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北大數學“黃金一代”如何“世代常青”

發布時間:2023-02-01 10:18:00來源: 中國科學報

  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是中國最高學府裏的一號學院。特別是2000年左右在此求學的學生中,湧現了一大批傑出人才——許晨陽、劉若川、惲之瑋、袁新意、張偉(wei) 、朱歆文……他們(men) 被視作充滿傳(chuan) 奇色彩的“黃金一代”。

  中國科學院院士田剛從(cong) 1998年受聘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開始,多年耕耘北大數學教育事業(ye) ,親(qin) 眼見證了“黃金一代”的成長成才。日前,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落幕之際,他作為(wei) 未來論壇理事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針對北大數學院何以創造傳(chuan) 奇、如何從(cong) “黃金一代”走向“世代常青”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同時他也呼籲,對像韋東(dong) 奕這樣“被網紅”的數學家,希望公眾(zhong) 的關(guan) 注點回歸學術、回歸數學,為(wei) 他們(men) 創造潛心研究的環境。

  《中國科學報》:北大數學院是一個(ge) 傳(chuan) 奇的搖籃。除了早已耳熟能詳的一批傑出數學家外,前段時間以獨立作者身份在數學領域頂刊發表論文的郇真,也是2002級本科生。2000年左右,北大數學係的成才率為(wei) 何會(hui) 出現一個(ge) 峰值?

  田剛:這可能跟我們(men) 國家的整體(ti) 發展有關(guan) 。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開始高速發展,對人才培養(yang) 越來越重視,包括北大、清華在內(nei) 的各大高校也集聚了更多資源。同時一批在國外留學的學者開始陸續學成回國任職或者講學。這都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學習(xi) 機會(hui) ,對現代數學有了更開闊的認識。

  1998年,我向北大提議創辦了“特別數學講座”,邀請一批高水平的留美中國數學家回國講學。我自己開始投入比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帶學生上課,“黃金一代”中很多人都參加過我的討論班。時至今日,我還能回想起學生們(men) 意氣風發、刻苦學習(xi) 的樣子。我們(men) 作為(wei) 老師,總覺得非常欣慰、非常有意義(yi) 。

  此外還有一個(ge) 因素,那就是2002年,我國第一次召開了世界數學家大會(hui) 。當時這些年輕人,比如袁新意等,很多都參與(yu) 了誌願者工作,跟國內(nei) 外一流數學家有了很多接觸。我覺得,這對這批年輕人在日後漫長的歲月裏保持對數學的初心是很有幫助的。

  在所有這些合力之下,在邁向21世紀之時,北大數學人才的整體(ti) 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中國科學報》:1998年你開始在北京大學任特聘教授,正是“黃金一代”入校前夕。如何評價(jia) 自己在培育“黃金一代”中所起的作用?

  田剛:上世紀90年代,我在國外已經取得了一點建樹,但心中還有一個(ge) 理想,就是希望我們(men) 國家能成為(wei) 數學強國,並在這個(ge) 過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那時候我每個(ge) 暑假和寒假都回來給國內(nei) 的學生上課,就是想幫他們(men) 打開視野。所以我想,在“黃金一代”的形成中,自己或許還是作了一點貢獻的。

  印象比較深的是,我在討論班上選了一本相當有深度的教材,讓學生分段來講。當時大部分學生是大三大四的,還有一些研究生,但我安排了兩(liang) 名大二學生講書(shu) 的前一部分,結果他們(men) 講得非常清楚,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這兩(liang) 名學生就是後來做出很大成績的惲之瑋和朱歆文。

  還有一些很有數學天賦的學生,我發現以後就把他們(men) 推薦到一些世界著名學府去,盡可能地為(wei) 人才提供好的發展環境。不光是我,當時很多北大的老師都是這麽(me) 做的。

  《中國科學報》:很多年前,北大數學係1978級一位學生幹部問丁石孫先生(北京大學原校長),為(wei) 什麽(me) 我們(men) 這級還沒有出人才?丁石孫的回答是“時機還不到”。近年來,華人科學家備受矚目,成果層出不窮,其中多數都曾與(yu) 北大結緣。我們(men) 能否說“時機已到”?

  田剛:我隻能說,時機應該比那時更成熟了。

  我們(men) 已經培養(yang) 了一批優(you) 秀的數學家,可以說現在無論引進人才還是培養(yang) 人才的速度都是令人稱奇的。我們(men) 2005年成立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北京大學的獨立教學科研單位),2012年引進了著名數學家許晨陽。他拒絕了多所美國大學的邀請,在這裏做出了很優(you) 秀的工作。能把國外頂尖高校的頂尖人才吸引回來,說明我們(men) 發展得確實不錯,但這不是我們(men) 的最終目標。我們(men) 需要繼續努力,還需要一點時間。我對最終實現目標是充滿信心的。

  《中國科學報》:郇真成為(wei) 繼蘇步青後第二個(ge) 獨立在Acta Mathematica發表論文的中國數學家。這是一個(ge) 個(ge) 例,還是代表了中國數學界一種值得期待的趨勢呢?

  田剛:我覺得可以看出一些趨勢來。確實有一批優(you) 秀的年輕人、優(you) 秀的數學家能夠安心坐冷板凳,甚至在客觀條件不是很好的情況下,在逆境中仍然堅守自己的初心。所謂趨勢就是,越來越多的數學人才能做到這一點。不光是郇真,在北大和其他一些高校,我認識的很多青年人都是這樣。

  《中國科學報》:北大數學“黃金一代”能否發展為(wei) “世代常青”?要實現人才的層出不窮,在教育和大環境培育方麵應當做哪些努力?

  田剛:我覺得北大數學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績,首先是師資力量雄厚、學生非常優(you) 秀,既有好的苗子又有好的師資,還能提供好的平台。

  我們(men) 一直既注重夯實基礎,也注重營造前沿數學環境,重視國際學術交流。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我們(men) 特別強調,一定要營造一個(ge) 好環境,鼓勵學生安心做學術、敢於(yu) 挑戰大問題。數學人才的培養(yang) 要重視全環節,長時間堅持,要有耐心。基礎教育階段當然很重要,但還是要跟高等教育銜接。

  從(cong) 大環境來看,目前世界各國和社會(hui) 各界對數學人才都比較關(guan) 注,對基礎數學這樣的基礎學科也比較重視。這樣的大環境對數學發展非常有利,但同時也要關(guan) 注小環境的構建。

  就像韋東(dong) 奕,他在網絡上出名以後,總有人給他編故事,甚至有人問我韋東(dong) 奕是不是從(cong) 北大離職了。這當然是假的。我感覺這些嘈雜的聲音不利於(yu) 他工作,所以我們(men) 會(hui) 盡量保護他,讓他能夠有個(ge) 安心的環境做研究。

  希望大家的關(guan) 注能夠回歸學術本身、回歸數學本身,給青年人才成長創造一個(ge) 更健康的環境。

  《中國科學報》:我看到你有一個(ge) 新頭銜是大灣區大學負責人。這是一所什麽(me) 樣的大學,你希望在這裏實現什麽(me) 理想?

  田剛:對,我現在是大灣區大學的籌建負責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高等教育或人才培養(yang) 對大灣區的進一步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大灣區經濟實力很強,但高校方麵跟京津冀、長三角還有一些差距,所以我覺得在這裏辦教育很有意義(yi) 。

  我們(men) 建校在東(dong) 莞市——曆史上虎門銷煙的地方,這裏可以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篇之地。100多年前我們(men) 因為(wei) 落後而挨打,如今更應當以史為(wei) 鑒,好好發展科技。這座特殊的城市有1000萬(wan) 年輕人口,建設一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給年輕人創造機會(hui) ,我認為(wei) 是很重要的事情。

  無論是在北京大學工作還是參與(yu) 大灣區大學籌建工作,我一直希望去做的都是給年輕人更多機會(hui) 。

    記者 李晨陽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