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一條流淌千年的文化之河
日前,“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被公布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涉及15個(ge) 省(區、市)的44個(ge) 國家級項目。
俗話說,柴米鹽油醬醋茶。“茶”與(yu) 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具有濃濃的煙火氣。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種茶、采茶、製茶和飲茶的習(xi) 俗。飲茶和品茶貫穿於(yu) 人們(men) 的日常生活。在我國,漫長的種茶、製茶、飲茶和茶俗的曆史,已成為(wei) 一條支係發達、水量充沛、繁星閃爍的文化之河。
茶史:支係發達,繁星閃爍
陸羽《茶經》記載:“茶之為(wei) 飲,發乎神農(nong) 氏,聞於(yu) 魯周公。”後來流傳(chuan) 日廣,逐漸形成風氣,到了唐朝,飲茶之風盛行。
西湖龍井茶被譽為(wei) “綠茶皇後”。《茶經》記載:“錢塘(今杭州)天竺、靈隱二寺產(chan) 茶。”此後的文獻多處提到,到北宋,天竺寺辯才法師在龍井獅峰山下開山種茶。其時,蘇軾常與(yu) 辯才品茗吟詩,其手書(shu) 的“老龍井”匾額尚存於(yu) 獅峰山的懸岩上。
湖南省安化縣有“先有茶,後有縣”之說。唐朝中期,此地所產(chan) 渠江薄片茶成為(wei) 朝廷貢品。唐朝末年,統領湖南的馬殷稱王建楚後,大力鼓勵農(nong) 民種茶,安化成了當時湖南黑茶的主產(chan) 地。
廣東(dong) 的潮州工夫茶聞名遐邇。潮州八賢之一的張夔在《和徐璋送舉(ju) 人韻》詩中有言:“燕闌歡伯呼酪奴,鸞旌鳳吹光寒儒。”酪奴是茶的別稱,這句詩說的正是酒宴之後進茶助興(xing) 。
17世紀,湖北等地的中國茶商以漢口為(wei) 起點,經河南、山西,過大漠,到俄羅斯各地,以茶葉貿易探出一條貫通亞(ya) 歐的萬(wan) 裏茶道,一直延續至今。
此次成功申遺的“中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相關(guan) 習(xi) 俗”,是有關(guan) 茶園管理、茶葉采摘、茶的手工製作,以及茶的飲用與(yu) 分享的知識、技藝和實踐。學者認為(wei) ,該遺產(chan) 項目世代傳(chuan) 承,形成了係統完整的知識體(ti) 係、廣泛深入的社會(hui) 實踐、成熟發達的傳(chuan) 統技藝、種類豐(feng) 富的手工製品,體(ti) 現了中國人所秉持的謙、和、禮、敬的價(jia) 值觀,對道德修養(yang) 和人格塑造產(chan) 生了深遠影響,並通過絲(si) 綢之路促進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在人類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茶藝:融合天人,匠心獨運
曆史上,中國茶藝伴隨著飲茶曆史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升級。製茶師根據當地的風土,使用炒鍋、竹匾、烘籠等工具,運用殺青、悶黃、渥堆、萎凋、做青、發酵、窨製等核心技藝,發展出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烏(wu) 龍茶、紅茶六大茶類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種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滿足著人們(men) 的多種需求。
碧螺春是中國傳(chuan) 統名茶,產(chan) 於(yu) 江蘇太湖的洞庭山一帶,又稱“洞庭碧螺春”。春分至清明前采製的碧螺春,被稱為(wei) 明前茶,為(wei) 茶中極品。洞庭碧螺春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施躍文介紹,碧螺春製法的主要工序為(wei) 殺青、揉撚、搓團顯毫、烘幹,四道工序在一鍋內(nei) 完成,根據葉質、鍋溫等靈活轉換,做到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成茶後的碧螺春集形美、色豔、香濃和味醇於(yu) 一身,外形條索纖細,呈螺形卷曲,披滿茸毫,色澤銀綠隱碧。
安徽黃山的太平猴魁為(wei) 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堅持古法工藝製作出的太平猴魁色、香、味、形獨具一格,白毫隱伏,蒼綠勻潤,回味甘甜,製茶十三道工序全憑製茶人手感。太平猴魁製作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方繼凡說:“一個(ge) 製茶班子10人,每人每天僅(jin) 能製出一斤左右的幹茶,一斤太平猴魁幹茶需要鮮葉約1800根。”
2008年,茶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在我國,傳(chuan) 統製茶技藝主要集中於(yu) 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dong) 的江南、江北、西南和華南四大茶區,相關(guan) 習(xi) 俗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布,為(wei) 多民族所共享。成熟發達的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及其廣泛深入的社會(hui) 實踐,體(ti) 現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和文化多樣性。
茶俗:融入生活,涵養(yang) 精神
學者認為(wei) ,中國茶俗傳(chuan) 達了茶和天下、包容並蓄的理念,深刻傳(chuan) 遞著人類共同價(jia) 值。中國茶俗以茶事活動為(wei) 中心,融入日常,是人們(men) 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秦漢出現茶餅、唐宋興(xing) 起品茶、明代流行壺泡,以及鬥茶、評茶、茶宴、茶禮、趕茶場、打油茶等不同地區、民族和時期所產(chan) 生的茶俗,形式多樣。
潮州工夫茶的衝(chong) 泡用茶以烏(wu) 龍茶類為(wei) 主,其中尤以潮州單叢(cong) 最受青睞,主要程式從(cong) 茶具講示、茶師淨手、泥爐生火到關(guan) 公巡城、韓信點兵,再到瑞氣圓融等,多達21式。潮州市文化館館長、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潘亞(ya) 順介紹,潮州工夫茶藝以茶德和茶理為(wei) 人生之導向,其精神內(nei) 涵集中反映了潮州人“和”的思想境界,是我國茶文化與(yu) 地域社會(hui) 文化相結合的集中體(ti) 現。
徑山茶宴是杭州徑山寺的一種大堂茶會(hui) ,也是中國茶俗文化的傑出代表。到宋代,飲茶方式從(cong) 烹煮改為(wei) 煎點,鬥茶蔚然成風,茶宴由此盛行。徑山茶宴從(cong) 張茶榜、擊茶鼓、恭請入堂、上香禮佛、煎湯點茶、行盞分茶、說偈吃茶到謝茶退堂,有十多道儀(yi) 式程序。以茶參禪問道,是徑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據考證,宋元時期,徑山茶宴開始傳(chuan) 播到日本,與(yu) 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兼容漢、和文化特征的日本茶道,是中外文化交流結出的文明碩果。
浙江磐安玉山鎮玉峰村的趕茶場,發端於(yu) 唐,形成於(yu) 宋,鼎盛於(yu) 明。趕茶場分春秋二會(hui) ,稱為(wei) “春社”和“秋社”。每到趕茶場,當地茶農(nong) 個(ge) 個(ge) 盛裝出行,家家張燈結彩,萬(wan) 人空巷。如今,趕茶場及其迎大旗、三十六行、羅漢班、大花鼓等係列特色民俗活動,成為(wei) 當地提升文化自信、構建和諧社會(hui) 和助推文旅發展的重要動力。“小時候一年中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廟會(hui) ,能跟著爺爺到處逛逛。現在我也帶著孫子逛廟會(hui) ,希望趕茶場的故事能一直延續下去。”玉峰村村民韋茂華說。
茶業(ye) :涉及麵廣,參與(yu) 度高
六堡茶是我國著名的僑(qiao) 銷茶,素有“僑(qiao) 銷茶之王”的美譽。據記載,1897年至1911年,六堡茶出口額達到380噸。經過一個(ge) 多世紀的發展,如今六堡茶產(chan) 業(ye) 已經成為(wei) 廣西千億(yi) 元茶產(chan) 業(ye) 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梧州市重點打造的產(chan) 業(ye) 鏈之一。2021年,梧州六堡茶產(chan) 值45億(yi) 元,綜合產(chan) 值超過了110億(yi) 元,稅收入庫6770萬(wan) 元。
與(yu) 六堡茶一樣,我國茶業(ye) 發展在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的同時,民眾(zhong) 參與(yu) 麵廣泛,多業(ye) 態融合度高,非遺動態傳(chuan) 承效果明顯。
數據顯示,至2019年,全國18個(ge) 主要產(chan) 茶省(區、市)茶園麵積已達到4597.9萬(wan) 畝(mu) 。在福建安溪,全縣人口102萬(wan) ,涉茶人口80萬(wan) ;在浙江安吉,茶旅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催生鄉(xiang) 村多種經濟業(ye) 態形式出現,為(wei) 全縣188個(ge) 行政村帶來發展機遇;在福建武夷山,大中專(zhuan) 院校設立茶學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人才,全市20多家重點茶企業(ye) 建立傳(chuan) 統工藝作坊;在廣西恭城,瑤族打油茶帶動茶葉、生薑、紅薯等原輔材料的生產(chan) ,促進一、二、三產(chan) 融合。(賓陽 譚誌紅 孔令暉 張玲 郜磊 黃國勇 徐繼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