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新市民提供優質金融服務
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要主動發現、精準把握新市民需求,提供多樣化、特色化金融產(chan) 品,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促進新市民生產(chan) 生活健康穩定發展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目前,我國約有3億(yi) 農(nong) 村人口通過就業(ye) 等方式轉入城鎮,成為(wei) 新市民。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是貫徹黨(dang) 的二十大精神,堅持金融工作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舉(ju) 措。
要主動發現、精準把握新市民金融需求。新市民涉及行業(ye) 廣、歸屬管理部門多、信息分散。金融機構要深入新市民所處的行業(ye) 、企業(ye) 和人群,了解他們(men) 在就業(ye) 、創業(ye) 、住房、醫療、教育和養(yang) 老等方麵遇到的難題和訴求,加強與(yu) 政府部門溝通,爭(zheng) 取政策支持。同時,新市民群體(ti) 的廣泛性、差異性決(jue) 定了金融服務需要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準性。
要善於(yu) 創造、精準滿足新市民金融需求。一些新市民對金融產(chan) 品不夠了解,金融部門要加強宣傳(chuan) ,增加供給,豐(feng) 富品種,提供多樣化選擇。通過供給創造需求,為(wei) 新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務體(ti) 驗。同時,新市民金融需求差異大,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不盡相同,同一群體(ti) 在不同城市的需求也很不一樣。金融機構要進一步細分客戶、細分市場,針對特定群體(ti) 提供特色化金融產(chan) 品。此外,新市民流動性強,金融機構要不斷優(you) 化賬戶開立、工資發放及征信查詢等標準化基礎金融服務,確保在不同城市之間的一致性、均等性和互認性。
要降低周期波動影響,提升新市民金融健康水平。金融健康是衡量個(ge) 人和家庭應對短期債(zhai) 務和消費支出,以及儲(chu) 備長期支出和抵禦長期風險能力的關(guan) 鍵指標。2/3以上新市民是靈活就業(ye) 人員,就業(ye) 和收入受經濟周期、所從(cong) 事工作性質等因素影響較大,存在較大的波動和彈性。對此,金融機構可以幫助新市民做好財務規劃和財富管理,降低波動對其個(ge) 人和家庭金融健康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進一步增強金融產(chan) 品的靈活調整能力,與(yu) 新市民就業(ye) 和收入彈性較大的特點相匹配、相適應,幫助新市民做好金融健康管理,促進其生產(chan) 生活實現健康穩定發展。(肖遠企 作者為(wei) 銀保監會(hui) 副主席,本報記者歐陽潔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