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從做鞋子到修文物:七旬“文物醫生”的半生緣

發布時間:2022-12-19 10:43:00來源: 中新社

  中新社山西大同12月18日電 題:從(cong) 做鞋子到修文物:七旬“文物醫生”的半生緣

  作者 楊佩佩

  “我這大半輩子就是修文物。”從(cong) 風華正茂到白發蒼蒼,一件件文物在張俊才的手中“起死回生”。現年73歲的他從(cong) 事文物修複工作已有40多年,早已記不清經自己修複的文物數量。對張俊才而言,文物修複師是“擇一事,終一生”的職業(ye) 。

  仲冬時節,張俊才一如往日,早早來到雲(yun) 岡(gang) 研究院考古修複中心,穿上大褂,伏在桌前,開始修複文物。在他身後的展架上,整齊擺放著已經修複好的青銅器、瓷器等文物。挑選、拚對、粘合……麵對成堆的殘損陶片,張俊才樂(le) 在其中。

  “看到破損的文物就想趕緊修複,修好了就開心。”張俊才說,他從(cong) 小一見破損物件就心動手癢,經常一個(ge) 人在屋裏敲敲打打、修修補補,母親(qin) 覺得他不務正業(ye) ,為(wei) 此沒少挨罵。

  張俊才出生於(yu) 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20世紀60年代,他進入當地一家工廠上班,主要是做鞋。20世紀70年代,聞喜縣發現西周中期墓葬,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hui) (現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的專(zhuan) 家前來進行考古挖掘工作。

  其間,考古隊不小心弄丟(diu) 了平麵儀(yi) 蓋,需要重新配蓋。隊員得知張俊才是當地有名的能工巧匠,便委托他做個(ge) 新蓋子。張俊才做的蓋子和平麵儀(yi) 一拚湊,嚴(yan) 絲(si) 合縫。考古隊的領導覺得他手藝很好,決(jue) 定把他招入考古隊修複文物。

  正是這次考古,張俊才與(yu) 文物修複結下不解之緣。他笑稱,自己也是被考古“挖”出來的。“我做了8年鞋子,平時也就修些家中的尋常物件,沒想到還能修文物。”張俊才說,之後,他跟著考古隊常年在外進行調查和發掘,一邊工作一邊學習(xi) 。

  20世紀80年代,張俊才所在單位成立文物修複室,當時隻有他一名文物修複師。晉國趙卿墓出土的文物、晉侯墓地出土的銅器、北齊婁睿墓的壁畫、永濟黃河大鐵牛等修複工作,張俊才都是主要參與(yu) 者,因此被稱為(wei) 山西文物修複界的“元老”。

  此後多年,張俊才讓無數破損的珍貴文物“重獲新生”。他以修青銅器著稱,兼修陶器、鐵器、石器、壁畫等出土文物。

  2009年退休後,張俊才受雲(yun) 岡(gang) 研究院邀請,修複院裏的可移動文物。說好隻待一年,沒想到這一幹就是十幾年。“這裏有大量的待修文物,我想把它們(men) 都修複好。”幾年間,庫房裏能修的都被張俊才修複完好,其中不少已成為(wei) 博物館的展品。

  40多年來,張俊才不僅(jin) 修複了大量文物,還把自己多年的修複經驗毫無保留地傳(chuan) 授給年輕人,為(wei) 山西文物修複事業(ye) 培養(yang) 出一大批後備人才。“隻要還能動,我就會(hui) 一直修文物。”張俊才表示,希望更多年輕人接過老一輩的接力棒,“複活”文物,重現其昔日風采。(完)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