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互聯網醫療入醫保,讓便捷和實惠直抵家庭

發布時間:2022-12-19 10:47: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時本

  當下,互聯網醫療機構已進入新冠防治的主戰場,為(wei) 分流線下診療、緩解實體(ti) 醫院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國家層麵在陸續出台進一步鼓勵互聯網醫療行業(ye) 發展的政策措施。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簡稱《綱要》),其中提出,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健全互聯網診療收費政策,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按程序納入醫保支付範圍。

  2020年10月,國家醫保局印發《關(guan) 於(yu) 積極推進“互聯網+”醫療服務醫保支付工作的指導意見》,研究部署將“互聯網+”醫療服務項目納入醫保支付。此後,多地紛紛開展探索,但該工作進展比較緩慢,惠及麵也較小。主要是因為(wei) 已實現醫保支付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多局限於(yu) 實體(ti) 醫療機構自身的線上平台所提供,第三方問診平台仍無法由醫保支付。各地“摸著石頭過河”,政策差異性很大,診療一旦超出“本地”範圍,醫保支付就難以實施。但互聯網醫療的最大特點正是跨區域,這種矛盾導致這項工作難以突破瓶頸難題。

  按照此《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國家將從(cong) 全局的角度出台統一政策,從(cong) 而打通地區之間的政策堵點,包括第三方問診平台在內(nei) 的所有主體(ti) ,隻要提供互聯網醫療,都可納入醫保報銷範圍。相信要不了多久,互聯網醫療將普遍納入醫保,線上診療再次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

  將互聯網醫療全麵納入醫保,也是應對當前疫情的有力舉(ju) 措。防疫政策得到優(you) 化,我國各地將先後麵臨(lin) 感染人數進入高峰期的考驗,醫療機構尤其是發熱門診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醫療就可以發揮更大作用,通過線上問診,為(wei) 實體(ti) 醫療機構分流患者、分擔壓力。

  政策指明了方向,落實細節還需作出很大努力。各地醫保部門、醫院、HIS服務商、醫保平台服務商等,須與(yu) 互聯網醫療平台多方實現數據接口的打通,這是一項非常龐大且複雜的工程。並且,相較於(yu) 醫保線下支付,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支付之後,要求人、證、卡合一,線上醫保結算的安全堤壩要築得更牢。這些難題,都需要用具體(ti) 的措施來克服。

  此外,當前針對互聯網醫療,國家出台了一係列鼓勵政策,除明確將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之外,還大力倡導互聯網醫院開設發熱門診。12月12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還發布相關(guan) 通知,明確醫療機構可在線開具治療新冠肺炎相關(guan) 症狀的處方,打破了互聯網醫療“不得首診”的禁忌。這些政策措施看似分散,其實存在緊密的內(nei) 在聯係,隻有將不同政策措施聯結好、運用好,方能形成完整的政策措施體(ti) 係,使互聯網醫療既在近期應對疫情中發揮更大作用,更為(wei) 將來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無論是疫情期間還是平時,足不出戶就能在網上獲得優(you) 質診療服務,都為(wei) 民眾(zhong) 所向往期待。互聯網醫療“有醫無藥”不行,有藥不能享受同等報銷待遇也不行,互聯網醫療納入醫保,和疏通網售藥品渠道等措施一起,讓便捷和實惠直抵家庭,有望為(wei) 化解看病難和看病貴貢獻出互聯網的巨大力量。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