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進城鄉社區

發布時間:2022-12-05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街道、社區等基層治理一線,廣大黨(dang) 員幹部如何在實際行動中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增進民生福祉?近日,記者走進了廣東(dong) 省廣州市黃埔區的幾個(ge) 社區,見證了社區基層黨(dang) 組織所發揮的堅強戰鬥堡壘作用,也看到了社區幹部、下沉黨(dang) 員、誌願者等互為(wei) 依托,共同推進社區服務、參與(yu) 社區治理的生動局麵。

  1.誌願服務,社區的文明新風尚

  “阿婆早,吃早餐沒?體(ti) 檢表拿好哦。”早晨8點,廣州市黃埔區聯和街道金峰園社區的社工服務站就熱鬧起來。社區超過65周歲的老人正在這裏排隊體(ti) 檢,一群身著黃色馬甲的誌願者穿梭在隊伍中,他們(men) 之間熟絡的交談、爽朗的笑聲構成一幅忙碌而溫馨的畫麵。

  記者了解到,這些“黃馬甲”來自金峰園媽媽誌願者協會(hui) 。協會(hui) 成立於(yu) 2010年,現有成員20名,多為(wei) 隨子女遷居廣州的退休女士。她們(men) 熱心於(yu) 社區的大事小情,常為(wei) 敬老院、住院的居民送去關(guan) 懷,在疫情嚴(yan) 峻時期也衝(chong) 鋒在一線。

  在體(ti) 檢現場,誌願者領隊邱小華將社區準備好的牛奶、麵包遞給還沒吃早餐的老人。“幫助別人,快樂(le) 自己。”邱小華說,“做誌願服務豐(feng) 富了我的退休生活,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近年來,在金峰園社區,社區居委會(hui) 、下沉幹部、居住地黨(dang) 員、誌願者互為(wei) 依托,形成合力為(wei) 居民提供多樣化、精細化的服務。通過他們(men) 的示範作用,更多居民參與(yu) 到社區服務當中。

  “這些黨(dang) 員和居民誌願者主動加入社區工作中,給我們(men) 增添了無窮力量。”金峰園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範會(hui) 明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城鄉(xiang) 社區群眾(zhong) 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實效。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我們(men) 將進一步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支持誌願服務成為(wei) 社區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讓居民發揮自己的光與(yu) 熱。”

  在距離金峰園社區不遠的龍華社區,每到周六下午,居民饒叔和郭姨就帶著理發工具和塑料椅到小區擺攤。經常剛擺好,前來理發的老人們(men) 就排起了長隊。從(cong) 2014年開始逢周六“出攤”義(yi) 剪,這對“夫妻檔”已堅持了8年多,為(wei) 社區居民免費理發4000多次。

  記者注意到,饒叔和郭姨在出攤時,衣著整潔、胸前佩戴著黨(dang) 徽。龍華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許淑媛介紹:“他們(men) 兩(liang) 位都是老黨(dang) 員,郭阿姨還是社區學雷鋒誌願隊的副隊長,他們(men) 經常上門給殘障的鄰居剪發,也參加了很多社區誌願服務。”

  “在最困難的時候,社區伸出了援手,我們(men) 很感動。”饒叔說,他的女兒(er) 患有精神殘疾,社區按照政府幫扶政策,幫他們(men) 家申請了補助。不久前,社區還開展“微心願”活動,發動黨(dang) 員誌願者為(wei) 其女兒(er) 購置了電話手表,方便她外出時與(yu) 家人聯絡。每周,社工都會(hui) 到饒叔家做清潔。

  “社區把關(guan) 懷給到居民,居民也主動提供誌願服務反哺社區,這樣的良性互動提高了居民對社區服務的參與(yu) 度和滿意度。”許淑媛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為(wei) 我們(men) 未來開展社區工作指出了明確方向。我們(men) 要認真貫徹落實,讓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深入社區基層一線,進一步發揮好基層黨(dang) 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實實在在地把居民和社區公共事務連接起來,形成居民自我管理與(yu) 自我服務的生動局麵,讓社區與(yu) 居民的距離更近,文明新風尚的氛圍更濃。”

  2.黨(dang) 員回社區報到,發揮特長辦實事

  退休老人組成的太極隊、舞蹈隊、合唱團令小區裏生機勃勃;電影放映活動得到孩子們(men) 熱烈追捧;春節文藝會(hui) 演的節目排練,吸引了全社區居民各展所長……

  這裏是黃埔區聯和街峰湖禦境社區,豐(feng) 富的文體(ti) 活動令人目不暇接,公益瑜伽課是其中的“明星項目”,人氣很旺。擔任瑜伽教練的常敏是下沉到社區報到的一名黨(dang) 員。

  2019年6月,廣州在全市推動在職黨(dang) 員回社區報到,並開展服務工作。全市共有27.9萬(wan) 多名在職黨(dang) 員回社區報到。據峰湖禦境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居委會(hui) 主任何婉儀(yi) 介紹,本社區共有226名下沉黨(dang) 員,為(wei) 充分調動黨(dang) 員積極性為(wei) 群眾(zhong) 辦實事,社區在黨(dang) 員報到後都會(hui) 先了解他們(men) 的特長愛好。在獲悉常敏擅長瑜伽後,黨(dang) 支部與(yu) 她商討推出了在周末“上線”、為(wei) 期兩(liang) 個(ge) 月的社區公益瑜伽課。

  除此之外,記者還了解到,峰湖禦境社區組建了5個(ge) 黨(dang) 群服務隊,分別是應急處置服務隊、治安防護服務隊、矛盾調節服務隊,公共衛生服務隊、環境整治服務隊,回社區報到的黨(dang) 員可根據自己的專(zhuan) 業(ye) 或特長,選擇願意加入的服務隊。

  身為(wei) 律師的林碧鋒,是回社區報到的第一批黨(dang) 員之一,有著近10年黨(dang) 齡的他自薦成為(wei) 矛盾調解黨(dang) 群服務隊的隊長。

  鄰居家的狗咬傷(shang) 了人怎麽(me) 辦?在樓道擺放鞋櫃,算不算占用公共空間?社區居委會(hui) 每次收到居民矛盾調解問題,都會(hui) 第一時間找到林碧鋒谘詢,尋求專(zhuan) 業(ye) 建議。

  “最艱難的一次,是對樓上樓下噪音互相幹擾的調解。一年來雙方報過警、物業(ye) 介入過、居委調解過,都沒太大效果。”林碧鋒告訴記者,針對這種情況,他找到與(yu) 矛盾雙方較熟悉的鄰居組建起調解小分隊,分別約樓上樓下的業(ye) 主飲茶聊天。“真心成為(wei) 當事人的朋友,才能讓矛盾雙方說出真實想法,更容易接受調解。”他說。最終,怨氣得以化解。

  一些業(ye) 主告訴記者,每當社區要討論設置垃圾投放點、安裝高空攝像頭等公共事宜,黨(dang) 群服務隊都活躍在居民之間。每一天,各黨(dang) 群服務隊的微信群對於(yu) 社區“大事小情”的討論都十分熱烈。

  “我們(men) 是業(ye) 主,也是黨(dang) 員,廣泛地分布在居民當中,具有了解群眾(zhong) 、聯係群眾(zhong) 的天然優(you) 勢。”林碧鋒表示,“社區是我們(men) 共同的家園,我們(men) 要多為(wei) 社區出點力,發揮黨(dang) 員的先鋒作用,為(wei) 形成多元共治的社區治理新格局作出貢獻。”

  “大事小情都讓群眾(zhong) 明明白白、共同參與(yu) ,大家才能有共建共治共享的積極性。”何婉儀(yi) 表示,“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緊緊抓住人民最關(guan) 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jue) 好人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這為(wei) 基層工作者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men) 要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轉化為(wei) 紮實做好當前重點工作的精神動力,以實際行動建設幸福社區。明年,我們(men) 還會(hui) 邀請應急局的同誌來社區開展應急處置的培訓工作。”

  3.有事好商量,居民是社區發展的策劃者

  冬日早上,黃埔區黃埔街道東(dong) 苑小區內(nei) 一片祥和。小區入口處的清香園內(nei) ,阿姨們(men) 正在廣場上打著太極,幾位老人在旁邊的涼亭裏聊天,在小區中央公園,孩子們(men) 騎著童車歡快穿過。

  “變化太大了!以前這裏到處破破爛爛,我們(men) 想活動都沒有空間。”在小區生活了20多年的秦大姐說,東(dong) 苑小區配套不太齊全,再加上長時間沒有維護更顯陳舊,很多老鄰居都搬走了。“現在經過改造,這裏活動場地又大又幹淨,綠化也漂亮,樓房也變新了,一切都變好了。”

  2021年3月,總投資1059萬(wan) 元的東(dong) 苑小區微改造項目動工建設,涉及用地麵積約3.52公頃,惠及988戶居民。項目按“完整社區”標準謀劃,包括房屋建築部分和小區公共部分,長者飯堂、環衛驛站、健身設施、幼兒(er) 園和公共停車場等配套一應俱全,此外建設帶有海綿城市功能的中央公園、門戶廣場清香園、社區兒(er) 童公園等3個(ge) 口袋公園。

  “微改造項目從(cong) 社區急需解決(jue) 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提升等公益性民生需求出發,充分調動群眾(zhong) 參與(yu) 積極性。”黃埔街道辦事處主任孫功餘(yu) 介紹,微改造項目實施的全過程,東(dong) 苑小區居民都有參與(yu) ,大家一起協商、決(jue) 策,解決(jue) 了小區老齡人群爬樓難、頂樓漏水、消防通道不暢通、“三線”亂(luan) 搭掛等一係列“老大難”問題。居民群眾(zhong) 切切實實成為(wei) 社區發展的策劃者、參與(yu) 者、享有者。

  在日常管理中,東(dong) 苑小區成立了“紅色業(ye) 委會(hui) ”,小區退休老黨(dang) 員作為(wei) 代表,與(yu) 居民社區建管委一起對改造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並以專(zhuan) 業(ye) 物業(ye) 管理和業(ye) 主自我管理相結合的模式,形成了“一次改造、長期保持”的實際效果。

  讓東(dong) 苑小區居民更為(wei) 欣慰的是,通過利用多方專(zhuan) 項資金,小區的各項配套設施正在日益完善中:樓宇給水係統改造、翻新處理7個(ge) 非機動車庫並增設充電設施、新建14個(ge) 單車棚或共享電動車充電棚等項目將在2023年竣工。小區幼兒(er) 園建成後,將新增學位270個(ge) ;規劃利用廢棄空地建成的6層停車樓,提供296個(ge) 車位。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基層民主製度作出部署,提出‘完善辦事公開製度,拓寬基層各類群體(ti) 有序參與(yu) 基層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e) 。’貫徹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我們(men) 要進一步把組織優(you) 勢和治理優(you) 勢轉化為(wei) 治理能力和治理成效,有事好商量,眾(zhong) 人的事情由眾(zhong) 人商量。”孫功餘(yu) 表示,“做好為(wei) 民服務,讓群眾(zhong) 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就是我們(men) 基層工作者踐行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最好方式。”

  【短評】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

  “您的微心願,我認領了!”廣州市黃埔區以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契機,推廣開展有黃埔特色的“紅色誌願服務”,聚焦解決(jue) 人民群眾(zhong) 的急難愁盼問題。近日,記者走進黃埔區的街道、鄉(xiang) 鎮、社區、村莊,感受到那些正在發生的讓人驚喜的改變:微改造從(cong) 一個(ge) 個(ge) “小切口”入手,逐步實現城市麵貌的“大變化”,讓人民群眾(zhong) 從(cong) 中切實感受到“真幸福”。一千多個(ge) 網格黨(dang) 支部暢通為(wei) 民服務“最後一米”,服務群眾(zhong) “零距離”。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黃埔區堅定踐行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發展基層民主,化解矛盾糾紛,完善社會(hui) 保障,人民群眾(zhong) 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曆史性提升。同時,記者在采訪中也體(ti) 會(hui) 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我們(men) 永遠在趕考的路上。

  【記者手記】

  江西省南昌市光明社區:托起最有溫度的“夕陽紅”

  光明日報記者 王洋 李玉蘭(lan) 胡曉軍(jun)

  時已入冬,牆上綠意猶在的爬山虎、窗戶上晾曬的臘肉、露天晾曬的衣服……邊邊角角滿是煙火氣,這裏是江西省南昌市東(dong) 湖區彭家橋街道的光明社區。

  這是一個(ge) 樸素簡單的老舊小區,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3,老齡化情況相對嚴(yan) 重。然而,我們(men) 卻在此處感到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這股生命力來自哪裏?看著居民活動中心、球場、老人食堂等便民場所,感受社區人員和居民親(qin) 如一家的狀態,我們(men) 找到答案——黨(dang) 建引領下的優(you) 質社區服務。黨(dang) 組織成為(wei) 社區的領頭人,黨(dang) 員以身作則帶動社區內(nei) 各項工作的發展,不斷回應居民提出的需求,服務好每一位居民,照顧好每一個(ge) 家庭。

  漫步社區時,耳邊傳(chuan) 來“嘟——嘟——”的聲音,張則林正乘著電動車查找社區內(nei) 未修理的死角。“張大爺是黨(dang) 員,十幾年如一日義(yi) 務幫街坊鄰裏修水管、換門鎖,還承包維修社區內(nei) 公共設施。”光明社區副書(shu) 記徐玫玫介紹,“在張大爺的帶動下,社區誌願者組成了‘張則林愛心幫忙團’,為(wei) 居民們(men) 提供義(yi) 務維修服務。”

  張則林愛心幫忙團是光明社區趣緣型社團黨(dang) 支部建設模式的成果與(yu) 縮影。社區共有16個(ge) 興(xing) 趣社團,每個(ge) 社團都成立了黨(dang) 支部,黨(dang) 員發揮旗幟作用,帶動群眾(zhong) 參與(yu) 到社區管理和誌願服務中。在光明社區,像張則林一樣的誌願者有1000餘(yu) 人,他們(men) 身體(ti) 力行宣傳(chuan) 誌願服務精神,讓互敬互愛、互幫互助蔚然成風。

  循著空氣中香甜的花香,我們(men) 走到街角的蔥鬱的桂花樹下,居民正三五成群坐在樹下閑聊。雷紅芸阿姨感慨地說:“這棵桂花樹在社區好多年了。社區翻新時我們(men) 舍不得這棵樹,社區聽取大家意見後將樹留了下來。”

  “社區做得真恰噶!”一旁的黃建權老人豎起大拇指,“恰噶”是南昌話中“很好”“真棒”的意思。“社區開辦老人食堂把服務做到我們(men) 的心坎上。中午去食堂吃一口熱乎乎的飯,鄰裏街坊坐在一起拉家常,生活得很幸福。”

  “退休後比上班時還要忙!”陶潤香阿姨笑嗬嗬地說,“忙著參加社團活動,忙著做誌願者,忙著上社區公共課,時間安排得很緊,一天生活豐(feng) 富多彩,過得特別充實。”

  “生活充實”“日子幸福”是光明社區居民和我們(men) 聊天時所吐露的樸實的感受。民生無小事,社區是關(guan) 係群眾(zhong) 生活滿意度最直接的抓手,也是基層治理的關(guan) 鍵。光明社區以黨(dang) 建引領社區建設,讓老人們(men) 有所養(yang) 、有所樂(le) 、有所為(wei) ,托起最有溫度的“夕陽紅”。

  【基層心聲】

  內(nei) 蒙古未來“風”“光”無限

  講述人: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內(nei) 蒙古能源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何雨春

  12月3日11時,國家重點能源保供項目、內(nei) 蒙古自治區民生領域重點工程——蒙能集團金山熱電廠2×66萬(wan) 千瓦擴建工程3號機組首次並網一次成功。我作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十分期待內(nei) 蒙古能源產(chan) 業(ye) 能有更多作為(wei) 。

  內(nei) 蒙古“風”“光”無限,潛力無窮——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14.6億(yi) 千瓦、約占全國的57%,太陽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94億(yi) 千瓦、約占全國的21%,內(nei) 蒙古發展新能源產(chan) 業(ye) 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ou) 勢和條件。作為(wei) 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內(nei) 蒙古將力爭(zheng) 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裝機達到1.35億(yi) 千瓦以上,率先在全國建成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能源供給體(ti) 係、構建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推動自身由化石能源大區向清潔能源大區轉變。

  黨(dang) 的二十大為(wei) 企業(ye) 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會(hui) 後一回來,內(nei) 蒙古能源集團7000餘(yu) 名幹部職工在嚴(yan) 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通過視頻係統參加思想報告會(hui) 。會(hui) 上,我傳(chuan) 達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安排部署公司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具體(ti) 計劃。我結合參會(hui) 感受和個(ge) 人學習(xi) 體(ti) 會(hui) 認為(wei) ,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集中體(ti) 現在報告中,必須原原本本地學習(xi) ,逐字逐句地研讀報告,切實把蘊含其中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戰略、重大舉(ju) 措學深悟透。特別要深刻認識發揚鬥爭(zheng) 精神,敢於(yu) 向企業(ye) 存在的沉屙陋習(xi) 開刀,敢於(yu) 向阻礙企業(ye) 發展的現象說不,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在“雙碳”背景下,加快建成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一流大型能源企業(ye) 。

  目前,內(nei) 蒙古能源集團正在布局一批沙漠、戈壁、荒漠風光大基地建設項目,紮實推進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為(wei) 國家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動能。

    (光明日報記者高平、王瀟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