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少年成為故宮文化的傳承守護人
【大灣觀察】
讓青少年成為(wei) 故宮文化的傳(chuan) 承守護人
——“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在港廣受歡迎
光明日報記者 範天培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開館,在港掀起一股故宮文化熱潮。2022年10月,故宮博物院與(yu) 團結香港基金轄下中國文化研究院聯合推出“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在全港中小學深入推廣故宮文化,力求讓更多香港青少年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cong)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豐(feng) 厚滋養(yang) 。正如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董事局副主席李焯芬所說,希望在每一個(ge) 年輕人心中建成“我們(men) 的故宮”,讓他們(men) 成為(wei) 故宮文化的傳(chuan) 承者、守護人,使燦爛的中華文明薪火相傳(chuan) 。
通力合作 讓故宮文化走進中小學校園
“故宮博物院與(yu) 中國文化研究院首次攜手合作,推出‘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機會(hui) 珍貴且難得。”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dong) 表示,在雙方通力合作下,以故宮為(wei) 核心的教育資源轉化為(wei) 適合香港教育背景的多元教材,讓故宮所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式走進香港校園,加入孩子們(men) 的課堂學習(xi) 中。這是一次開創性的嚐試,也是一次積極的文化傳(chuan) 播。
在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院長邱逸看來,以往香港的教育,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缺少必要的重視。尤其在考評上流於(yu) 形式,造成了學生們(men) 隻是應付考試,而忽略了領悟語文、曆史課程的精神內(nei) 涵。由於(yu) 缺乏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應有的了解,一些年輕人在自己作為(wei) 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上出現問題。他認為(wei) ,“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走進校園,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這種情況,“香港的孩子們(men) 可以在寓學於(yu) 樂(le) 的過程中,了解祖先創造的文化寶藏,提升民族自豪感,培養(yang) 家國情懷”。
“香港的青少年其實對中華曆史文化是有濃厚興(xing) 趣的。”邱逸說起一段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wei) 遊客導賞的經曆。彼時,一群學生正圍在《威弧獲鹿圖》前駐足欣賞。這幅圖描繪了乾隆皇帝在木蘭(lan) 圍場騎馬狩獵的場景。他見大家對這幅畫如此感興(xing) 趣,便為(wei) 大家介紹了清代帝王自幼尚武、善騎射的“先正遺風”。當大家聽聞康熙帝有著一生獵獲一百三十五隻老虎、二十隻熊等“壯舉(ju) ”時,無不驚歎。邱逸意識到,或許學生們(men) 需要一個(ge) 平台來進一步了解故宮。
在李焯芬的引介下,香港中國文化研究院同故宮博物院達成合作。因為(wei) 長期關(guan) 注香港教育一線,邱逸和他的團隊對香港中小學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學習(xi) 習(xi) 慣非常了解。而故宮博物院能夠在影像資源和專(zhuan) 業(ye) 資料上提供支持。雙方通力合作,僅(jin) 僅(jin) 用了兩(liang) 個(ge) 月時間,“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順利上線。
這套教材在保證內(nei) 容科學性的同時,兼具趣味性、互動性,貼合香港青少年的學習(xi) 習(xi) 慣。香港培僑(qiao) 中學校長伍煥傑舉(ju) 例說:“教材中‘故宮的四季節氣’主題掛圖,不僅(jin) 讓學生借故宮的人、事、物學習(xi) 中國傳(chuan) 統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和基本知識,更能幫助學生了解到,中國很早便有了一套精準的天文學和曆法係統。這樣的創造,蘊含著我們(men) 祖先獨特的哲學思想。對古人的思想文化有了足夠的認識之後,學生們(men) 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身份認同感進一步提升。”
靈巧匠心 一起“把國寶帶回家”
故宮收藏的國寶有180多萬(wan) 件(套),如何以最精簡的篇幅和最恰當的形式,呈現最具代表性、最有趣味、最有助於(yu) 學生學習(xi) 的內(nei) 容,邱逸和他的團隊頗費了一番心思。
在選材上,“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注重配合學校的跨課程主題活動,緊密配合語文、曆史等課程內(nei) 容,為(wei) 學校教育充當有益的補充。此外,教材特別注重“生活化”。為(wei) 了使幾百年前的曆史活靈活現地呈現在中小學生麵前,教材多以日常生活作為(wei) 切口,讓孩子們(men) 從(cong) 飲食起居的點點滴滴中了解古人的思想觀念。比如展現故宮“生活美”的展板,以清代帝王在紫禁城中的日程為(wei) 線索,呈現了皇帝書(shu) 房和臥室的環境。孩子們(men) 可以從(cong) 自己每天也要經曆的平常事中體(ti) 會(hui) 古今差異,感受學習(xi) 的趣味。
“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迎合現代人的閱讀習(xi) 慣,將知識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再輔以相應的影像資料。同時,教材也為(wei) 學生留下豐(feng) 富的探索空間——每張展板下都配有二維碼聯通線上學習(xi) 平台。學生可以根據興(xing) 趣,在豐(feng) 富的視訊資源中自行探索,拓展學習(xi) 。
據介紹,“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包括專(zhuan) 題展板、大掛圖、故宮VR、動畫、工作紙、“故宮100題學習(xi) 平台”等,打通中文、曆史、常識、音樂(le) 、生活與(yu) 社會(hui) 等多個(ge) 科目,使故宮文化滲透進學與(yu) 教的每一個(ge) 板塊,讓國寶“活起來”,“走”進每一位青少年的心中。
為(wei) 了更好地配合展品呈現,邱逸和他的團隊還實現了多項創新。“把國寶帶回家”就是一項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技術。學生可以根據圖示,動手剪裁折疊膠片,拚成四角立體(ti) 梯形後,放置在平板電腦或手機上播放影片。膠片可以折射出全息投影影像,讓國寶栩栩如生地呈現眼前,真正做到了“把國寶帶回家”。這項技術不僅(jin) 可以幫助使用者近距離觀察故宮國寶的細節特征,而且可以讓同學們(men) 在動手的過程中加深學習(xi) 的印象。
寓學於(yu) 樂(le) 增進青少年曆史文化認同
自上線以來,“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受到香港中小學師生熱烈歡迎。至今,已經有六十多所學校決(jue) 定引入這套教學資源係統。
今年10月,培僑(qiao) 中學師生前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參觀。邱逸向大家推薦使用“故宮100題學習(xi) 平台”來預先了解藏品。“故宮100題學習(xi) 平台”通過六大主題,帶領學生探訪故宮博物院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有趣的藏品。題目以文章、影片、地圖、漫畫為(wei) 主,學生可以在觀看影像資料的同時,獲得知識。這也讓培僑(qiao) 中學成為(wei) 香港最早使用“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的學校之一。
“有關(guan) 傳(chuan) 統文化的內(nei) 容十分廣泛,比如很多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內(nei) 的展品,老師們(men) 也是初次接觸,難以一一深度掌握。‘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提供了一個(ge) 讓老師與(yu) 學生一同學習(xi) 的平台,內(nei) 容足夠專(zhuan) 業(ye) 、資源足夠豐(feng) 富,我們(men) 可以與(yu) 同學們(men) 一起學習(xi) 進步。”培僑(qiao) 中學教師劉靜儀(yi) 說。
“‘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的特點就是利用影片和簡短的文字,簡潔地向我們(men) 展示故宮的展品信息,並且設置題目讓我們(men) 重溫鞏固,讓大家一邊了解故宮文物,一邊吸收相關(guan) 知識。恰當的互動形式,也讓學習(xi) 的趣味性更強。”培僑(qiao) 中學學生李耀庭說。培僑(qiao) 中學學生吳佳灝也表示:“以前,學校會(hui) 組織一些到內(nei) 地實地考察的項目,例如探訪文化古都西安。這兩(liang) 年因為(wei) 疫情,香港的年輕人很難到內(nei) 地。‘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讓我和同學們(men) 可以足不出戶就雲(yun) 遊故宮,了解我們(men) 的祖先曾經創造的輝煌成就,更增加了我們(men) 作為(wei) 中國人的自豪感。”
2023年1月,香港軒尼詩道官立小學將要開展“認識故宮”活動,屆時,也將引入“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把國寶帶回家”全息投影技術,引起了校長梁靜宜的注意:“相較於(yu) 以往的傳(chuan) 統文化教育活動,‘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的優(you) 勢在於(yu) ,即使校內(nei) 活動繁多、課程緊迫,學生們(men) 也能自主學習(xi) 了解故宮文化。”
“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是一扇窗,更是一座橋,讓香港的青少年得以更好了解祖國燦爛的曆史文化,也讓他們(men) 的心與(yu) 祖國更加貼近。“希望‘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能夠讓學生從(cong) 認識、理解,到欣賞、熱愛中華文化,繼而主動承擔起推廣中華文化的使命。”邱逸說。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饒宗頤學術館之友創會(hui) 主席孫少文:
近期麵向香港中小學生推出“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可謂恰逢其時。國家“十四五”規劃特別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加強香港中小學生的文化藝術教育,是件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故宮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和傳(chuan) 播窗口,其收藏的文物記錄、表達著中國各個(ge) 地域文明精華和中華民族藝術精粹。而逾萬(wan) 件通過海外貿易等匯集而來的西洋文物,則是中國與(yu) 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曆史見證。“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充分利用故宮的文化資源,結合創新科技,以互動體(ti) 驗、寓教於(yu) 樂(le) 的方式打造學習(xi) 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實景課堂,在向中小學生係統展示故宮文化,引領其學習(xi) 、認識、了解中華文化曆史知識的同時,更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家國情懷,堅定其文化自信。這種直接、有力的方式,有助於(yu) 係統推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經濟民生聯盟執委胡劍江:
香港回歸祖國以後,中國曆史文化教育的缺失,造成當前一些年輕人對中國曆史文化產(chan) 生距離感和誤解。“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配合香港本地學校的課程、學生的學習(xi) 興(xing) 趣和能力,把故宮國寶所承載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帶進香港校園、融入學生的課堂學習(xi) 中,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巨大魅力,有助於(yu) 幫助他們(men) 建立正確的曆史觀和價(jia) 值觀,繼而主動承擔起傳(chuan) 承弘揚燦爛中華文明的使命。
國家在香港設立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這是對香港的厚愛,也體(ti) 現對香港建設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殷殷期盼,同時希望借此推動香港曆史文化教育,增進年青一代對國家曆史文化的認識、理解和熱愛,從(cong) 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識。“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是運用故宮文化加強香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的一個(ge) 很好的嚐試。
香港浸會(hui) 大學曆史係副教授、代理係主任李建深: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成立,讓更多國人乃至外國觀眾(zhong) 得以欣賞中華文化的瑰寶。除了通過實地展覽、網上數據資源庫分享外,“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也是讓更多觀眾(zhong) 接觸、欣賞故宮文物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多元化教材,香港中小學生得以更好了解、欣賞,從(cong) 而主動傳(chuan) 承、推廣故宮文化。
“我們(men) 的故宮”學與(yu) 教資源項目是跨學科的項目。以往的曆史教育,著重於(yu) 政治經濟史。而通過“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學生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物質文化史、藝術史、考古等內(nei) 容。此項目還運用了多種高新科技,引發學生主動思考如何把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播與(yu) 高新科技結合起來。這種將故宮文物與(yu) 高新科技結合,讓學生以及社會(hui) 大眾(zhong) 更好了解、學習(xi) 和推廣中華文化的模式,以後將會(hui) 大放光芒。
全國青聯委員、香港葵青區議會(hui) 議員郭芙蓉:
在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建成開館,廣受市民歡迎。故宮由此成為(wei) 香港和祖國緊密聯係的又一條感情紐帶。“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應運而生、意義(yi) 非凡。教材內(nei) 容豐(feng) 富、形式多元,在引領青少年學知識、賞藝術的同時,揭開故宮的曆史文化奧秘,讓古老的中華文化以青少年熟悉且喜歡的方式真正走進他們(men) 的生活和精神世界。這是傳(chuan) 統文化與(yu) 香港青少年的一次美好交流,有利於(yu) 將中華文明植根於(yu) 香港新一代心中。
故宮承載了中國的燦爛文化與(yu) 悠久曆史,使人心潮澎湃、思緒激蕩。相信“我們(men) 的故宮”係列教材定能令香港青少年為(wei) 身為(wei) 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和自豪,並能堅定他們(men) 的信念,為(wei) 創造國家輝煌和香港繁榮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光明日報記者龔亮采訪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