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

發布時間:2022-12-19 10:33:00來源: 學習時報

  作者:楊振

  中央政治局召開會(hui) 議分析研究2023年經濟工作時,確立了支撐明年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五大政策體(ti) 係,其中明確提出產(chan) 業(ye) 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ju)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政策必須順應發展階段轉換,需要盡快實現產(chan) 業(ye) 政策轉型。但產(chan) 業(ye) 政策往何處轉型以及如何實現轉型,特別是怎樣定位未來產(chan) 業(ye) 政策中的政府職能,尚存分歧。此次會(hui) 議提出的“發展和安全並舉(ju) ”,無疑是對當下產(chan) 業(ye) 政策轉型的最新要求和精準定位。

  準確把握產(chan) 業(ye) 政策的新要求,有必要厘清我國產(chan) 業(ye) 政策及其轉型的演化邏輯。我國的產(chan) 業(ye) 政策到底因何而起?20世紀80年代初,國內(nei) 圍繞經濟體(ti) 製改革方向進行了激烈討論,1984年黨(dang) 的十二屆三中全會(hui) 確定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1992年黨(dang) 的十四大又作出了“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體(ti) 製”的重大決(jue) 策。如何從(cong) 計劃經濟平穩過渡到商品和市場經濟,成為(wei) 當時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重大問題。在這個(ge) 重要的經濟體(ti) 製轉型期,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積極承接產(chan) 業(ye) 轉移、通過產(chan) 業(ye) 政策主動幹預產(chan) 業(ye) 發展路徑的東(dong) 亞(ya) 模式,引起了全球尤其是我國的關(guan) 注。我國的產(chan) 業(ye) 政策也伴隨著經濟體(ti) 製改革的全進程,成為(wei) 國家宏觀調控下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政策工具之一。由此看來,我國的產(chan) 業(ye) 政策並不是因彌補市場失靈而起。恰恰相反,它協助了“從(cong) 計劃到市場”的經濟體(ti) 製轉型。

  此後,通過製定產(chan) 業(ye) 政策壯大產(chan) 業(ye) 規模、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選擇產(chan) 業(ye) 技術路線,對特定產(chan) 業(ye) 、企業(ye) 或技術進行選擇性幹預,以非普惠性政策措施挑選並獎勵“市場贏家”,成為(wei)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政策運行的核心邏輯。毋庸置疑,這一套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當然,產(chan) 業(ye) 政策也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需要有保障其有效實施的基礎要件。經驗表明,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能否成功實施,與(yu) 國家發展階段、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對外經貿格局等因素息息相關(guan) 。

  從(cong) 國家發展階段看,過去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短板很清楚,產(chan) 業(ye) 政策隻要按照“雁行理論”效仿先行國家,就容易形成產(chan) 業(ye) 比較優(you) 勢。政府此時利用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可有效降低市場的“試錯”成本。從(cong) 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看,先行國家已經探索過的成熟技術具有相對明確的技術標準和技術路線,後發國家引進技術時選擇錯誤技術路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過去我國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與(yu) 發達國家存在顯著差距,實施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也存在一些有利條件。從(cong) 對外經貿格局看,過去我國依賴大規模出口和外向型發展,資源和市場“兩(liang) 頭在外”的加工貿易占比較高,政府在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環節實施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積極參與(yu) 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體(ti) 係,也會(hui) 對發達國家高附加值環節分工形成支撐。

  也就是說,在發展追趕階段,技術水平較低、產(chan) 業(ye) 價(jia) 值鏈處於(yu) 低端環節的條件下,政府實施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麵臨(lin) 的不確定性較小,可以有效利用“後發優(you) 勢”,將產(chan) 業(ye) 政策重心統一到經濟高速增長上來,並以此為(wei) 主線促進產(chan) 業(ye) 規模擴張。但未來哪些產(chan) 業(ye) 能夠成為(wei) 發展新動能,什麽(me) 樣的產(chan) 業(ye) 結構更合理,政府並不比市場更具信息優(you) 勢;在新科技和產(chan) 業(ye) 革命背景下,我國部分企業(ye) 和行業(ye) 逐步走向全球產(chan) 業(ye) 技術前沿,未來技術路線選擇麵臨(lin) 更大不確定性;而隨著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利用國際分工體(ti) 係的機製成本增加,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不穩定性增強,我國產(chan) 業(ye) 向價(jia) 值鏈高端環節攀升過程中也存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斷裂的安全隱患。

  顯然,隨著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nei) 外部形勢變化,支撐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政策實施的基礎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產(chan) 業(ye) 政策體(ti) 係轉型已經十分迫切。當下,將產(chan) 業(ye) 政策重心統一到高質量發展上來,並以此為(wei) 主線提升產(chan) 業(ye) 發展質量、保障產(chan) 業(ye) 安全,已經成為(wei) 我國產(chan) 業(ye) 政策轉型的主要目標。前幾年,中央反複強調“產(chan) 業(ye) 政策要準”,就是要避免出現“選擇性偏差”,把產(chan) 業(ye) 政策準確定位到結構性改革方向。當前,中央因時而變,強調產(chan) 業(ye) 政策要發展和安全並舉(ju) ,也是與(yu) 國家發展階段變化、產(chan) 業(ye) 技術水平提升、對外經貿格局演變相適應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新的產(chan) 業(ye) 政策體(ti) 係,必須提供公平競爭(zheng) 市場環境、營造全員參與(yu) 創新氛圍、穩固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合作機製,以此識別出“真正的市場贏家”、篩選出“正確的技術路線”、構建起“安全有韌性的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這正是產(chan) 業(ye) 政策發展和安全並舉(ju) 的核心要義(yi) 和政策重心。不難理解,“發展”的政策導向是高質量而非高速度,而“安全”的重點則是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促進產(chan) 業(ye) 高速增長的產(chan) 業(ye) 政策,並不會(hui) “自然”支撐高質量發展。要實現這一政策目標,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政策需加快實現兩(liang) 個(ge) 轉型:一是由選擇性產(chan) 業(ye) 政策逐步轉變為(wei) 功能性產(chan) 業(ye) 政策。政府通過維護公平競爭(zheng) ,降低交易成本,放寬產(chan) 業(ye) 準入,形成更有助於(yu) 市場運行和競爭(zheng) 機製發揮作用的製度環境。二是由差異化產(chan) 業(ye) 政策逐步轉變為(wei) 普惠性產(chan) 業(ye) 政策。政府的職能和行為(wei) ,更多聚焦到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提供普惠的製度環境,逐步減少針對少數目標產(chan) 業(ye) 、目標企業(ye) 和目標技術的補貼。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是具有重大外部性的公共產(chan) 品。功能性和普惠性產(chan) 業(ye) 政策,雖然可以為(wei) 產(chan) 業(ye) 中的個(ge) 體(ti) 企業(ye) 提供更好發展環境,但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經濟本質是在市場專(zhuan) 業(ye) 化分工基礎上形成的合作關(guan) 係,個(ge) 體(ti) 企業(ye) 缺乏協調產(chan) 業(ye) 鏈整體(ti) 複雜合作關(guan) 係的內(nei) 在激勵,客觀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因此,要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政府當然責無旁貸:站在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整體(ti) 高度,厘清短板和堵點,挖掘長板和優(you) 勢,促進上下遊融通協同,為(wei) 關(guan) 鍵環節提供更精準政策支持。一言以蔽之,政府要以產(chan) 業(ye) 鏈思維為(wei) 導向構建良好的產(chan) 業(ye) 鏈生態,以此提升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楊振)

  [ 責編:徐倩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