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聚力補齊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短板 全麵推動擴大內需戰略落實落細落地

發布時間:2022-12-20 10:4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榮西武(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城市戰略部主任、副研究員)

  推動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是釋放內(nei) 需潛能、促進產(chan) 業(ye) 升級的重要舉(ju) 措,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堅定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增強經濟發展整體(ti) 性、協調性,充分釋放內(nei) 需潛能的重要抓手。《擴大內(nei) 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以下簡稱《綱要》)和《“十四五”擴大內(nei) 需戰略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圍繞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主要目標,聚焦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麵臨(lin) 的短板弱項,明確了擴大內(nei) 需的著力點和重要任務,標誌著我國實施擴大內(nei) 需戰略全麵進入落實落細落地的新階段。

   一、我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取得重大曆史性成就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效顯著。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進以人的城鎮化為(wei) 核心、提升質量為(wei) 導向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取得曆史性成就。城鎮化率由2012年的53.1%提升到2021年的64.7%,城市落戶門檻繼續降低,1億(yi) 左右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居住證製度全麵實施,居住證上附著的公共服務和辦事便利項目不斷增加,市民化配套政策持續完善。

  新型城鎮化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20年,城市群地區承載了全國約75%的常住人口、貢獻了近85%的地區生產(chan) 總值,“兩(liang) 縱三橫”城鎮化格局基本形成,“19+2”城市群主體(ti) 形態更加定型,城市群和都市圈正在成為(wei) 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動力源。城鎮規模結構持續優(you) 化,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逐步增強,中小城市和縣城活力顯著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城鄉(xiang) 融合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城鄉(xiang) 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1下降到2021年的2.5,現行標準下9899萬(wan) 農(nong) 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ge) 貧困縣全部摘帽。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水平逐步提高,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順利完成,鄉(xia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不斷優(you) 化。

   二、城鄉(xiang) 區域協調發展還將釋放巨大內(nei) 需潛能

  新型城鎮化是擴內(nei) 需最大潛力所在。新型城鎮化是拉動有效投資的加速器和擴大消費需求的倍增器,是培育形成強大國內(nei) 市場、擴大有效需求的關(guan) 鍵舉(ju) 措。當前,我國城鎮化率仍處於(yu) 持續增長區間,城鎮化建設將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從(cong) 城鎮化載體(ti) 建設看,城市群、都市圈建設,超大特大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城市“老舊城區、老舊小區、老舊廠區”等改造任務依然較重,縣城建設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從(cong) 城鄉(xiang) 消費差距看,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比農(nong) 村居民高14391元。同時,新增城鎮人口還需要大量住房、市政公用設施等,將形成數萬(wan) 億(yi) 元投資。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擴大內(nei) 需的重要支撐。擴大內(nei) 需戰略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是互相依存的兩(liang) 個(ge) 重要方麵,牢牢把握擴大內(nei) 需這個(ge) 戰略基點,需要有效激活農(nong) 村消費市場。從(cong) 農(nong) 村消費需求看,隨著農(nong) 民收入提高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農(nong) 民的消費觀念在轉變、消費結構在優(you) 化。農(nong) 村消費潛力巨大且正逐漸向多元化、中高檔的新興(xing) 消費轉型,數字基礎設施、商貿物流體(ti) 係、文化設施、養(yang) 老托育設施建設等潛在需求規模巨大。從(cong) 城鄉(xiang) 建設看,農(nong) 村水路電氣網、汙水、垃圾、防災減災等市政公用設施配置與(yu) 縣城、城市還有較大差距,亟待加強。從(cong) 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看,我國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發展水平與(yu) 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且農(nong) 村經濟形態過於(yu) 單一,要加快推進倉(cang) 儲(chu) 物流設施、檢驗檢測認證平台和產(chan) 業(ye) 發展平台等建設,促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業(ye) 態多元化水平提升。

  區域協調發展有利於(yu) 整體(ti) 性釋放內(nei) 需潛力。隨著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區域重大戰略深入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動能不斷釋放。但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區域性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化、一體(ti) 化程度不高,區域經濟布局亟待進一步優(you) 化。一方麵,要著力解決(jue) 好區域協調發展動力係統問題,加快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區域重大戰略高質量落地,率先推進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化、一體(ti) 化。另一方麵,要著力解決(jue) 好區域經濟發展分化問題,立足東(dong) 中西不同區域主體(ti) 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東(dong) 北全麵振興(xing) 、中部地區崛起、東(dong) 部率先發展,加大對欠發達、革命老區等特殊類型地區支持力度,加快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

   三、精準發力全麵夯實擴大內(nei) 需基礎

  聚力提升新型城鎮化質量,全麵激活新型城鎮化需求潛能。圍繞2億(y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尚未充分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部分城市群和都市圈協同發展機製不健全、“大城市病”以及中小城市和縣城建設存在的諸多短板弱項等問題,一要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著力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健全以公民身份號碼為(wei) 標識、與(yu) 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製,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與(yu)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相關(guan) 政策,依法保障進城落戶農(nong) 民相關(guan) 權益等。二要培育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快完善城市群、都市圈一體(ti) 化發展體(ti) 製機製,提高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推進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ti) ,嚴(yan) 控中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三要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要著力補齊縣城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和產(chan) 業(ye) 配套設施等方麵的短板弱項。同時,要強化縣城綜合服務能力,推進縣鄉(xiang) 村功能銜接互補和聯動發展。四要推進城市設施規劃建設和城市更新,重點任務是推進城市水、電、氣、路、熱、網絡等設施“體(ti) 係化”建設,以及完善社區、城市安全監測、曆史文脈延續等城市品質化建設。

  聚力提升農(nong) 村現代化水平,全麵激活鄉(xiang) 村消費潛力。一要實施鄉(xiang) 村建設行動,結合農(nong) 村現代化需要,完善鄉(xiang) 村水、電、路、氣、物流、消防等基礎設施,加強“一站式”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增加教育、醫療、養(yang) 老、文化、運輸等服務供給,實施數字鄉(xiang) 村建設行動,推進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著力提升農(nong) 房品質和安全標準,同時要著力做好村莊曆史文脈保護。二要完善鄉(xiang) 村市場體(ti) 係,以深入實施“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工程為(wei) 抓手,推進“多站合一、一站多能”的村級商貿服務網點建設,加快構建完善的縣鄉(xiang) 村三級物流節點設施體(ti) 係。持續規範農(nong) 村市場秩序,加強個(ge) 性化、多元化、中高端消費品供給,促進農(nong) 村居民消費升級。三要豐(feng) 富鄉(xiang) 村經濟形態,要以推動農(nong) 村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為(wei) 目標,著力提升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和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發展水平,培育壯大休閑農(nong) 業(ye) 、鄉(xiang) 村旅遊、民宿經濟等新經濟新業(ye) 態。通過持續優(you) 化農(nong) 村創新創業(ye) 環境,為(wei) 新型農(nong) 業(ye) 經營主體(ti) 發展壯大、鄉(xiang) 村人才振興(xing) 創造條件,促進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發展,激發農(nong) 村活力。四要健全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體(ti) 製機製,著力解決(jue) 好“人、地、錢”問題,以加快推進國家城鄉(xiang) 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為(wei) 契機,探索保障設施農(nong) 業(ye) 和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用地、投融資、城鎮人才入鄉(xiang) 發展的模式和路徑,逐步縮小城鄉(xiang) 發展差距、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促進城鄉(xiang) 融合。

  聚力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整體(ti) 性、協調性,全麵夯實擴大內(nei) 需基礎。聚焦重點戰略區域內(nei) 的協調協商機製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機製尚不健全、重大基礎設施網絡化和一體(ti) 化程度不高、東(dong) 中西部和特殊類型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綱要》對“優(you) 化區域經濟布局”做出具體(ti) 部署,一方麵是依托區域重大戰略打造內(nei) 需新增長極,紮實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健全一體(ti) 化發展體(ti) 製機製,率先推進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和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實現區域間融合互動、融通互補。明確“十四五”期間要“基本建成軌道上的京津冀”、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4+1”工程、粵港澳大灣區“兩(liang) 廊兩(liang) 點”等目標任務。另一方麵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完善內(nei) 需增長空間格局,提出要堅持“差異競爭(zheng) 、錯位發展”策略,推動西部大開發、東(dong) 北振興(xing) 、中部地區崛起實現“三新”戰略目標,進一步明確了東(dong) 部地區、特殊類型地區的發展任務,要立足不同區域主體(ti) 功能定位,健全區際利益補償(chang) 機製和生態保護補償(chang) 製度,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加快完善農(nong) 村低收入人口和欠發達地區幫扶機製,全麵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ti) 性、協調性,從(cong) 而釋放巨大內(nei) 需潛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