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大雪:萬物閉藏入仲冬

發布時間:2022-12-08 09:26: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歲月無聲,節氣輪轉。小雪過後15日即迎來大雪。節氣之名,直言氣候變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雲(yun) :“大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雪重壓枝、道路積雪的情況時有發生,正如白居易《夜雪》中所寫(xie) :“已訝衾枕冷,複見窗戶明。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描繪了臨(lin) 安(今浙江杭州)城內(nei) 王公貴戚雪後玩樂(le) 的情景,“後苑進大小雪獅兒(er) ,並以金鈴彩縷為(wei) 飾,且作雪花、雪燈、雪山之類”,又用金盆盛著雪雕的諸般玩意兒(er) 拿到室內(nei) 賞玩,別有一番趣味。

  北方有“大雪小雪,煮飯不息”的諺語,說的是大雪時節天寒地坼、晝短夜長,百姓家一日趕著做三餐飯,幾乎沒有歇息。大雪之後便進入仲冬,萬(wan) 物閉藏,古人以仲冬之月為(wei) “暢月”,“暢”是充盈的意思,此時萬(wan) 物當充實於(yu) 內(nei) 而不發動於(yu) 外。《禮記·月令》記載周天子命有司雲(yun) :“土事毋作,慎毋發蓋,毋發室屋及起大眾(zhong) ,以固而閉。”凡是有關(guan) 土地之事,不得興(xing) 作;凡有蓋罩覆之所及房屋宮室皆不得掀開頂蓋,也不可興(xing) 師動眾(zhong) ,以此來穩固陽氣。古人的“閉藏”觀點在民間逐漸發展為(wei) “貓冬”習(xi) 俗。山東(dong) 一帶鄉(xiang) 村有“碌碡頂了門,光喝紅黏粥”的說法。碌碡是一種重型石質農(nong) 具,常用來碾稻穀、碾麵或平整土地。冬日鄉(xiang) 間北風刺骨,人們(men) 用碌碡頂住門,貓在炕上喝著暖暖的紅黏粥,以禦寒氣。紅黏粥便是小米紅薯粥,小米滋陰養(yang) 血、暖胃安眠,紅薯味甘性平、健脾胃,兩(liang) 者合一有益身體(ti) ,當地人稱“喝了紅黏粥,勝過吃雞狗”。

  江南一帶講究“小雪醃菜,大雪醃肉”。大雪前後,氣溫急劇下降,正是醃製各類肉食的好時機。到了出太陽的日子,朝陽的屋簷下,可以見到家家戶戶晾曬的醃貨,正是“未曾過年,先肥屋簷”。醃有兩(liang) 種,一種拿鹽醃,叫“鹽貨”,比如臘雞、臘肉等;一種用醬油浸,叫“醬貨”,比如醬肉、醬鴨、醬鵪鶉、醬魚幹等。這當中的“魁首”當屬醬鴨,杭州人有句俗話叫“無醬鴨不過年”。清代杭州醬鴨名氣頗大。清人洪如嵩補輯《杭俗遺風》記載,“醬鴨一味,以杭城紹酒店所製者為(wei) 佳”,各個(ge) 酒肆自製醬鴨,多達數百隻,一過冬至就銷售一空,除了杭城居民,還有不少外地人來購買(mai) 。人們(men) 把醬鴨作為(wei) 送禮佳品,民間俗語說“你有摜地西北風,我有陳酒醬鴨送”。說到醬鴨的吃法,最地道的還是蒸。魯迅1935年給母親(qin) 的回信中寫(xie) 道:“小包一個(ge) ,今天收到了。醬鴨醬肉,略起白花,蒸過之後,味仍不壞……”蒸醬鴨香氣撲鼻,味道鮮美,是冬日裏絕佳的下酒菜。

  食肉禦寒之俗各地都有,內(nei) 蒙古包頭地區有“小雪殺豬,大雪宰羊”的民諺,大雪時節食用羊肉補充元氣,增加禦寒能力。殺豬宰羊時,親(qin) 朋好友、街坊鄰裏齊來幫忙。東(dong) 家用酸菜、粉條、沙土豆等燉上一鍋燴菜,稱為(wei) “民族團結飯”,邀請四鄰八舍一同聚餐,寓意團結和睦、生活紅火。

  北方很多地區,大雪有吃飴糖的習(xi) 俗。賣飴糖的小販手持鐋鑼遊走於(yu) 街頭巷尾,手中鐋鑼一響,孩子們(men) 便蜂擁而至,盼望著吃上一口甜蜜蜜的飴糖。

  仲冬之月天寒地凍,“積陰成大雪,看處亂(luan) 霏霏”(元稹《詠廿四氣詩·大雪十一月節》),入目一片蕭索。但此時亦是陽氣萌動的開始,萬(wan) 物蓄勢,為(wei) 春天的勃發積聚能量。

  (作者袁 瑾 為(wei) 杭州師範大學副教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