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以綠色氫能推動新型能源體係建設

發布時間:2022-12-22 11:02: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景春梅(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能源政策研究部)部長)

  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ti) 。近年來,氫能被越來越多的國家關(guan) 注並投入巨大熱情,已成為(wei) 世界各國能源轉型和經濟發展的一抹亮色。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綠色化、低碳化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環節。”2022年3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了氫能產(chan) 業(ye) 的戰略定位和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向。以綠色氫能推動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旨在促進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高效利用、助力“雙碳”目標實現,為(wei) 加快我國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供強勁動力。

  發揮氫能在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內(nei) 在地要求以“雙碳”為(wei) 牽引,主要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等大型新能源基地為(wei) 基礎,探索形成最大化消納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的能源供給消納體(ti) 係。在一定程度上,新型能源體(ti) 係應是氫電融合、多能互補的新體(ti) 係,不僅(jin) 要部署大基地的新能源集中外送,更要考慮如何就地消納。

  新型能源體(ti) 係要突出四個(ge) 融合。一是化石能源與(yu) 新能源融合。通過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循序漸進推動化石能源減量替代和減碳降碳,發揮煤電對新能源電力的基礎性和調節性作用。二是一次能源與(yu) 二次能源融合。通過氫電耦合等方式,推動形成煤油氣、電熱氫等靈活轉換、多元互補的現代能源體(ti) 係。三是集中式和分布式融合。將大基地電力集中外送和分布式利用、就地消納結合起來,實現新能源最大化利用。四是“源網荷儲(chu) ”融合。深化電力體(ti) 製改革,發展“源網荷儲(chu) ”一體(ti) 化的配電網絡,推動實現虛擬電廠、綜合智慧能源、分布式電源等多元融合發展,促進新能源就地消納。

  新型能源體(ti) 係應具備以下特征。第一,能源結構以綠色低碳能源為(wei) 主,終端能源消費以電為(wei) 主、氫電融合為(wei) 輔。氫能可以通過儲(chu) 能的形式增強風、光等不穩定新能源電源的穩定性,因此,新型能源體(ti) 係要實現氫電融合、多能互補。第二,運行安全靈活可靠。運用數字化、智能化電網技術,夯實集中式輸電網絡安全基礎,大力發展智慧化分布式能源,提高電力係統靈活性和可靠性。第三,科技創新引領發展,市場體(ti) 係完備有效。深入推進綠色電力交易市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協同聯動,最大化兌(dui) 現新能源綠色環保價(jia) 值。

  基於(yu) 以上新型能源體(ti) 係的特征,可以看到氫能在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氫能作為(wei) 清潔優(you) 質的二次能源,在交通領域可以減少汽柴油消費;作為(wei) 高品質熱源,在工業(ye) 領域可以減少煤炭、天然氣等化石能源消費;作為(wei) 大規模、長周期、跨季節儲(chu) 能方式,可以提高電力係統靈活調節能力,促進大基地新能源電力集中外送;作為(wei) 清潔化工原料和還原劑,可以以“風光發電+氫儲(chu) 能”一體(ti) 化、“綠電—綠氫—綠氨(綠色甲醇)”產(chan) 業(ye) 鏈布局等與(yu) 地方工業(ye) 、農(nong) 業(ye) 相融合,既能促進大基地化工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綠色低碳轉型,又能帶動相關(guan) 地區經濟社會(hui) 發展,還能為(wei) 新能源就地消納提供解決(jue) 方案。

  氫能綠色發展麵臨(lin) 的主要問題

  目前,氫能綠色發展還麵臨(lin) 一些難點和問題,貫穿於(yu) 製、儲(chu) 、輸、用產(chan) 業(ye) 各個(ge) 環節中。

  首先,製氫過程“灰”氫如何變“綠”。目前,全球氫氣的生產(chan) 製造仍以化石能源製氫為(wei) 主,“綠氫”占比較低。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製氫國,但是可再生能源製氫占比有待提高。由於(yu) 碳捕捉與(yu) 封存技術尚不成熟且成本偏高,近期無法與(yu) 大規模煤製氫形成有效匹配,難以滿足“雙碳”要求。目前,可再生能源製氫有的難以適應風光電力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有的技術尚未成熟,有待探索出大規模低成本綠氫技術路線。綠氫項目立項多但實際落地較少。

  其次,儲(chu) 氫和輸氫存在堵點。一方麵,氫儲(chu) 能是實現長周期、季節性儲(chu) 能的重要選擇,也是我國氫能發展的重要目標。目前,各國尚未解決(jue) 大規模跨季節儲(chu) 能的技術、成本、商業(ye) 模式等問題,很多儲(chu) 氫項目處在實驗探索階段,氫儲(chu) 能規模化和產(chan) 業(ye) 化應用仍然任重道遠。另一方麵,輸氫存在運輸不通、供需不暢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綠氫”生產(chan) 和消費空間存在錯配。“綠氫”的生產(chan) 更多分布在風、光資源豐(feng) 富的三北地區,而氫氣消費大多集中在東(dong) 南沿海工業(ye) 集聚地區,這客觀上要求儲(chu) 運銜接供需。由於(yu) 液化儲(chu) 運核心技術有待突破,並且固態儲(chu) 氫材料大多仍處於(yu) 研發階段,輸氫成本較高。

  此外,工業(ye) 領域用氫潛力尚待釋放。我國氫能發展以交通領域作為(wei) 先導,為(wei) 氫能發展奠定了很好的產(chan) 業(ye) 基礎,據估計,超過80%的氫氣消費在工業(ye) 領域,我國目前工業(ye) 領域主要采用化石能源製氫,碳排放占比高,工業(ye) 領域是氫能脫碳的最大潛力所在,用氫潛力尚待進一步釋放,以提升需求對供給的牽引。

  加快氫能綠色發展的幾點建議

  我國具有良好製氫基礎和大規模應用市場,氫能產(chan) 業(ye) 呈現積極發展態勢。加快氫能綠色發展,需解決(jue) 好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各環節全過程中存在的難點堵點,以綠色氫能推動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對此,可從(cong) 以下幾個(ge) 方麵著手。

  第一,注重標準強產(chan) 業(ye) 。需加強對“綠氫”標準的研究製定,結合我國發展實際,進一步明確“綠氫”行業(ye) 標準或國家標準。同時,要積極參與(yu) 國際標準的製定。還要優(you) 化氫源配置,以“綠氫”為(wei) 導向,推動新能源大基地積極發展製氫產(chan) 業(ye) ;鼓勵化石能源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通過“綠電”製“綠氫”,在化工、冶金等領域逐步實現“綠氫”替代。

  第二,多管齊下通儲(chu) 運。支持開展高壓氣態、有機液態、液氫、管道等多種輸氫路線的技術示範,疏通產(chan) 業(ye) 堵點,解決(jue) 好“綠氫”供需不匹配問題。針對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短期內(nei) 鼓勵就近消納,優(you) 先發展製氫產(chan) 業(ye) ,減少氫能長距離運輸,探索培育“風光發電+氫儲(chu) 能”一體(ti) 化應用新模式;中遠期考慮長距離外送,研究探索“西氫東(dong) 送”“北氫南送”的可行性。

  第三,規模化應用在工業(ye) 。“綠氫”在工業(ye) 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將帶動大功率“綠氫”製備技術及裝備、管道輸送及大規模儲(chu) 氫技術發展。對此,要出台相關(guan) 扶持政策,以“綠氫”在工業(ye) 領域的規模化應用為(wei) 目標,促進工業(ye) 領域深度脫碳。

  第四,千方百計降成本。要促進技術創新降成本,聚焦短板弱項,適度超前部署一批氫能項目,持續加強基礎研究、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建立協同高效的創新體(ti) 係;要促進模式創新降成本,在大基地開展“風光發電+氫儲(chu) 能”一體(ti) 化生產(chan) ,降低氫能供給成本,對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製加用一體(ti) 化站內(nei) 製氫模式采取氫能分布式生產(chan) 和就近利用;要深化改革降成本,進一步深化電力體(ti) 製改革,在風光水電資源豐(feng) 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製氫示範,對相關(guan) 項目給予電價(jia) 補貼,支持清潔氫減排量納入自願碳減排市場交易,使氫能綠色環保價(jia) 值得以充分體(ti) 現。

  第五,綜合施策推示範。針對氫能產(chan) 業(ye) 發展痛點難點,需通過示範不斷積累經驗,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具體(ti) 示範類型可分為(wei) 兩(liang) 類:一類要基於(yu) 氫能應用為(wei) 牽引的綜合示範和工業(ye) 、交通等不同應用場景的減碳需求,發揮氫能作為(wei) 用能終端綠色低碳轉型重要載體(ti) 的作用;另一類可就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薄弱環節、技術難點問題開展專(zhuan) 項示範,如開展可再生能源製氫儲(chu) 氫技術示範、規模化儲(chu) 氫技術示範等。

  總體(ti) 而言,發展綠色氫能,產(chan) 業(ye) 政策應關(guan) 注綠色氫能在工業(ye) 領域的應用。氫能是建設新型能源體(ti) 係不可或缺的部分,要發揮好綠色氫能的引領帶動作用,為(wei) 大基地新能源就地消納提供新方案,為(wei) 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開辟新空間。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