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變革推進高等教育提質增效
作者:張衛國(西南大學校長、教授)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xi) 的學習(xi) 型社會(hui) 、學習(xi) 型大國。”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ti) 係,需要通過數字教育全麵支撐學生學、教師教、學校管各環節,由此形成引領高等教育提質增效、創新發展的基礎性力量。高等教育的數字化變革,應當從(cong) 資源、平台、手段等維度入手,加快全領域、全流程、全要素轉型升級,推進教育現代化,重塑高等教育格局。
基於(yu) “新形態”,構建“新生態”
為(wei)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國實施了全球範圍內(nei) 最大規模的有組織在線教育,盡力保障高校在線課程開出率。信息技術日漸成為(wei) 教育係統性變革的內(nei) 生變量,數字教育成為(wei) 一種新的教育形態,支撐著教育現代化的發展。
如何在這種教育“新形態”下構建“新生態”?關(guan) 鍵在於(yu) 從(cong) “相加”走向“相融”,發揮信息技術的優(you) 勢,整合各種資源要素,加快推進技術應用與(yu) 教育內(nei) 容、平台終端、管理手段相融合,真正推動教育的理念更新、模式變革、體(ti) 係重構。從(cong) 課堂教學看,要推動更多優(you) 秀教師上線開課,吸引更多學生線上回應互動,以更豐(feng) 富的學習(xi) 資源、更便捷的學習(xi) 方式,實現優(you) 質課程處處能學、時時可學,進而推動課堂教學進入實時跨域、共建共享的質量提升階段。從(cong) 生活實踐看,要將“智慧化教育”理念在師生生活中由表及裏、從(cong) 點到麵不斷滲透,促進新裝備、新技術得到最大程度推廣應用。比如,一看手機客戶端,就能查詢自己的課程安排、學校的報告講座;一刷電子校園卡,就能完成食堂訂餐、校園購物等生活事務;一查網絡平台,就能使用問題谘詢、場館預約等功能。所有這些,應當一體(ti) 聯動且智慧互通,讓師生因此收獲便捷性、幸福感。
立足“新場景”,打造“新場域”
“教師站在黑板前寫(xie) 著板書(shu) ,學生在講台下舉(ju) 手答問”已不是今天教育的唯一場景,“學生自主操控智能設備,在課程學習(xi) 時不斷與(yu) 老師交流互動”等新場景已經出現。最近的教育裝備展中,傳(chuan) 統課桌椅與(yu) 全息影像設備境遇的“冷熱對比”充分表明:物聯網、雲(yun) 計算、虛擬現實等技術手段在教育領域廣泛深入應用,已經成為(wei) 不可阻擋的趨勢。
數字教育突破了物理的邊界、技術的限製、身份的製約,為(wei) 教師教、學生學打開了多種想象和可能,高等教育的場景更是無限。如何不斷打造“新場域”?核心在於(yu) 從(cong) “賦能”走向“智能”,用好信息技術設施支撐的各類平台,建立具有物聯化、感知化、泛在化特征的新型教育場域,促進教育環境的智能化轉型。從(cong) 硬件上看,要推廣應用更多的智能化教具、智慧教材,建立一批智慧教室、虛擬實驗室,進而生成師生教與(yu) 學的信息數據庫,將這些教育的附著物變為(wei) 催生教學新理念、新方法的重要元素。高校可通過建立智能化教學環境實驗室、VR實驗室等專(zhuan) 業(ye) 實驗室,使教育學這一傳(chuan) 統學科的人才培養(yang) 煥發新氣象。從(cong) 軟件上看,要持續改善教育環境,樹立傳(chuan) 統教育和智慧教育是迭代關(guan) 係而非取代關(guan) 係的理念,不要武斷區分二者“誰主誰次、誰強誰弱”,而要做到“此長彼長、優(you) 勢互補”。要打破“技術萬(wan) 能”的認識誤區,在麵對麵交流、心與(yu) 心溝通的基礎上,推動信息技術回歸育人本源,把智能化工具與(yu) 多樣化策略統一起來,以先進設備的集成、多種終端的組合改造傳(chuan) 統教育方式,讓智能化手段助力因材施教。
積聚“新線條”,集成“新鏈條”
現代教育已經從(cong) 傳(chuan) 統的教與(yu) 學這種“一線兩(liang) 端”的形式,發展為(wei) 一個(ge) 循環係統,由多條線組成,不僅(jin) 關(guan) 係教、學、研,還涉及管、服、評,一個(ge) 方麵的水平往往會(hui) 影響另一方麵的質量。唯有由不同線條構成的“教育鏈條”融合協同,數字教育才有智慧,教育的效果才能顯現。
歸根結底,數字教育就是要實現教育循環係統中各鏈條的發展,即個(ge) 性化的學、差異化的教、科學化的評、精細化的管、智能化的服。如何把這些“鏈條”融為(wei) 一體(ti) ?路徑在於(yu) 從(cong) “組合”走向“集合”,把握智慧教育的基本原則,堅持以學生為(wei) 中心、以教師為(wei) 主體(ti) 、以信息技術為(wei) 載體(ti) ,推動教師教、學生學、學校管、外部評等各方麵正向影響、促進提升。從(cong) 學生的全程發展看,要致力讓學生“學得更好”,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用信息技術改革教學的內(nei) 容、方法和模式,將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xi) 黏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xi) 興(xing) 趣和潛能。著眼培養(yang) 適應能力更強的未來教師,圍繞師範生職前職後全過程發展,把在線學習(xi) 、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綜合運用,一體(ti) 設計課程教材、開展支持服務,讓優(you) 質資源長期陪伴師範生,培養(yang) 一直不斷線。從(cong) 高校的全域治理看,要改變單一憑經驗辦事的習(xi) 慣,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強化管理服務的數據支撐,實現決(jue) 策由被動轉向主動、由單向轉向協同。達成這一目標,必須破解很多高校存在的“數據孤島”問題,把學生的課堂學習(xi) 、課外實踐、日常生活與(yu) 教師的教學活動、科研成效、社會(hui) 服務等,從(cong) 多個(ge) 向度關(guan) 聯起來,實現數據信息係統集成、可視可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