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編纂新時代高質量辭書
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宋誌悅
隨著社會(hui) 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學科術語正在快速進入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而辭書(shu) 是推廣和普及規範名詞的重要途徑。“不僅(jin) 百科全書(shu) 、專(zhuan) 科辭書(shu) 的條目快速增長,而且語文辭書(shu) 中專(zhuan) 科條目的收取也越來越多。”在不久前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語文辭書(shu) 學術研討會(hui) 暨第七屆工具書(shu) 和百科全書(shu) 學術研討會(hui) 上,中國辭書(shu) 學會(hui) 會(hui) 長李宇明表示,“新時代的辭書(shu) 編纂工作應以用戶為(wei) 中心,堅持科學性與(yu) 大眾(zhong) 性相結合。”那麽(me) ,在新時代、新技術背景下,術語名詞有哪些不規範現象?辭書(shu) 在推廣和普及名詞規範中發揮了什麽(me) 作用?辭書(shu) 編纂者又應遵循哪些原則?
促進術語規範與(yu) 辭書(shu) 編纂的互動迫在眉睫
科技名詞是指用來表達或限定專(zhuan) 業(ye) 概念的約定性語言符號,對於(yu) 支撐學科建設發展和維護民族語言健康具有重要意義(yi) 。
然而,名詞術語中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等問題也突出存在。例如,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國家動物博物館副館長張勁碩就指出,動物名稱中生僻字被忽略而代之以其他名稱、動物名稱發音混亂(luan) 等現象,不利於(yu) 分類學或相關(guan) 科學的發展,不利於(yu) 人們(men) 更清晰地認識動物多樣性,更不利於(yu) 科學傳(chuan) 播與(yu) 普及。
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全儒也指出,不同地域、不同作者對植物中文名稱的考據和選擇不同,在名稱取舍上有很多個(ge) 人主觀因素,統一和規範植物中文名稱格外重要。
辭書(shu) 是名詞規範的用戶,是標準規範的執行者,是知識普及傳(chuan) 播的重要載體(ti) 。因此,“術語規範、釋義(yi) 準確是辭書(shu) 編纂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中國編輯學會(hui) 會(hui) 長郝振省指出,術語規範與(yu) 辭書(shu) 編纂之間存在緊密關(guan) 聯,“辭書(shu) 領域需要以術語學的發展來指導編纂實踐,而辭書(shu) 編纂的實踐和經驗總結又促進了術語學的研究和發展。”
製定術語規範標準、促進術語規範與(yu) 辭書(shu) 編纂的互動迫在眉睫。對此,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hui) 事務中心副主任張暉和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和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周薦提出了四點建議:一是在辭書(shu) 界建立術語規範應用的反饋閉環,進一步提升術語規範成果質量;二是豐(feng) 富術語規範的常態供給,及時推出科技熱詞、難點詞與(yu) 科技語文規範;三是推動辭書(shu) 編纂技術與(yu) 術語規範方法的理論統合,豐(feng) 富具有中國特色的術語規範原則與(yu) 方法;四是麵向人工智能,推動科技語言資源建設,強化數據要素和人機協作理念。
從(cong) 紙質版辭書(shu) 到網絡版辭書(shu)
辭書(shu) 是一種麵向社會(hui) 大眾(zhong) 的知識發布平台和傳(chuan) 播平台,被譽為(wei) “無聲的老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需要查驗的名詞術語問題,希望在互聯網上“一站式”解決(jue) 已經成為(wei) 不少人的習(xi) 慣。《辭海》網絡版的用戶反饋數據顯示,新詞查檢率較高,特別是科技名詞。
基於(yu) 《辭海》網絡版的編纂經驗和用戶反饋,上海辭書(shu) 出版社語詞室主任汪惠民認為(wei) ,辭書(shu) 產(chan) 品的數字化轉型,帶來產(chan) 品形態、產(chan) 品製作流程乃至辭書(shu) 編纂理念等一係列變化。“《辭海》網絡版,它從(cong) 1.0到2.0的版本迭代,是一個(ge) ‘平移’到‘再建設’的製作過程,是一個(ge) ‘封閉係統’到‘開放詞典’的產(chan) 品更新,更是一個(ge) 紙質版辭書(shu) ‘編纂者中心’向網絡版辭書(shu) ‘用戶中心’的觀念變革。”
百科全書(shu) 是解釋世界、認識世界的工具書(shu) ,供人們(men) 隨時查檢需要的知識和事實材料,還具有擴大讀者的知識視野、幫助人們(men) 係統求知的教育功能。因此,工具功能注重的是其精簡性和檢索性,教育功能注重的則是其係統性和可讀性。中國大百科全書(shu) 出版社副總編輯蔣麗(li) 君介紹,百科全書(shu) 條目設計有三個(ge) 條件:一是獨立的知識主題或已形成的固定概念,二是能夠用準確的、人們(men) 習(xi) 見和易於(yu) 理解的詞和詞組來標引,三是適於(yu) 讀者查閱。
辭書(shu) 編纂需要創新意識和敬畏之心
“越編膽子越小。”中國辭書(shu) 學會(hui) 原副會(hui) 長兼秘書(shu) 長韓敬體(ti) 深情回憶老一輩辭書(shu) 家呂叔湘、丁聲樹等編詞典“唯恐出錯貽誤讀者”的故事,並寄語中青年辭書(shu) 工作者,應有創新意識和敬畏之心。
中國編輯學會(hui) 副會(hui) 長孫文科認為(wei) ,編輯樹立辭書(shu) 意識的核心便是樹立精品意識。“新時代的編輯擔負著增強文化自信、積累學術、傳(chuan) 承文化的使命。要對文字書(shu) 籍常懷敬畏之心,不放過一絲(si) 差錯,為(wei) 讀者提供優(you) 質的精神文化產(chan) 品。”
在具體(ti) 的編輯實踐中,科學出版社質檢部理工組組長顧英利總結了“凝心聚力促規範”和“反複斟酌求規範”的原則,通過作譯者、名詞專(zhuan) 家和出版社的協同配合,查閱資料、集體(ti) 論證,促進高質量書(shu) 籍的出版和名詞術語的規範化。
辭書(shu) 的曆史長河滋養(yang) 著中華文明的靈魂,當代一係列品牌辭書(shu) 則重鑄著中華辭書(shu) 的輝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語言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辭書(shu) 編纂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學總結了長期辭書(shu) 實踐凝聚而成的“現漢精神”,嚴(yan) 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與(yu) 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服務社會(hui) 的責任意識,甘於(yu) 寂寞的奉獻精神。
辭書(shu) 是文化的精華,是傳(chuan) 承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載體(ti) 。推動文化普及和傳(chuan) 播,做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高質量辭書(shu) 的貢獻必不可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