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元宇宙將來,我們如何應對

發布時間:2023-02-02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元宇宙這個(ge) 詞語,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科幻小說《雪崩》,其中描述了一個(ge) 比地球還要巨大的元宇宙世界——互聯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來的虛擬世界。如今,曆經30年的時光,究竟什麽(me) 是元宇宙?元宇宙會(hui) 給人類帶來哪些改變?這些問題,仍未找到答案。

  元宇宙或將催生人類文明新形態

  如果將《西遊記》理解為(wei) 古人對超能力的幻想,那麽(me) ,它就和現在元宇宙的理念非常切合——孫悟空就相當於(yu) “元”,它擁有四個(ge) 方麵的變化。第一是千裏眼,電視和視頻實現了這個(ge) 幻想;第二是順風耳,電話和手機也已實現;第三是一個(ge) 筋鬥能飛十萬(wan) 八千裏,飛機也實現了這個(ge) 幻想。

  目前還沒有實現的,就是“七十二變”。除了真身以外,其它的變換可以理解為(wei) 在另一個(ge) 幻想世界的變化。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理解,孫悟空的這個(ge) 本領與(yu) 元宇宙“同源”,它闡釋了在虛擬世界裏,上天入地、造化變形的概念。

  1992年,科幻小說《雪崩》描述了互聯網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的巨大元宇宙世界。如果說《西遊記》是幻想,到了《雪崩》便有了在技術上實現的可能。及至2021年,臉書(shu) (Facebook)改名Meta,向元宇宙領域轉型。馬克·紮克伯格構思的未來世界,是虛擬世界與(yu) 現實世界的融合,這是在技術上具有劃時代意義(yi) 的一次更名。

  互聯網形成了基本的網絡化構建人際關(guan) 係社區的功能,交互和娛樂(le) 可以視作元宇宙的雛形。在互聯網中,每個(ge) 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東(dong) 西。發展到後期,4G的普及讓移動互聯網成為(wei) 現實,人們(men) 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和任何人進行交互。人是網絡的連接者,互聯網將個(ge) 體(ti) 直接連接起來。

  隨著5G的到來,人、機、物之間實現了互接,進入了數字化時代。由於(yu) 人具有意識,因而可以通過數字化的手段進行思想交互,而物是靜態的,對其感知則需要借助5G的強大功能,因而也出現了更多的技術,例如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雲(yun) 計算、大數據、邊緣計算等。

  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的拓展,使得元宇宙的誕生水到渠成。《西遊記》描繪的“七十二變”,到未來將可以在虛擬世界一一實現。

  如何實現呢?筆者認為(wei) ,元宇宙的定義(yi) ,是虛實相生和人機合一,兩(liang) 者相統一;是在真體(ti) 、軟體(ti) 和虛體(ti) 之間進行切換、替換和扮演的循環過程。從(cong) 技術的角度上看,真體(ti) 來自現實世界的客觀物體(ti) 。軟體(ti) 是虛擬世界中的鏡像世界,它是現實數字化的孿生體(ti) ,也就是原來真實世界的鏡像。虛體(ti) 是不以現實世界為(wei) 摹本創造的物體(ti) ,可以不以現實世界為(wei) 物本而創造世界。兩(liang) 個(ge) 世界,三個(ge) 不同形態的轉換便是元宇宙的架構。

  由此,元宇宙的認知也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具身認知、離身認知和分身認知。在發展元宇宙的過程中,經濟係統與(yu) 物理係統也是平行而存在的。在經濟學上,這種經濟係統在未來可能是一個(ge) 增量——它能為(wei) 我們(men) 產(chan) 生很多經濟價(jia) 值,這也是人們(men) 熱衷研究它的原因。開發物理世界,是利用土地、資源、勞動力等給人類帶來經濟效益。未來,元宇宙將可能替代這種方式,為(wei) 人類的經濟發展提供一個(ge) 新勢能。

  元宇宙是人類進化的一個(ge) 重要分水嶺,其會(hui) 催生現實世界與(yu) 虛擬世界並存且融合的文明新形態。這種前所未有的情況或將改變人類的生存方式——人是有思維、思考能力的高級智能體(ti) ,在未來的虛擬世界中,很可能會(hui) 存在一個(ge) 與(yu) 人類一樣的高級智能體(ti) 。它與(yu) 客觀物理世界並存,且能夠替人去做決(jue) 策。

  這樣的虛擬世界與(yu) 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將進一步影響政治、經濟、網絡文化安全等方麵。

  在社會(hui) 發展方麵,現在姑且可以認為(wei) 元宇宙是網絡虛擬化進程的最終形態,哲學家、科學家還會(hui) 不斷湧現,未來會(hui) 產(chan) 生更多高級的遐想,並將成為(wei) 人類文明演化進程中的一個(ge) 重要曆史性節點。這可能會(hui) 引發正反兩(liang) 個(ge) 結果——壞的結果,徹底滑向虛擬化陷阱,成為(wei) 人類依賴的數字空間;好的結果則是與(yu) 現實社會(hui) 耦合增強,對現實社會(hui) 進行有益補充。

  我們(men) 需要做的,是要防止滑向壞的結果,避免步入虛擬化陷阱。需要注意以下幾個(ge) 方麵:首先是防止知識停滯,因為(wei) 元宇宙所有的知識是已知的,要避免沉浸其中,不再創造新的知識。其次是防止確定的世界,因為(wei) 元宇宙數字化程序無自然隨機性,要避免成為(wei) 邏輯和計算的環節,不再出現任何意外的改變。最後是防止探索的缺乏,要避免元宇宙演化成安樂(le) 的漩渦,人們(men) 沉浸其中無法自拔。

  Web3.0,築好元宇宙的底層網絡架構

  國外的元宇宙也有一定發展。以美國為(wei) 例,其元宇宙的產(chan) 業(ye) 鏈條除了基礎設施建設、基礎技術支撐外,還包含金融支持的可信虛擬支付體(ti) 係,以及虛擬貨幣等支付方法。

  元宇宙基礎設施包括交互和媒介終端。在基礎技術方麵,理想的元宇宙的基礎技術應支持大規模用戶持續在線、高沉浸感、高效的內(nei) 容生產(chan) 和去中心化信息存儲(chu) 及認證技術,實現元宇宙1.0的八大元素,包括身份、社交、沉浸感、低延時、多元化、隨時隨地、文明、經濟係統。

  在宏觀的技術上,Web3.0是元宇宙的底層網絡架構。如何理解Web3.0呢?2014年,Web3.0基金會(hui) 主席GavinWood發表博文《Web3.0應該是什麽(me) 樣的》,首次係統地提出Web3.0概念,其定義(yi) 是:在包括區塊鏈技術等一係列技術推動下,形成更加去中心化、更加可信、更加安全的互聯網。Web3.0的願景是用戶掌握自己的身份、數據資源、要素。它打破了平台壟斷,推動廣泛的創新,創造新業(ye) 務模式和新市場,啟動新全球數字經濟係統。

  Web1.0是將人與(yu) 人、人和信息之間的交互,變成屏幕上的交互過程。這種信息交互,在計算機互聯網時代,是單向閱讀式的。到移動互聯網時期,智能手機出現了,這就是Web2.0。到了Web3.0,AR、VR技術興(xing) 起。此時,算力承載各種應用的半壁江山,雲(yun) 計算、區塊鏈,加上算力網絡、隱私計算和跨鏈計算,構成了現在的區塊鏈,信息形態向沉浸性、交互性、開放性逐漸增強的方向發展。

  可以看出,從(cong) Web1.0到Web3.0之間是一個(ge) 逐漸去中心化的曆程。Web1.0是可閱讀式的互聯網,每個(ge) 人都在網絡中下載,網絡中下行的鏈路數據非常多。到了Web2.0,有了雙向可寫(xie) 可讀的互聯網。元宇宙則是Web3.0之上的終極應用生態係統,其構建的網絡生態,可信地承載個(ge) 人的社交身份和資產(chan) ,以及個(ge) 人在該社會(hui) 經濟係統中的資源稟賦,價(jia) 值創造和價(jia) 值實現,支撐起新的虛擬社會(hui) 經濟係統。

  可以看出,元宇宙和Web3.0關(guan) 係非常密切。從(cong) 整體(ti) 上看,元宇宙與(yu) Web3.0處於(yu) 重合狀態,即Web3.0的網絡生態,與(yu) 元宇宙的生態構建需求非常匹配。從(cong) 技術體(ti) 係看,Web3.0的技術特征需求,補全了元宇宙生態的底層技術支撐。從(cong) 演進曆程看,隨著Web3.0技術雙向滲透打破虛擬和現實的界限,以及用戶身份跨越Web2.0時代大平台中心的生態“鴻溝”,將催生極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元宇宙係統。

  中國應積極製定元宇宙技術標準和規則

  元宇宙構建了虛擬和現實世界的橋梁,讓虛擬世界變成了平行宇宙。元宇宙涉及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法律、意識形態、網絡主權等核心利益。它在國內(nei) 外已經形成了產(chan) 業(ye) 生態,並成了一個(ge) 增量市場,但我國的元宇宙目前還處於(yu) 初級階段,缺乏整體(ti) 性規劃。

  這一方麵,數據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概念正在受到挑戰。與(yu) 試圖確定誰“擁有”數據相比,更重要的是誰有權訪問、控製和使用數據。我國需要主動開展元宇宙基礎設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避免出現成為(wei) 元宇宙全球最大數據生產(chan) 國,而其他國家主導全球元宇宙技術標準和規則的局麵。

  暢通我國數字經濟雙循環,需要增強數據、算力等生產(chan) 要素。隻有構建中國自主可控的元宇宙技術標準體(ti) 係,才有可能以安全的數據要素為(wei) 核心,分享數據價(jia) 值。因此,我國必須引領世界元宇宙科技發展前沿,打造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國元宇宙基礎設施與(yu) 生態環境。

  能夠形成元宇宙應用的關(guan) 鍵是構建可利用的基礎技術和支付體(ti) 係,以及各種元宇宙的應用。總的來說,就是要去中心化,構建“軟硬件許可Web3.0”的元宇宙核心技術和標準體(ti) 係、基礎設施、基礎技術、支付體(ti) 係、典型應用,這應該是我國的元宇宙體(ti) 係架構。

  我國在基礎設施方麵有深厚積累。在通信網絡方麵,我國在5G時代確立了全球主導地位。針對6G研發,“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前瞻布局6G網絡技術儲(chu) 備,形成了產(chan) 學研用共同參與(yu) 的完整6G研發體(ti) 係。在算力算法方麵,我國科研機構構建的算力網絡可以支撐泛在互聯的實時計算需求,實現通信、網絡與(yu) 計算的高度協同,實現去中心化和係統可控之間的平衡與(yu) 轉化,支撐國家內(nei) 外雙循環的大戰略。

  在交互媒介與(yu) 終端方麵,我國AR/VR接入技術有長足的進步;在腦機接口等相關(guan) 技術方麵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可以換道超車研究實現麵向未來元宇宙需求的腦機接入解決(jue) 方案。實際上,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錢學森就對虛擬現實有過展望,並起了一個(ge) 很有“中國味”的名字——“靈境”,他指出“靈境”技術能“擴展人腦的知覺”,預見到人機深度結合將對人類社會(hui) 帶來深層變革。

  應該說,中國版Web3.0基座應該是感、通、算、控一體(ti) 化。其預期是實現一套元宇宙基礎設施技術平台,建設感、通、算、控管一體(ti) 的信息基座,支持泛在環境精準感知、信息高效傳(chuan) 輸、協同高速計算、安全可信可管,支撐數字健康醫療、虛擬測試等典型場景。

  總的來講,我國的元宇宙發展,需要在基礎理論、核心技術、重大應用三部分上著力發展,需要製定構建詳細的技術發展路線與(yu) 技術底座體(ti) 係。隻有達到理論與(yu) 實踐的統一,才能形成真正的消費元宇宙和產(chan) 業(ye) 元宇宙。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