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追本溯源 賡續文脈——山東、福建、江西中華文明尋根之旅

發布時間:2022-12-08 09: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胡曉軍(jun) 高建進 李誌臣 馬躍華 馮(feng) 帆 劉豔傑 李玉蘭(lan) 朱楠 馮(feng) 家照 王洋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郭宸

  漫步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萬(wan) 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廊萬(wan) 壽十二景,樹綠花紅果飄香”的生態文明和曆史文明景觀盡收眼底。

  北有周口店,南有萬(wan) 壽岩。曆經22年,萬(wan) 壽岩遺址逐步建成福建省唯一的舊石器時代專(zhuan) 題博物館、福建省唯一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1年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hui) 公布萬(wan) 壽岩遺址成為(wei) 全國5個(ge) 考古遺址保護展示優(you) 秀項目之一。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新時代的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進步和輝煌成就。

  實證曆史

  著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這是今年從(cong) 兩(liang) 座女性墓中出土的陶器,這些陶器雖然有些破損,但是從(cong) 陶器的擺放和布局來看,有著明顯的分類特征。”近日,在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山東(dong) 滕州崗上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朱超和同事們(men) 正進行陶器修複工作。放下手中的修複工具,朱超向記者介紹,墓主人隨葬品的分類擺放,一定程度上顯示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men) 文明意識的覺醒。

  崗上遺址位於(yu) 山東(dong) 省滕州市東(dong) 沙河街道陳崗村東(dong) 部漷河兩(liang) 岸,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被考古專(zhuan) 家稱為(wei) 中華文明五千年在海岱地區的實證。崗上遺址的發掘,是“考古中國”重大科研項目“海岱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取得的重要收獲。這一發現,對於(yu) 了解崗上大汶口聚落的社會(hui) 組織結構和禮製,以及海岱地區文明和早期國家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山東(dong) 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儒家文化的發源地。自1928年發現城子崖遺址以來,山東(dong) 考古走過百年曆程,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接續奮鬥,構建起“扁扁洞遺存—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這樣一條完整的考古學文化發展序列。新時代,山東(dong) 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進展,考古隊伍不斷壯大,科技能力、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重要發現、研究闡釋成果豐(feng) 碩,在人類起源、農(nong) 業(ye) 起源、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中國早期國家誕生、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與(yu) 發展等方麵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在國內(nei) 外產(chan) 生了重要影響。

  2012年以來,國家文物局設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課題,山東(dong) 的“海岱地區古代文明化進程研究”“海岱地區夏商西周考古研究”兩(liang) 項課題獲批入選。同時,山東(dong) 省參加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第二至第五階段的課題研究。圍繞大遺址保護、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對汶上南旺分水樞紐、曲阜魯國故城、泰安大汶口、臨(lin) 淄齊國故城、章丘城子崖、章丘焦家遺址等進行了考古發掘。對威海灣一號甲午沉艦遺址、利津鐵門關(guan) 等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

  2021年10月,第三屆中國考古學大會(hui) 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山東(dong) 泰安大汶口遺址、章丘城子崖遺址、臨(lin) 淄齊國故城、曲阜魯國故城、臨(lin) 沂銀雀山漢墓、青州龍興(xing) 寺遺址等6項入選。十年來開展的考古發掘項目,在相關(guan) 領域解決(jue) 了重要學術問題,實現了新突破,實證了海岱地區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

  山東(dong) 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省文物局局長王磊表示,要以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為(wei) 總目標,著力擦亮“海岱考古”品牌,做好考古成果挖掘、整理、闡釋工作,再創山東(dong) 考古事業(ye) 新輝煌,為(wei) 傳(chuan) 承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促進新時代文物事業(ye) 高質量發展作出山東(dong) 新貢獻。

  傳(chuan) 承文明

  展現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樂(le) 平南窯唐代窯址、鷹潭龍虎山大上清宮遺址、南昌西漢海昏侯劉賀墓、樟樹國字山戰國墓葬……贛鄱大地上,一項項重大考古成果入選“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特別是南昌西漢海昏侯墓囊括考古領域所有獎項,在科技考古、公眾(zhong) 考古等方麵成為(wei) 全國典範。

  江西地處長江中下遊的過渡地帶,自古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沃土,也是中國古代文明交流融合的重要區域,在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格局形成和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最近十年,江西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們(men) 圍繞“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重大項目,推進區域文明進程研究,考古新發現不斷湧現。

  對於(yu) 舊石器時代,江西的考古專(zhuan) 家們(men) 於(yu) 2015年調查發現了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安義(yi) 舒家壟遺址,將江西人類史上溯至50萬(wan) 年前;2020年發掘了我國南方地區石製品分布最為(wei) 密集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曠野遺址之一——高安上湖遺址,為(wei) 認識遠古先民在長江中下遊地區的技術適應策略和生計模式等問題提供了重要信息;在潦河流域網紋紅土地層中發現手斧工具,填補了華南手斧工業(ye) 空間分布上的空白;在清江盆地發現大量小型石片石器工業(ye) 遺址,揭示了南方地區石器工業(ye) 轉變和南北方人群遷徙交流等過程。

  對於(yu) 新石器時代,萬(wan) 年仙人洞與(yu) 吊桶環遺址發現了迄今世界上年代最早的距今約2萬(wan) 年的陶器和距今約一萬(wan) 二千年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植矽石,實證了江西是稻作農(nong) 業(ye) 起源地之一,獲評“2012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靖安老虎墩遺址發現了長江中遊地區年代最早的彩陶和我國迄今最早的火葬墓;宜黃鍋底山、金溪釜山遺址等考古發掘和撫河流域、清江盆地的考古調查,為(wei) 完善江西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資料。

  對於(yu) 夏商周時期,九江蕎麥嶺遺址發現的眾(zhong) 多遺跡和二裏頭時期文化器物,就研究長江中遊南岸地區夏商文化南漸和江西地區早期曆史而言具有重要價(jia) 值;樟樹國字山墓葬填補了江西東(dong) 周時期考古的諸多空白,為(wei) 研究“吳頭楚尾”的江西區域演變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曆史進程提供了直接證據。

  江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們(men) 還積極參與(yu) “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遊文明進程研究”“長江中下遊早期稻作農(nong) 業(ye) 社會(hui) 的形成”等“考古中國”重大課題,不斷深化區域文化變遷和文明進程研究,為(wei) 做好江西省中華文明探源工作奠定基礎。

  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梅亦表示,江西的考古工作將圍繞實證“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加快推進江西早期文明進程研究,推動考古成果闡釋轉化,努力為(wei) 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江西力量。

  把根留住

  悉心守護共同精神家園

  近日,廈門大學發布消息,該校科技考古實驗室葛威副教授團隊,揭示了江西省靖安老虎墩遺址的一批墓葬,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最早的火葬墓。

  廈門大學考古學者通過科技手段,發現我國在距今4800年至4400年的新石器時代已經存在火葬行為(wei) ,比之前有文字記載的火葬葬俗至少提前了2000年。

  位於(yu) 東(dong) 南沿海的福建,是文化遺產(chan) 大省,有著眾(zhong) 多的曆史文化資源。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專(zhuan) 門成立福建考古研究院,並開展了較為(wei) 係統和較大規模的史前遺址考古調查與(yu) 發掘。今年9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聯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等部門,正式啟動漳州聖杯嶼元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譜寫(xie) 了福建考古新篇章。

  一係列的考古調查和係統的考古發掘,大大推動了福建史前考古的發展,為(wei) 探索南島語族起源於(yu) 福建奠定了基礎,同時推動了海峽兩(liang) 岸考古學界的交流合作。

  行走在福建泉州街頭,處處可見曆史,仿佛一瞬間夢回宋元。多年來,這座古城開展了一係列的考古發掘和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將中華文化的獨特聲音,向世界傳(chuan) 遞。

  泉州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國內(nei) 首個(ge) 科學係統考古發掘的、塊煉鐵和生鐵冶煉並存的冶煉遺址。以安溪青陽下草埔為(wei) 代表的冶鐵作坊,與(yu) 晉江下遊的冶煉及鑄造作坊,共同構成宋元泉州完整的冶鐵產(chan) 業(ye) 鏈。鐵產(chan) 品由古道、內(nei) 河航運輸出,從(cong) 泉州港出發入海,“遠泛藩國”,泉州冶鐵經濟與(yu) 文化融入了宋元時期的世界海洋文明。

  2021年7月25日,在第44屆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被批準作為(wei) 文化遺產(chan) 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成為(wei) 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chan) 。

  把視野轉向齊魯大地,今年8月,中韓外長在青島即墨古城舉(ju) 行會(hui) 談,讓即墨這座煥新的千年古城走到了聚光燈前。

  “即墨是我國少有的名傳(chuan) 兩(liang) 千多載且延續至今、城址猶在的城市。”原即墨古城規劃建設指揮部文化組成員陳海波介紹,公元前567年齊置即墨,迄今已曆2500餘(yu) 年。現址古城始建於(yu) 隋開皇年間,也有1400多年曆史。

  而就在十多年前,即墨老城因基礎設施落後、環境髒亂(luan) 差而飽受詬病。2013年,當地政府順應群眾(zhong) 期盼,即墨古城改造全麵啟動。曆經六年的建設,現即墨古城形成了“一城、兩(liang) 街、十景、十三坊”的整體(ti) 格局,東(dong) 、西門裏大街為(wei) 主要商業(ye) 步行街,縣衙、文廟、學宮等公共文化建築散布其間,成為(wei) 青島文化旅遊新地標。

  “古城作為(wei) 地域曆史和文化的現實載體(ti) ,必須最大限度保持原有曆史風貌;同時還要立足現實生活需要,科學植入現代城市功能和時尚生活元素,努力在新功能植入與(yu) 傳(chuan) 統文化保護中實現有機統一。”陳海波說。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