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保護紅線”製度為生物多樣性大會提供中國方案
生態保護紅線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項重要製度創新,是新時期新形勢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的一項重大決(jue) 策部署。12月8日,在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hui) (COP15)第二階段會(hui) 議期間,中國生態環境部在大會(hui) 會(hui) 場布設“中國角”,並舉(ju) 辦了以“生態保護紅線”為(wei) 主題的邊會(hui) ,為(wei) 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ye) 提供了一份中國方案。
本次COP15第二階段會(hui) 議的一個(ge) 重要任務是製定《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與(yu) 會(hui) 各方一致認為(wei) ,2030年要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sang) 失的局麵,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目前,世界上保護棲息地的通常做法是建立保護區。這要求對一些物種棲息關(guan) 鍵分布區進行嚴(yan) 格管理,區域內(nei) 禁止人類各種活動,這無疑會(hui) 對人的生產(chan) 、生活造成影響。如何在滿足居民基本需求的情況下,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需要政策工具和手段。
中國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崔書(shu) 紅介紹說,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生態保護探索過程中,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保護紅線製度。
生態保護紅線的核心之一是保護生物多樣性分布的關(guan) 鍵區域的同時,使區域內(nei) 居民的基本生產(chan) 生活得到保障。也就是說,通過政策製度的實施,一邊遏製區域內(nei) 出現新增的對生態環境有重大破壞的人類活動,諸如開廠、開礦等工業(ye) 化活動,一邊保持當地居民的生產(chan) 生活方式維持原狀,同時通過轉變生產(chan) 方式,實現綠色轉型,最終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
崔書(shu) 紅表示,生態保護紅線製度可以兼顧發展和保護,這是我國為(wei) 世界提供的一個(ge) 有效的管理工具和政策手段。現在,在很多國際場合,希望中國把生態紅線劃定技術方法通過培訓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推廣和應用的呼聲越來越多。
“中國角”已於(yu) 當地時間7日開啟,計劃在會(hui) 期內(nei) 舉(ju) 辦26場關(guan) 於(yu) 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邊會(hui) 活動。
崔書(shu) 紅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表示,“中國角”打開了一扇窗,可以讓世界了解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麵的一些好的做法,中國願意跟大家分享經驗。(總台記者 張森 趙淼 張穎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