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一葉成一業 非遺“茶文化”托起致富夢

發布時間:2022-12-26 11:04:00來源: 工人日報

  搭載技能培訓、電商直播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一葉成一業(ye) ,非遺“茶文化”托起致富夢

  閱讀提示

  11月底,“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的好消息傳(chuan) 來。近年來,與(yu) 茶葉相關(guan) 的技能培訓、電商直播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使得茶產(chan) 業(ye) 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特色產(chan) 業(ye) ,助力當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遺政府間委員會(hui) 第17屆常會(hui) 評審,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雲(yun) 南有6個(ge) 與(yu) 茶文化相關(guan) 聯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參與(yu) 其中。

  雲(yun) 南是我國大葉種茶主產(chan) 區,茶業(ye) 一直是該省社會(hui) 經濟的支柱產(chan) 業(ye) 之一,同時也是省內(nei) 各少數民族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據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數據,目前全省茶園種植麵積高達740萬(wan) 畝(mu) ,茶葉產(chan) 量49萬(wan) 噸,茶農(nong) 450多萬(wan) 人、涉茶人口近千萬(wan) 人。在這片小小的樹葉上,有著當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清晰脈絡,也飽含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新技術提升產(chan) 業(ye) 質與(yu) 量

  冬雨均勻落在茶葉上,古樹茶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修剪時節,在雲(yun) 南省普洱市鎮沅縣者東(dong) 鎮馬鄧村尚品茶園,負責人劉清一邊把古茶樹上的多餘(yu) 杈枝修掉,一邊向記者介紹說:“修剪多餘(yu) 的樹枝,實行有機生態管理,這些都是古樹茶提質的關(guan) 鍵。管理精細化、規範化了,茶葉的價(jia) 格自然就跟著提起來了。”

  2008年,在附近幾個(ge) 城市輾轉務工多年的劉清,為(wei) 了攢到更多的錢,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創業(ye) 。因缺乏茶葉種植相關(guan) 技術,一年半的創業(ye) 以失敗告終,劉清隻能再次外出打工。

  近年來,鎮沅縣厚植鄉(xiang) 土人才“金種子”,引領鄉(xiang) 土人才“破繭成長”。劉清得知消息後於(yu) 一年前再次回到家鄉(xiang) ,準備開始第二次嚐試。與(yu) 之前不同的是,他這次得到了茶樹相關(guan) 的係統管理培訓。

  “剛開始學古茶樹管理技術,老師就讓我修剪古茶樹多餘(yu) 的杈枝。”學到新技術後,劉清想著回來教給附近的村民,讓大家有錢一起賺,但村民們(men) 普遍對新事物有所質疑,不認可修剪古茶樹。為(wei) 了說服大家,劉清從(cong) 修剪家裏的古茶樹開始,用實際行動改變村民的看法。

  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有到優(you) ,劉清承包的500餘(yu) 畝(mu) 茶園逐漸形成茶園建設、種植、管理、銷售一條龍的服務鏈,帶動附近120餘(yu) 戶村民邁上致富路,去年一年的毛收入達到近200萬(wan) 元。

  位於(yu) 普洱市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磨黑鎮官墳箐小組海拔約1600米的茶源山基地,有著近700畝(mu) 的有機茶園。近年來,寧洱大部分茶園通過種植覆蔭樹,根據茶樹生長的習(xi) 性科學修枝、除草、施肥,對中低產(chan) 茶園進行改造,引導企業(ye) 申報有機認證,產(chan) 量、品質有明顯提升,茶商、茶農(nong) 雙雙獲益。

  據磨黑鎮官墳箐小組茶農(nong) 張正有介紹,通過規範的管理,茶樹發出來的芽更壯實,效益也更好,產(chan) 量也更高。他說:“時代在不斷進步,老百姓也要不斷學習(xi) 科學理念,掌握科學技術。”

  技能培訓輸送現代茶農(nong)

  “通過這次培訓,我學到了很多實用技能,可以運用到今後的茶葉生產(chan) 、加工及銷售環節,讓更多人了解忙肺茶,愛上忙肺茶,同時帶動更多的茶農(nong) 增產(chan) 增收。”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永德縣聚隆軒茶業(ye) 有限公司員工付貴萍說,“拿到技能培訓畢業(ye) 證,我的職業(ye) 就不僅(jin) 是茶農(nong) 還是茶葉加工工藝技術員。”

  據了解,永德縣以現代農(nong) 民培訓工程行動為(wei) 突破口,抓實茶葉加工、茶藝師、評茶員、農(nong) 產(chan) 品直播帶貨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現代農(nong) 民培訓,全麵提高茶農(nong) 的生產(chan) 技能和職業(ye) 素養(yang) 。

  今年,忙肺村茶農(nong) “白天幹生產(chan) 、晚上學技能”,實現生產(chan) 學習(xi) 兩(liang) 不誤。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模式,有效解決(jue) 學員的工學矛盾問題。培訓覆蓋茶產(chan) 業(ye) 鏈各個(ge) 環節,從(cong) 茶園管護、茶葉采摘到茶葉加工工藝,再到茶葉審評,最後通過直播帶貨方式銷售茶葉。

  據培訓導師介紹,通過“一平台、三結合”的直播帶貨培訓方式,讓學員有新領悟、掌握新技巧,增強茶農(nong) 電商事業(ye) 的信心和決(jue) 心。一批創新型、應用型、技能型的茶葉加工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為(wei) 茶產(chan) 業(ye) 輸送現代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打下基礎。

  “我學習(xi) 農(nong) 產(chan) 品直播帶貨後開始了直播帶茶,效果比較理想,銷售額達幾萬(wan) 元,有效幫助拓展了忙肺茶銷售渠道。”永德縣純源茶坊的銷售員高紅蘭(lan) 說,“沒想到茶產(chan) 業(ye) 讓我們(men) 從(cong) 農(nong) 戶變成了土特產(chan) 銷售員,現在又成了網絡帶貨直播銷售員。”

  近年來,一些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陸續返鄉(xiang) 創業(ye) ,他們(men) 運用現代信息科技手段尋求新的市場方向,利用互聯網平台向更多受眾(zhong) 推介著自家普洱茶產(chan) 品。自開展脫貧攻堅以來,政府還對創業(ye) 青年有無息貸款的扶持。“這些年,我注冊(ce) 了商標,還建了廠房,慢慢地從(cong) 一名茶農(nong) 轉換為(wei) 製茶人和茶商。這期間,政府不僅(jin) 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無息貸款支持,還對線上線下銷售培訓提供了很大幫助。”返鄉(xiang) 創業(ye) 青年劉英說。

  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升級迭代”

  對於(yu) 茶區政府而言,建設茶行業(ye) 高技能人才隊伍,還與(yu) 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息息相關(guan) 。雲(yun) 南省臨(lin) 滄市鳳慶縣地方產(chan) 業(ye) 辦公室主任楊耀斌在采訪中多次說道,“培養(yang) 茶行業(ye) 高技能人才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中的重要一項”。

  “鳳慶滇紅”是鳳慶縣大力發展的地方特色產(chan) 業(ye) 。2014年,紅茶製作技藝(滇紅茶製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2018年,鳳慶小罐茶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成仁榮獲國家級“紅茶製作技藝(滇紅茶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稱號。此外,鳳慶縣還有幾十位省級滇紅茶製作技藝非遺傳(chuan) 承人。

  目前,鳳慶縣依托鳳慶滇紅茶產(chan) 業(ye) 聯盟組建的“滇紅茶製作大師團隊”,形成了“金字塔型”人才培養(yang) 模式。從(cong) 基層行業(ye) 技能人員中,縣裏計劃每年選出300至500人,將他們(men) 培養(yang) 成懂技術、會(hui) 管理、擅營銷的“高素質農(nong) 民”“鄉(xiang) 村工匠”,跟隨國家級、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繼續學習(xi) ,最終成為(wei) 茶行業(ye) 高技能人才,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助力。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目前,茶行業(ye) 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還麵臨(lin) 著人才和就業(ye) 結構性問題。“茶養(yang) 活了鳳慶縣的一方百姓,其發展趨勢事關(guan) 全縣民生大局。目前,鳳慶縣51.59萬(wan) 畝(mu) 茶園養(yang) 活了75441戶農(nong) 戶、33.45萬(wan) 名從(cong) 業(ye) 者。”楊耀斌對記者說,“現在,鳳慶縣尤其缺茶行業(ye) 人才,茶產(chan) 業(ye) 不是強勢產(chan) 業(ye) ,經濟效益較低,再加上年輕勞動力外流,整個(ge) 茶產(chan) 業(ye) 鏈條人才緊缺問題日益凸顯。”

  鳳慶縣遇到的年輕勞動力外流、人才和就業(ye) 結構性矛盾,需要茶區各部門齊心協力、全社會(hui) 多方合力。“培養(yang) 出越多製茶大師、‘鳳慶滇紅’品牌越有名、產(chan) 業(ye) 越發展,就會(hui) 吸引更多人才,形成良性循環。”楊耀斌表示,當地正計劃各項切實有效的措施,廣泛傳(chuan) 承鳳慶老茶人的好手藝,留住更多年輕人,培育更多行業(ye) 骨幹。(黃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