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穩住基本盤邁出新步伐 建設高標準農田夯“耕”基——幹部群眾熱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

發布時間:2022-12-27 10:39:00來源: 人民網

  強國必先強農(nong) ,農(nong) 強方能國強。剛剛結束的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明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ge) 時期的“三農(nong) ”工作的目標任務、戰略重點和主攻方向。這體(ti) 現了黨(dang) 中央對新時代新征程“三農(nong) ”工作的高度重視,極大振奮了“三農(nong) ”工作者的精氣神。

  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指出,農(nong) 業(ye) 強國是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夯實國家安全基礎,都離不開農(nong) 業(ye) 發展。

  多位業(ye) 界人士表示,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為(wei) 穩住基本盤、邁出新步伐指明了方向。其中,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的頭等大事。糧食安全的保障得益於(yu) 我國把“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落實到位,要抓住耕地和種子兩(liang) 個(ge) 要害,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夯“耕”基,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牢飯碗。

  藏糧於(yu) 地向高標準農(nong) 田要產(chan) 量

  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指出,堅決(jue) 守住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

  萬(wan) 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糧。在河南省安陽市安陽縣,2022年,全縣糧食總產(chan) 49.22萬(wan) 噸,較常年水平穩中有升。“糧食豐(feng) 收的背後,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功不可沒。”安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王瑞江認為(wei) ,高標準農(nong) 田的就是要實現農(nong) 田質量高、產(chan) 出能力高、抗災減災能力高、資源利用率高。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該縣累計投資6.52億(yi) 元用於(y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約52萬(wan) 畝(mu) ,實現了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全域覆蓋。

  安陽縣是全國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的一個(ge) 縮影,今年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強調要“錨定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目標”,沒有農(nong) 業(ye) 強國就沒有整個(ge) 現代化強國。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農(nong) 田建設管理司相關(guan) 負責人此前表示,2022年末我國將建成10億(yi) 畝(mu) 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後的高標準農(nong) 田畝(mu) 均產(chan) 糧能力增加10%至20%。

  如何向農(nong) 業(ye) 強國轉型?在清華大學中國農(nong) 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看來,由農(nong) 業(ye) 大國向農(nong) 業(ye) 強國轉型,不僅(jin) 是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建設中國特色農(nong) 業(ye) 強國,要充分體(ti) 現我國國情和農(nong) 情,不僅(jin) 要關(guan) 注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力發展,也要不斷完善農(nong) 村生產(chan) 關(guan) 係。既要滿足人口大國的食物充分供給,也要適應經濟社會(hui) 發展階段性要求。”張紅宇說。

  藏糧於(yu) 技把種業(ye) 振興(xing) 抓出成效

  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指出,把種業(ye) 振興(xing) 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裏。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種業(ye) 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和提升產(chan) 量有效的突破口,對保障糧食安全、提高種糧農(nong) 民收入至關(guan) 重要。

  在小站稻的主產(chan) 區天津市寶坻區,今年近50萬(wan) 畝(mu) 小站稻迎來了豐(feng) 收。“津原U99”“天隆619”等品種的優(you) 質稻,讓平均畝(mu) 產(chan) 達到了695公斤。

  “我這裏平均畝(mu) 產(chan) 比往年提高了兩(liang) 倍多。”寶坻區種糧大戶王瑞東(dong) 說,今年水稻能豐(feng) 產(chan) 豐(feng) 收,全是技術人員“看”出來的。“從(cong) 旋耕播種開始,每個(ge) 環節專(zhuan) 家都過來指導。今年水稻側(ce) 深施肥技術的引進,大大提高了化肥利用率,把我這塊過去鹽堿嚴(yan) 重地塊變成了高產(chan) 田,種植‘津育粳22’的地塊畝(mu) 產(chan) 達到900公斤,是全區最高的。”王瑞東(dong) 說。

  國家統計局天津調查總隊的數據顯示,2022年,天津市糧食總產(chan) 量達到256.2萬(wan) 噸,同比增加6.3萬(wan) 噸,增長2.5%,糧食單產(chan) 和總產(chan) 量實現雙增。

  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指出,“建設農(nong) 業(ye) 強國要體(ti) 現中國特色”“要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種業(ye) 是我國糧食安全的關(guan) 鍵和提升產(chan) 量有效的突破口。”天風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農(nong) 業(ye) 行業(ye) 首席分析師吳立表示,世界種業(ye) 已進入到“常規育種+生物技術+信息化”的育種4.0時代,我國生物育種形成自主創新格局,生物育種技術提升單產(chan) 效果明顯。

  “當前,我國在現有的常規育種優(you) 勢的基礎上,生物育種產(chan) 業(ye) 化正有序展開,這將助力我國種子實力更上一個(ge) 台階。”吳立說,今後要在保持常規育種優(you) 勢的前提下,更加突出我國生物育種的創新和應用。

  現如今,從(cong) 超級稻到節水抗旱小麥,優(you) 良品種的抗病蟲、產(chan) 量高的良種帶來的豐(feng) 產(chan) 優(you) 勢明顯,正是一個(ge) 個(ge) 重大種業(ye) 標誌性成果,為(wei) 糧食產(chan) 量連續多年站穩1.3萬(wan) 億(yi) 斤台階提供了堅實支撐。

  打好增收“組合拳” 保障農(nong) 民種田積極性

  中央農(nong) 村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健全種糧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健全主產(chan) 區利益補償(chang) 機製。

  農(nong) 民是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的主體(ti) ,保障種田農(nong) 民收入逐年提高,充分調動農(nong) 民積極性,對保障農(nong) 業(ye) 安全意義(yi) 重大。

  秋收過後,山東(dong) 省德州市齊河縣種糧大戶趙銀法對今年的收入頗為(wei) 滿意。“今年的產(chan) 量比去年好,價(jia) 格也合適,收入也比去年多了。”

  去年以來,由於(yu) 化肥、農(nong) 藥等農(nong) 資價(jia) 格一路上漲,農(nong) 民種糧成本上漲了不少。農(nong) 資補貼猶如及時雨,滋潤了像趙銀法等農(nong) 民的心田。2022年中央財政累計下達補貼資金400億(yi) 元確保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穩定,承擔農(nong) 資價(jia) 格上漲成本的實際種糧者成為(wei) 補貼受益人群。

  趙銀法算了筆賬,一畝(mu) 玉米的種子、化肥、農(nong) 藥等成本在350元左右,“通過補貼之後的成本下降了不少,我打算明年繼續擴大種植麵積。”

  財政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司司長吳奇修表示,中央財政在年初預算安排的300億(yi) 元全部撥付到位的基礎上,再追加安排100億(yi) 元,確保秋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穩定,這為(wei) 奪取全年糧食豐(feng) 收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如何健全農(nong) 民收益保障機製?在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副院長左停看來,保障種糧農(nong) 民收益,提升種糧積極性,要進一步發展各項保障措施,提升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安全性,在農(nong) 田設施、農(nong) 業(ye) 市場經濟、農(nong) 業(ye) 裝備等方麵都要發力。

  “如大力發展訂單農(nong) 業(ye) 、期貨市場以抵抗市場波動的影響;大力發展農(nong) 業(ye) 裝備、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農(nong) 產(chan) 品倉(cang) 儲(chu) 物流業(ye) 和社會(hui) 化服務等,降低生產(chan) 成本、提升附加值,進而提升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的效益和安全。”左停說。

  藍圖催人奮進,奮鬥正當其時。未來一段時間,我國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鉚足幹勁奮力書(shu) 寫(xie) 新時代“三農(nong) ”的壯美華章。(人民網記者 李棟)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