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揭醫美亂象:無資質從業者眾多 誇大功效製造焦慮
當前醫療美容正逐步成為(wei) 求美人士的熱門選擇。中消協今日發文提示,醫美行業(ye) 並非如其宣傳(chuan) 那般美好,機構和從(cong) 業(ye) 者“魚龍混雜”,消費風險和陷阱暗藏。廣大消費者要理性看待醫美需求,正確選擇醫美機構,審慎做出醫美決(jue) 策。
“從(cong) 2015年到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每年收到的醫美行業(ye) 投訴從(cong) 483件增長到7233件,增長近14倍。”中消協稱,根據相關(guan) 投訴數據分析,當前醫療美容存在以下主要問題:部分醫美機構證照不齊全,未取得醫美經營許可或超範圍經營;機構工作人員不具備執業(ye) 資格,操作不規範;醫療產(chan) 品渠道不明,部分醫美機構使用假貨、水貨針劑以及山寨設備等;醫美效果難以評估,服務質量與(yu) 消費者預期仍有較大差距。
此外,當前醫美行業(ye) 的亂(luan) 象和風險還包括無資質從(cong) 業(ye) 者眾(zhong) 多、誇大功效製造焦慮、模糊定價(jia) 違規收費、醫療美容安全堪憂、免費體(ti) 驗誘導消費等。
中消協指出,部分美容機構通過虛假廣告、編造用戶評價(jia) 等形式誇大醫美效果,欺騙、誤導消費者。還有的通過“整容要趁早”等不良價(jia) 值觀的醫美廣告,傳(chuan) 導輸出網紅、明星類的單一審美觀,推崇過度人工塑造的“標準美人”,給普通人製造容貌焦慮,實現過度營銷。
另外,醫美機構場所內(nei) 經常懸掛各種醫美治療前後對比圖,誇大手術效果,隻字不提手術風險,導致消費者隻追求手術效果而忽視醫療手術風險。
一些美容機構以免費體(ti) 驗為(wei) 由招攬客戶,誘導消費者購買(mai) 其產(chan) 品和服務。消費者以為(wei) 自己遇到了“餡餅”,殊不知已經掉入了商家的“陷阱”,並且常常因無法證實商家存在強製消費行為(wei) 或欺詐行為(wei) ,隻能選擇吃“啞巴虧(kui) ”。
中消協提醒,當前醫美市場的監管治理體(ti) 係正在逐步完善,醫美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足,也是其權利受到侵害的主要原因。中消協倡導消費者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消費觀,不要盲從(cong) 、跟風、攀比。同時要充分認識醫美存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結合自身實際需要,謹慎選擇、理性消費。(記者孫紅麗(l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