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的縣域發展

發布時間:2022-12-22 10:55: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盛譽(北京大學現代農(nong) 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新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凱南(山東(dong) 大學特聘教授、山東(dong) 大學縣域發展研究院院長)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nong) 村。”黨(dang) 的十九大首次提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並明確了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鄉(xiang) 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為(wei) 2035年和2050年基本和全麵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與(yu) 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奠定了基礎。實現上述目標需要城鄉(xiang) 的統籌協調,並以縣域經濟發展為(wei) 基礎構建新型工農(nong) 城鄉(xiang) 關(guan) 係。2022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縣域發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的地位,指明未來縣域發展的方向。落實《意見》,需要深入理解農(nong) 業(ye) 發展願景及其對縣域經濟的要求,厘清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下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農(nong) 業(ye) 發展願景及其對縣域發展的要求

  為(wei)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需要加快整個(ge) 農(nong) 食係統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圍繞縣域發展的製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過去幾十年,我國用有限的水土資源保障全球將近18%人口的糧食供應。國家層麵上的製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和保障糧食安全做出重大貢獻。未來30年,實現“口糧絕對安全、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應自主可控”仍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但隨著人口數量和結構變化及人均收入的增長,需要農(nong) 業(ye) 在全麵提質增效的基礎上加強與(yu) 上下遊產(chan) 業(ye) 的關(guan) 聯性,帶動整個(ge) 農(nong) 食係統朝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在繼續推進製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的同時,聚焦地區發展的優(you) 勢和區位條件、緊扣縣域發展規律,促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實現和農(nong) 食係統的轉型。

  為(wei) 實現農(nong) 民增收和全民共同富裕,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需加強農(nong) 業(ye) 內(nei) 部分工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加快縮小工農(nong) 、城鄉(xiang) 勞動生產(chan) 力差異,縣域發展是支持農(nong) 業(ye) 內(nei) 部結構調整和創造非農(nong) 就業(ye) ,帶動經濟結構轉型和城鄉(xiang) 統籌發展的關(guan) 鍵。過去幾十年,工業(ye) 化和城鎮化帶來工農(nong) 、城鄉(xiang) 勞動生產(chan) 力絕對差異的不斷縮小。未來30年,全麵實現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全民共同富裕,需要繼續提升農(nong) 業(ye) 勞動生產(chan) 力,消除城鄉(xiang) 收入差距。除加快城鎮化發展以外,農(nong) 業(ye) 內(nei) 部也需要按規模和產(chan) 品實現專(zhuan) 業(ye) 化分工,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效率。縣域經濟的發展將不僅(jin) 通過創造更多的非農(nong) 就業(ye) 為(wei) 加快城鎮化提供條件,也將通過整合城鄉(xiang) 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資源為(wei) 農(nong) 業(ye) 內(nei) 部專(zhuan) 業(ye) 化分工提供條件。

  為(wei) 提升農(nong) 業(ye) 韌性、實現低碳條件下的可持續發展,未來農(nong) 業(ye) 發展需要充分利用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加強發展基於(yu) 自然的、結合科技發展的生產(chan) 解決(jue) 方案,縣域經濟發展是踐行這一理念的前沿陣地和主戰場,需要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創建基於(yu) 自然的食物生產(chan) 解決(jue) 方案和韌性農(nong) 業(ye) 是2021年聯合國糧食係統峰會(hui) 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領域的重要共識和倡議,也是許多國家的經驗教訓總結。在現代科技創新和結構轉型推動下,生態化、綠色與(yu) 可再生農(nong) 業(ye) 、可持續畜牧業(ye) 、藍色水產(chan) 業(ye) 、氣候智能農(nong) 業(ye) 等基於(yu) 自然的生產(chan) 解決(jue) 方案以及提升應對脆弱性、衝(chong) 擊和壓力的韌性農(nong) 業(ye) 將成為(wei) 全球農(nong) 業(ye) 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不僅(jin) 需要精準的頂層設計,也需要有效的實施主體(ti) 和大量實踐經驗。在農(nong) 業(ye) 永續發展方麵,縣域的實踐經驗將對改善生態環境、服務“雙碳”目標、保護生物多樣性以及為(wei) 國民提供安全健康營養(yang) 的食物發揮重要作用。

   縣域發展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背景下麵臨(lin) 的挑戰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實現農(nong) 食係統提質增效的目標,不僅(jin) 需要國家層麵的重視,也需要縣域層麵樹立重視農(nong) 業(ye) 、服務農(nong) 業(ye) 的意識,並為(wei) 農(nong) 食係統轉型提供製度、政策和經濟上的支持。長期以來,隨著農(nong) 業(ye) 在縣域經濟占比的不斷下降,縣域發展對農(nong) 業(ye) 的關(guan) 注度有所降低。在部分地區,農(nong) 業(ye) 與(yu) 工業(ye) 和服務業(ye) 相比被認為(wei) 是低質量的產(chan) 業(ye) ,“非糧化”和“去農(nong) 化”被認為(wei) 是實現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途徑。缺乏對農(nong) 業(ye) 的重視導致通過製度創新、科技進步和市場化改革的動力不足,抑製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提升。現代農(nong) 業(ye) 的發展具有強大的產(chan) 業(ye) 關(guan) 聯性,關(guan) 乎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成敗。實踐表明,滯後的農(nong) 業(ye) 發展無法支撐以“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為(wei) 基礎的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的發展,已成為(wei) 部分縣域地區進一步提升工業(ye) 化和城鎮化的瓶頸。

  農(nong) 業(ye) 內(nei) 部分工不足導致土地、勞動和資本等要素跨產(chan) 品、分地區錯配,抑製農(nong) 民增收,需要在縣域層次上建立以市場為(wei) 基礎的要素分配機製。人力資本流失、農(nong) 業(ye) 內(nei) 部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分工不明確,以及資本投資不足等帶來的要素錯配是當前導致農(nong) 民增收難的重要原因之一。作為(wei) 連接城鄉(xiang) 的樞紐,縣域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創造了大量的非農(nong) 就業(ye) ,支持了農(nong) 村向城市的資本和勞動的流動,但未真正發揮好將城市資源(資本和勞動)引入農(nong) 村的作用。

  在開展基於(yu) 自然的生產(chan) 解決(jue) 方案實現綠色與(yu) 永續發展目標的實踐中,縣域發展缺乏將農(nong) 業(ye) 現代化與(yu) 現代生物、數字技術有機結合的意識和能力。農(nong) 業(ye) 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的實現需要以現代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為(wei) 基礎。在北美、歐洲等地區,現代生物、數字技術已經成為(wei) 實現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保障,並成為(wei) 涉農(nong) 公共和私人研發投資的重點領域。雖然我國在無人機植保、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發展上取得了重要進步,但在縣域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實踐中利用現代生物和數字技術解決(jue) 農(nong) 業(ye) 可持續發展仍缺乏廣泛的應用場景。在資源環境成本不斷提升和國家實現“雙碳目標”條件下,實現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生態環境改善是縣域農(nong) 業(ye) 現代化的當務之急。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下縣域經濟發展思路

  保障口糧絕對安全,促進糧食係統轉型。保障口糧絕對安全與(yu) 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自主可控,並在此基礎上實現農(nong) 食係統朝向高效、高值和綠色方向轉型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目標。因此,縣域經濟的發展需要順應國家需求,立足本地區資源環境優(you) 勢和區位條件,建立支持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適應農(nong) 村轉型和兼顧城鄉(xiang) 統籌發展的發展戰略。統籌經濟發展和糧食安全兩(liang) 者關(guan) 係,嚴(yan) 格落實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用水和生態保護紅線,重視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的提升,改善農(nong) 業(ye) 價(jia) 值鏈,延伸農(nong) 業(ye) 供應鏈,推動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升級,以工促農(nong) 帶動農(nong) 食係統逐步完成高效高質方向轉型,是縣域層次上實現城鄉(xiang) 統籌發展的重要任務。

  縮小工農(nong) 、城鄉(xiang) 收入差異,實現全民共同富裕。以縣城為(wei) 核心構建多維度的市場機製,逐步縮小縣鄉(xiang) 和縣城之間的收入和社會(hui) 福利差異,提升資本和勞動在城鄉(xiang) 間和農(nong) 業(ye) 內(nei) 部的配置效率。這包括:加快縣域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提升縣域非農(nong) 就業(ye) 創造的能力,加快基於(yu) 縣域經濟發展的結構轉型;建立連接城鄉(xiang) 、跨地區、跨行業(ye) 統一的勞動和資本市場;通過完善醫療衛生體(ti) 係、擴大教育資源供給、發展養(yang) 老托育服務等措施提高農(nong) 村公共服務可及性,帶動資本和勞動下鄉(xiang) ;推進農(nong) 業(ye) 內(nei) 部種植業(ye) 和養(yang) 殖業(ye) 之間、種植業(ye) 內(nei) 部大小農(nong) 戶之間、各地區不同農(nong) 產(chan) 品之間的專(zhuan) 業(ye) 化分工程度,提升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工業(ye) 化和商業(ye) 化程度;提升服務農(nong) 業(ye) 意識,通過高值化、多元化、個(ge) 性化發展解決(jue) 增收問題。

  創建綠色農(nong) 業(ye) 發展方案,提升縣域發展的可持續性。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重視自然資源經濟價(jia) 值評估,建立符合縣域發展的生態補償(chang) 機製和措施;促進綠色生態農(nong) 業(ye) 、可再生農(nong) 業(ye) 、可持續畜牧業(ye) 、氣候智能農(nong) 業(ye) 在縣域農(nong) 業(ye) 發展中的比重;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平台的發展、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和智慧農(nong) 業(ye) 發展,提升農(nong) 業(ye) 及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在縣域發展中的韌性和穩定性。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