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重器”支撐基礎研究
11月28日一大早,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高能所)研究員李曉就走進了中國散裂中子源的辦公室,開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李曉2005年進入高能所攻讀研究生,2010年博士畢業(ye) 留所工作。2014年初,他來到東(dong) 莞鬆山湖,參與(yu) 到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建設中,見證著這個(ge) “大國重器”的建設和運行。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一年開放機時超過5000小時,運行效率達到97%;自2018年對外開放以來,已完成8輪用戶實驗共800多項課題。通過聚焦“四個(ge) 麵向”,中國散裂中子源有力地支撐了我國的科技前沿研究和基礎研究,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貢獻。
設備國產(chan) 化率超過90%
散裂中子源就像“超級顯微鏡”,是研究物質微觀結構的理想探針,能夠為(wei) 我國材料科學、物理、化學化工、生命科學、資源環境和新能源等領域提供技術先進、功能強大的科研平台。我國早在本世紀初就開始謀劃建設散裂中子源,並於(yu) 2011年在東(dong) 莞開工建設。
李曉目前在高能所東(dong) 莞研究部加速器技術部工作,研究領域是“粒子加速器”的高頻技術。“粒子加速器”是利用電磁場將帶電粒子加速至高能量的裝置,對中國散裂中子源意義(yi) 重大。
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自然會(hui) 遇到不少“攔路虎”。遇到瓶頸之時,李曉和團隊都會(hui) 想到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中的一些人和事——
70多歲的中科院院士陳和生為(wei) 推進中國散裂中子源建設,長期在北京和東(dong) 莞兩(liang) 地奔波。麵對技術封鎖,陳和生擲地有聲——“回國自己幹”“國家急需這樣的大科學裝置,我們(men) 不管怎麽(me) 辛苦,都要堅持”。
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主任陳延偉(wei) 在東(dong) 莞一紮就是16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奉獻給了科技事業(ye) ……
中國散裂中子源曆經多年的設計與(yu) 預製研究,在工程建設尤其是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中,凝聚了幾代科學家的心血和汗水。
2018年,中國散裂中子源完成驗收,成為(wei) 我國首台、世界第4台脈衝(chong) 式散裂中子源,設備國產(chan) 化率超過90%,一舉(ju) 填補了我國在脈衝(chong) 中子應用領域的空白。
譜儀(yi) 數量將增加到20台
新起點,再出發。
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在準備升級工程,未來的譜儀(yi) 數量將增加到20台,覆蓋廣大用戶各方麵的研究領域,加速器打靶和靶站功率將從(cong) 100千瓦提升到500千瓦,設備研究能力大幅度提升。
近日,國內(nei) 首台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載腔在中國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運行。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載腔是中國散裂中子源二期工程中必須突破的關(guan) 鍵技術。
李曉團隊經過近10年預研,從(cong) 基礎材料和基本工藝著手,在國產(chan) 高功率高梯度磁合金加載腔的研製上取得重大成果,其中磁環最關(guan) 鍵的技術指標,比目前國際上公開報道的最高性能指標提高約30%。
“作為(wei) 年輕的科技工作者,要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要敢於(yu) 挑戰這個(ge) 世界最前沿或是最先進的技術,同時要把自己的視野打開,更多地參與(yu) 到國際最前沿的競爭(zheng) 裏麵去。”李曉說。
目前,中國散裂中子源擁有一支500多人的科研和工程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7歲,許多青年科研人員已擔任係統負責人。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以國家戰略需求為(wei) 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guan) ,堅決(jue) 打贏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陳延偉(wei) 說:“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賦予了科技工作者新的曆史使命,我們(men) 將強化科技自立自強的行動自覺,久久為(wei) 功,紮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為(wei)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貢獻力量。”(龍躍梅 冉雪梅 張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