chan) 便捷性和舒適度。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對農(nong) 業(ye) 供給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未來要加快由追求規模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競爭(zheng) 力轉變。”中國人民大學農(nong) 業(ye) 與(yu) 農(nong) 村發展學院教授程國強表示,各地區各部門要把提高農(nong) 業(ye) 綜合生產(chan) 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ti) 係,滿足人民群眾(zhong) 豐(feng) 富多樣的食物消費需求。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農(nong) 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表示,樹立大食物觀,要正確處理好糧食安全與(yu) 食物安全、營養(yang) 安全的關(guan) 係。隨著城鄉(xiang) 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豐(feng) 富的畜產(chan) 品、水產(chan) 品等將有利於(yu) 改善居民膳食營養(yang) 結構,也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補齊現代農(nong) 業(ye) 短板弱項
農(nong) 業(ye) 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chan) 業(ye) ,其發展需要各行業(ye) 密切配合。魏後凱表示,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涉及生產(chan) 、分配、流通、消費各個(ge) 環節以及諸多部門。要循序漸進,做好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的整體(ti) 謀劃和頂層設計,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補齊農(nong) 業(ye) 現代化短板。
“要突出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多元優(you) 勢。”張紅宇認為(wei) ,我國農(nong) 業(ye) 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多元化,不僅(jin) 表現在農(nong) 業(ye) 資源稟賦多元,也表現在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產(chan) 品類型多元。東(dong) 北地區土地連片適宜大規模糧食生產(chan) ;西北地區地多水缺適宜旱作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東(dong) 部沿海和大都市地區技術、資本相對豐(feng) 富適宜發展都市農(nong) 業(ye) 和“菜籃子”產(chan) 品生產(chan) ;西南山區適宜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要通過糧食等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保障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安全主動權,通過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提高農(nong) 業(ye) 效益。
葉興(xing) 慶說,應以問題為(wei) 導向把準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關(guan) 鍵環節,針對短板與(yu) 弱項,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用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提升農(nong) 業(ye) ,延長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鏈,提升農(nong) 業(ye) 價(jia) 值鏈,促進現代服務業(ye) 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深度融合。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nong) 業(ye) ,鞏固和完善農(nong) 村基本經營製度,扶持發展家庭農(nong) 場、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ti) ,把小農(nong) 戶引入現代農(nong) 業(ye) 軌道。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nong) 業(ye) ,拓展農(nong) 業(ye) 的多種功能,促進農(nong) 業(ye) 綠色低碳轉型。用培養(yang) 新型農(nong) 民發展農(nong) 業(ye) ,加快培養(yang) 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新一代農(nong) 民,促進農(nong) 民職業(ye) 化。
農(nong) 業(ye) 強省、農(nong) 業(ye) 強市、農(nong) 業(ye) 強縣是農(nong) 業(ye) 強國建設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黑龍江、山東(dong) 、河南、江西等省提出建設現代農(nong) 業(ye) 強省,並開展積極探索。魏後凱認為(wei) ,要把農(nong) 業(ye) 強省強市強縣建設作為(wei) 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主抓手。建議采取省部共建的方式,鼓勵和支持有條件的省份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省,並建立科學的評價(jia) 指標體(ti) 係,在全國範圍內(nei) 分期分批推進農(nong) 業(ye) 強市、農(nong) 業(ye) 強縣建設,充分發揮其示範作用,在資金和政策上給予相應支持。
唐仁健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吹響了加快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號角,要以保障糧食安全為(wei) 底線,以科技和機製創新為(wei) 動力,以設施和裝備升級為(wei) 重點,推動農(nong) 業(ye) 發展由追求速度規模向注重質量效益競爭(zheng) 力轉變,由依靠傳(chuan) 統要素驅動向注重科技創新和提高勞動者素質轉變,由產(chan) 業(ye) 鏈相對單一向集聚融合發展轉變,加快建成供給保障有力、綠色高質高效、產(chan) 業(ye) 鏈條完備、競爭(zheng) 優(you) 勢明顯的農(nong) 業(ye) 強國。(喬(qiao) 金亮)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