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治網絡暴力需要重視數字倫理建設
近日,一則中學老師上網課遭遇“網課爆破”的消息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該老師的直播課上混入不少故意搗亂(luan) 的賬號,惡意刷屏、威脅甚至辱罵老師。課後不久,這位老師就不幸離世。
梳理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記者發現,網絡暴力造成惡劣後果的情況不在少數。針對網絡暴力,網信辦等部門已多次進行專(zhuan) 項治理,網絡平台也相繼采取措施協同治理,但網暴仍未止歇。
有研究者指出,治理網暴,除了相關(guan) 機構和平台共同治理,還需要提高網民的道德認知能力,塑造公民數字倫(lun) 理。
網暴事件頻發
在一些研究者看來,“網課爆破”就是一種網絡暴力,不僅(jin) 侵犯當事人的民事權益,還可能涉嫌犯罪。
何謂網絡暴力,目前並沒有確切的定義(yi)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chuan) 播學院學術委員會(hui) 主任喻國明曾指出,網絡暴力不是一個(ge) 法律上的用語,而是一個(ge) 約定俗成的表達。“它更準確的含義(yi) 是網絡的傳(chuan) 播操作所造成的侵權”,喻國明表示,這種侵權主要是指對受害人的名譽、隱私及生理心理的壓迫威脅造成的,以及由此引起的一係列相應的損害。
一位網絡輿論研究者統計自己的視頻後發現,每達到200萬(wan) 點擊量,就會(hui) 收到100封網暴私信。大量網暴私信湧入,往往給受害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引發嚴(yan) 重後果。
2022年1月24日,尋親(qin) 少年劉學州留下遺書(shu) ,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劉學州收養(yang) 方親(qin) 屬委托的律師透露,僅(jin) 在他的微博私信中,截至1月18日,就有2000多條私信涉及“網暴”言論。這些言論觸目驚心,文字或圖片非常惡毒。
2022年4月,因200元的打賞爭(zheng) 議,上海一女士被肆意網暴。最終,該女士墜樓身亡。
為(wei) 何網暴事件頻發?業(ye) 內(nei) 人士普遍認為(wei) ,這與(yu) 當下的傳(chuan) 播機製有關(guan) 。在社交媒體(ti) 時代,短平快的表達方式讓那些情緒化的內(nei) 容更容易受到關(guan) 注和轉發。社交媒體(ti) 平台的推薦機製則進一步推波助瀾。目前幾乎所有社交媒體(ti) 的商業(ye) 模式都是依靠流量帶來廣告收入,所以平台算法會(hui) 特別青睞那些能帶來流量的內(nei) 容。
“治理網絡暴力,不僅(jin) 涉及公民權益維護,也涉及社會(hui) 穩定與(yu) 國家安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支振鋒認為(wei) ,網絡暴力持續惡化網絡生態,危害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網絡暴力還會(hui) 引發社會(hui) 風險,加劇群體(ti) 極化和意識形態割裂,擾亂(luan) 現實社會(hui) 公共秩序。
在支振鋒看來,網絡暴力監管涉及監管部門、網絡平台與(yu) 網民以及MCN(即多頻道網絡 )機構等的複雜關(guan) 係,治理需綜合施策。
建立協同治理機製
華東(dong) 政法大學科研院助理研究員王靜介紹,目前,對網絡暴力已經形成了以網信辦部門為(wei) 主、其他部門輔助的多頭治理機製。
2022年初,中央網信辦開展為(wei) 期1個(ge) 月的“清朗·2022年春節網絡環境整治”專(zhuan) 項行動,其中重點整治的五個(ge) 方麵任務,排在首位的就是“網絡暴力、散播謠言等問題”。2022年4月,中央網信辦又啟動“清朗·網絡暴力專(zhuan) 項治理行動”,主要聚焦網暴易發多發、社會(hui) 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台,要求這些網站平台通過建立完善監測識別、實時保護、幹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chuan) 曝光等措施開展全鏈條治理。
治理網絡暴力,平台責任重大,近些年的立法也強調了平台責任。在網絡安全法中,網絡平台主體(ti) 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占整體(ti) 責任條款近六成。
據了解,為(wei) 治理網暴,平台已實施各種處置機製。新浪微博采取了階梯式處置方式,對參與(yu) 賬號、程度較輕的,采取限製功能、短期禁言等方式;對首發、多發、煽動發布網暴信息的賬號,采取永久禁言、關(guan) 閉賬號等措施;對涉嫌違法犯罪的,配合有關(guan) 部門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抖音從(cong) 私信、評論、舉(ju) 報等多方麵進行精準預防治理。
2022年8月23日,中央網信辦副主任、國家網信辦副主任盛榮華在答記者問時表示,通過這幾年持續開展“清朗”係列專(zhuan) 項整治行動,累計清理違法和不良信息200多億(yi) 條,賬號近14億(yi) 個(ge) ,網絡生態已明顯優(you) 化。
加強數字倫(lun) 理建設
據媒體(ti) 報道,近期已有多地老師遭遇“網課爆破”。網絡暴力仍以一定形式存在。
暨南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林愛珺認為(wei) ,網絡暴力事件頻頻發生,體(ti) 現了網民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網絡行為(wei) 等方麵的倫(lun) 理偏差。她建議,明確網絡道德規範、提高網民道德認知能力、強化網民道德責任擔當。
在王靜看來,“塑造數字公民倫(lun) 理才是治理網絡暴力的‘釜底抽薪’之舉(ju) ”。王靜認為(wei) ,構建數字公民倫(lun) 理,使網民成為(wei) 尊重合法權利、肩負社會(hui) 道義(yi) 的網絡公民。
早在2006年4月,中國互聯網協會(hui) 就發布了《文明上網自律公約》。王靜表示,建立數字公民倫(lun) 理還需落腳在具體(ti) 的行為(wei) 規範上。
在嗶哩嗶哩平台,要想成功注冊(ce) 會(hui) 員,須在規定時間內(nei) 答對100道題中的至少60道,題目涉及網絡規範、彈幕禮儀(yi) 等。成為(wei) 會(hui) 員才可享受到更多的視頻資源,擁有發彈幕等權利。王靜建議,借鑒這一模式,建立數字公民倫(lun) 理公約。倫(lun) 理公約的答題部分包括仁愛原則、網絡公民社會(hui) 責任感、邏輯思維能力、平台發言基本規範以及所關(guan) 注興(xing) 趣領域的知識儲(chu) 備。在她看來,這種做法不僅(jin) 可以過濾掉相當一部分網絡水軍(jun) ,還可以促進建立數字公民倫(lun) 理,形成群體(ti) 共同認可的價(jia) 值和行為(wei) 規範。
塑造公民數字倫(lun) 理,王靜還建議傳(chuan) 統媒體(ti) 發揮榜樣作用:在語言表達、圖像選擇方麵,嚴(yan) 格遵守新聞媒體(ti) 的職業(ye) 倫(lun) 理規範,切忌追求流量至上,要盡可能作出冷靜客觀、有理有據、全麵如實的新聞報道。(法製參考記者 徐明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