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準確把握使命任務 開創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麵

發布時間:2022-12-06 09:5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

  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大連理工大學

  準確把握使命任務 開創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麵

  ——大連理工大學師生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

  光明日報記者 吳琳光明日報通訊員 赫銘

  “要將小我融入祖國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與(yu) 時代同步伐、與(yu) 人民共命運,在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實現人生價(jia) 值!”日前,黨(dang) 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項昌樂(le) 以“深入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爭(zheng) 做擔當民族複興(xing) 大任的新時代青年”為(wei) 題,麵向團學骨幹講授思政課,勉勵廣大青年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時代新人。

  黨(dang) 的二十大召開以來,大連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大工”)分類別傳(chuan) 達學習(xi) ,多場域廣泛宣講,創新載體(ti) 學思踐悟,結合實際推動工作,在全麵學習(xi) 、全麵把握、全麵落實上下功夫,讓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

   學以求真:二十大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黨(dang) 的二十大勝利閉幕後,項昌樂(le) 一回到學校,便立即組織學校黨(dang) 委理論學習(xi) 中心組(擴大)學習(xi) ,領學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並與(yu) 全程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校長郭東(dong) 明一起,同大家交流學習(xi) 體(ti) 會(hui) 。

  學校黨(dang) 委堅持高位部署、整體(ti) 推進,印發通知係統部署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工作。項昌樂(le) 帶頭麵向幹部群體(ti) 講授專(zhuan) 題黨(dang) 課、麵向團學骨幹講授專(zhuan) 題思政課,參加“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課”集體(ti) 備課。郭東(dong) 明深入基層,研究推動人事製度改革、深化高水平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建設,部署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學校各級領導幹部紛紛講黨(dang) 課、抓落實,充分發揮頭雁作用。

  “在抗疫背景下,青年科技工作者應發揮科技創新支撐引領作用,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博士生宣講團成員、環境學院宋開鋆同學結合他與(yu) 團隊成員共同研發的“基因快速檢測技術的開發”項目,講述抗擊疫情背景下的青年擔當。作為(wei) 研究生群體(ti) 中凝聚共識的先鋒隊伍,大工博士生宣講團積極宣講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努力發揮好在青年朋輩中的思想引領作用。

  為(wei) 講清講透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學校從(cong) 黨(dang) 政幹部、專(zhuan) 家學者、團學骨幹等群體(ti) 中遴選優(you) 秀代表,組成師生宣講團。連日來,宣講團成員對標“七個(ge) 講清楚”目標要求,廣泛開展宣講,帶動幹部師生不斷加深對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把握。

  既要全麵深入學,又要創新方法學。學生工作係統創新開展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學習(xi) 示範課,5組師生先後登場,以“圍繞學生成長講、融入日常思政講”的鮮明導向,呈現了輔導員領學、學生骨幹帶學、師生組合共學、主題班會(hui) 融學、主題黨(dang) 日研學等5種形式的示範課,將新部署新要求貫徹落實到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各方麵,推動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入腦入心。

   學以明責:自主培養(yang)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以黨(dang) 和國家需要為(wei) 奮進方向,是大工人不變的追求。建校之初,大工便提出“以擔負起培養(yang) 具有先進思想與(yu) 掌握現代專(zhuan) 門科學技術知識的高等專(zhuan) 門人才為(wei) 任務”。一路前行,大工始終心懷“國之大者”,堅守由黨(dang) 創辦、育才報國的初心使命。

  11月29日,神舟十五號成功飛天,順利開啟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在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為(wei) 代表的一批批大工人接續投身航天事業(ye) ,為(wei) 實現航天夢貢獻大工力量。

  2008級工程力學專(zhuan) 業(ye) 學生金瑋瑋,現就職於(yu)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總體(ti) 設計部,從(cong) 事載人航天器研製和總體(ti) 設計,擔任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機械總體(ti) 主任設計師。回首大學時光,他說:“大工為(wei) 學生提供了優(you) 質成長平台,有院士和許多資深老師們(men) 深入淺出、化繁為(wei) 簡的授課交流,同時可以參與(yu) 許多科研項目,這些對我日後的工作大有裨益。”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麵提高人才自主培養(yang) 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為(wei) 將豐(feng) 富的科研和智力資源引入高層次人才培養(yang) 之中,學校依托“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與(yu) 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開展深度合作,開設華羅庚數學、張大煜化學、王大珩物理等基礎科學班,與(yu)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合辦“張大煜化學學院”,5個(ge) 學科獲批“拔尖計劃2.0”基地,其中4個(ge) 獲批“強基計劃”專(zhuan) 業(ye) 。

  學校大力推進研究生分類培養(yang) ,麵向國家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創新發展產(chan) 教融合協同育人機製,聘請具有豐(feng) 富行業(ye) 產(chan) 業(ye) 經驗的校外導師隊伍,投入資源拓展建設校內(nei) 外實踐平台和基地,有效推動產(chan) 教融合培養(yang) ,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重大裝備製造協同創新研究生聯合培養(yang) 實踐基地”“智能電力裝備與(yu) 係統研究生聯合培養(yang) 創新實踐基地”獲評國家級示範基地。

  作為(wei) 教育部“三全育人”綜合改革首批十所試點高校之一,大工依托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充分發揮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同時構建了“五位一體(ti) ”的課程思政建設體(ti) 係,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教育引導學生樹立胸懷祖國、自立自強、勇攀科技高峰的報國情懷。

   學以篤行:培育建設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以‘堅持四個(ge) 麵向,創新科研模式,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造一流科研團隊’為(wei) 目標思路,為(wei) 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接續貢獻力量!”日前,機械工程學院高性能製造教工黨(dang) 支部開展“學習(xi) 宣傳(chuan) 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主題黨(dang) 日活動,黨(dang) 員們(men) 圍繞如何落實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關(guan) 於(yu) “教育、科技、人才”重要部署展開熱烈討論。

  高性能製造教工黨(dang) 支部依托高性能製造科研教師團隊成立,該團隊2022年入選教育部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多年來,團隊堅守育人初心,矢誌科研報國,建立了以性能精準保證為(wei) 目標的高性能製造理論體(ti) 係,係統研究了高性能精密製造的基礎理論和關(guan) 鍵技術,成果應用廣泛,經濟和社會(hui) 效益顯著,先後三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實施科教興(xing) 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以科技創新築牢國家核心競爭(zheng) 力,是大工矢誌不渝的追求。

  從(cong) 侯毓汾教授自力更生,研製形成我國自己的活性染料體(ti) 係,到彭孝軍(jun) 院士帶領團隊研發熒光探針染料,服務民生健康;從(cong) 錢令希院士開創中國計算結構力學,到鍾萬(wan) 勰院士領銜自主研發仿真軟件,解決(jue) 重要裝備研發軟件“卡脖子”難題……70多年來,大工以科技供給服務國家發展建設從(cong) 未間斷。進入新時代,大工人在長征五號係列運載火箭、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等“國之重器”研發和“大國工程”建設中均作出重要貢獻,以實際行動踐行使命擔當,助力強國建設。

  新征程呼喚新作為(wei) 。大工把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落實到辦學治校各環節。推出包括評價(jia) 、激勵、服務等在內(nei) 的人才人事製度改革“七大計劃”;部署推動科技工作高質量發展,培植“有組織、全鏈條、係統級”的高水平科研和成果轉化的生態土壤;召開推進“一融雙高”動員部署會(hui) ,推動黨(dang) 建工作與(yu) 事業(ye) 發展深度融合……

  “要以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為(wei) 指引,準確把握新使命新任務,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落實人才強國戰略,開創一流大學建設新局麵,為(wei)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貢獻大工力量!”郭東(dong) 明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