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優質電影供給提升農村文化質量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陸紹陽(北京大學新聞與(yu) 傳(chuan) 播學院教授)
電影是廣大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文化娛樂(le) 方式,具有廣泛的傳(chuan) 播力、影響力。讓廣大農(nong) 村地區,尤其是相對偏遠地區的群眾(zhong) 看得上好電影,是一項收益廣泛的惠民工程。
當前,我國形成了節目內(nei) 容、技術設備、服務方式等全麵升級的農(nong) 村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運營體(ti) 製從(cong) 單一的國有發行公司轉向股份製、發行放映一體(ti) 化的院線公司,探索出“企業(ye) 經營、市場運作、政府購買(mai) 、農(nong) 民受惠”的農(nong) 村電影放映新模式,供片方式則從(cong) “我放你看”轉向“你點我放”。優(you) 質的電影供給極大增強了農(nong) 村觀眾(zhong) 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中宣部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全國共有5萬(wan) 餘(yu) 支放映隊,52.3萬(wan) 個(ge) 放映點,通過中心交易服務平台為(wei) 農(nong) 村提供影片的版權方306家,供應影片超過5000部,平均每周供應新片10部,城市影院票房過億(yi) 大片34部。《農(nong) 村電影放映員手冊(ce) 》的出台,為(wei) 全國形成統一規範管理提供了參考依據。
在農(nong) 村電影放映體(ti) 係中,電影放映員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們(men) 親(qin) 曆了我國農(nong) 村電影放映變遷,也見證了新時代從(cong) 脫貧攻堅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巨大成就。除了放映影片這道“主菜”,他們(men) 有的結合當地特點,精挑細選能夠讓農(nong) 民開眼界、學技術的科教片,讓知識、技術、政策飛入百姓家;有的一邊放好電影,一邊當起“普法宣傳(chuan) 員”,引導鄉(xiang) 親(qin) 們(men) 學法、守法、用法;有的成為(wei) 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貼心人,充當義(yi) 務調解員;有的是“父子檔”“夫妻檔”,攜手堅守在平凡崗位上。他們(men) 不僅(jin) 僅(jin) 是放映機操作員,更是文化傳(chuan) 播的信使,是政府與(yu) 群眾(zhong) 之間的“連心橋”。
《“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提出了不少針對性措施:在人口密集的鄉(xiang) 鎮建設影院,創新農(nong) 村公益電影發行放映管理機製和模式;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數字化重點工程建設,把服務城鄉(xiang) 基層特別是農(nong) 村作為(wei) 著力點,不斷縮小城鄉(xiang) 之間的數字鴻溝;培育和發展農(nong) 村院線,促進新片大片進入農(nong) 村市場……這些內(nei) 容圍繞一條主線:保證農(nong) 民能看上電影,並且提升農(nong) 民觀看電影的質量。
農(nong) 村電影放映服務如何在“十四五”期間上台階?關(guan) 鍵要在管理方式、數字化和隊伍建設上下功夫。
首先,要進一步優(you) 化農(nong) 村電影放映管理方式,以標準化規範化促發展,進一步提升精準服務能力、信息聚合能力和新技術應用能力。其次,以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建設為(wei) 牽引,從(cong) 粗放型管理轉向信息化治理,既節約成本,又最大程度實現基層服務全覆蓋。再次,要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放映隊伍,給予一定的政策保障和傾(qing) 斜,設立有效的激勵機製,同時進一步妥善解決(jue) 鄉(xiang) 鎮(公社)老放映員的曆史遺留問題。管理運作部門可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形式,從(cong) 政策解讀、行業(ye) 趨勢、規章製度等多方麵對其進行業(ye) 務培訓。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必定伴隨著鄉(xiang) 村文化的振興(xing) 。中國電影的最新發展成果也理應讓廣大農(nong) 民充分共享。同時,要進一步引導創作更多農(nong) 村題材電影,把新時代農(nong) 民的奮鬥形象留在銀幕上,讓充滿希望的光影世界更好地裝扮鄉(xiang) 村夜空。
項目團隊:
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趙秋麗(li) 、龍軍(jun) 、馮(feng) 帆、禹愛華、張勇、張銳、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潘偉(wei)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