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盡管想象 我們負責實現——中國科幻電影背後的國企科技實力
你們(men) 盡管想象,我們(men) 負責實現。”近日,中核集團發布一張海報,畫中赫然顯現電影《流浪地球2》中的行星發動機,並排的是中核集團的核聚變實驗裝置,由此引發了眾(zhong) 多國企團建式“喊話”流浪地球,紛紛亮出硬核科技,展現出我國創新實力。
能源保供:“人造太陽”不是夢
科幻世界裏,核能是人類實現馳騁宇宙、穿越黑洞、空間跳躍等高難度動作的主要能源。影片中,人類為(wei) 了推動地球離開太陽係,建造了原理為(wei) “重核聚變”的行星發動機。
現實中,核聚變能是人類目前認識到的最終解決(jue) 能源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之一。中核集團突破可控核聚變,先後牽頭研發中國環流器二號A(HL-2A)裝置以及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HL-2M)。
2022年10月19日,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HL-2M)裝置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等離子體(ti) 電流突破100萬(wan) 安培(1兆安),創造了中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標誌著我國核聚變研發距離聚變點火邁進了重要的一步,躋身國際第一方陣。
為(wei) 了保障核電安全運營,中廣核研究院有限公司突破了一係列核電機器人關(guan) 鍵技術,成功研製出100餘(yu) 款核電智能裝備及機器人。核應急探測與(yu) 多功能作業(ye) 機器人便是其中之一,類似於(yu) 《流浪地球2》中的機械狗“笨笨”。
該款機器人是核事故發生後的一項冗餘(yu) 應急設備,能夠直接進入人無法到達的惡劣環境區域,通過傳(chuan) 感係統獲取核電站內(nei) 的視頻信息,以及輻照劑量、溫度等環境參數,並實時傳(chuan) 入指揮中心,從(cong) 而為(wei) 救援策略的製定提供準確信息和可靠的依據。同時,還可以操作核電站現場防火門,完成邊界門打開、管道閥門開閉等應急操作,防止核事故的進一步擴散。
據介紹,核應急探測與(yu) 多功能作業(ye) 機器人未來還可以搭載不同的末端執行機構,實現更多的現場操作,為(wei) 核電站運維服務。
做好太空能源供應,中國石油、中國三峽集團也“站出來”領任務。中國三峽集團表示,白鶴灘水電站目前就擁有世界第一的地下洞室群規模,2022年,這裏的16台百萬(wan) 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已經全部投產(chan) 發展,並通過兩(liang) 條±800千伏的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輸送至我國東(dong) 部的江蘇、浙江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搬入地下城,高負荷密度區域的增加對電網供電會(hui) 是不小的挑戰。“別擔心,我們(men) 有黑科技高溫超導電纜!”南方電網“喊話”稱,這種電纜不僅(jin) 擁有線損低、傳(chuan) 輸容量大、走廊占地小、環境友好等優(you) 點,還能充分發揮超導材料的導電特性,讓電力在低壓輸送過程中的損耗幾乎為(wei) 零,非常適用於(yu) 高負荷密度區域供電。
基建狂魔:地下城正在建造
《流浪地球2》和《三體(ti) 》中都提到了地下城。現實中,我國首個(ge) 暗物質實驗室——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正是在地下2400米深處建造。
這個(ge) 世界上最深、最大、綜合配套設施最好的地下實驗室,由中建集團旗下中建三局西南公司承建。目前,項目防水抑氡低本底工程基本完成,鋼結構工程及C2廳建設正穩步推進,已具備機電安裝條件,預計2023年10月建成投用,將助力我國暗物質研究實現從(cong) 跟跑到領跑的跨越,並成為(wei) 深地物理、生命科學、岩石力學多學科交叉的世界開放共享科研聖地。
建設過程中,為(wei) 達到極低輻射本底的實驗環境要求,中建三局建設者反複試驗研究,形成了國內(nei) 外首個(ge) 防水抑氡施工的整套完整經驗。針對世界體(ti) 積最大的聚乙烯屏蔽倉(cang) 建造,采用BIM信息技術把倉(cang) 體(ti) 拆解為(wei) 上萬(wan) 塊,量身打造建設方案,以滿足“無通縫”的實驗要求,實現BIM技術更深層次的應用。
3D打印建造技術、空中造樓機、智能建築機器人、裝配式建造技術……中國建築集團的絕活兒(er) 還有很多。
建設地下城,“開路先鋒”中國中鐵也不能缺席。這家央企修築的穿山越洋隧道超過中國隧道總裏程的55%,自主研製的盾構機能夠在各種複雜地質中吞沙嚼石、開鑿掘進,以實現產(chan) 銷量連續十年全國第一、連續五年世界第一。
中國石化則在“喊話”海報中亮出了能吊起太空電梯的鋼索。據介紹,中國石化儀(yi) 征化纖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直徑隻有0.5毫米,相當於(yu) 5根頭發絲(si) 般細小,但強度是鋼的18倍。“別小看這樣一根細絲(si) 線,它的承重力能達到35公斤。當初吊起港珠澳大橋的,正是它!擁有了這種高科技材料,‘太空電梯’或許指日可待!”
健康守護:太空吃飯不用愁
入地不易,上天也難。航天員在太空中長期暴露在微重力、輻射、狹小密閉等環境因素下,容易引起疲勞、免疫失調消化機能紊亂(luan) 、腸道微生態失衡等健康問題。因此,太空吃飯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中糧集團官微在“喊話”海報中介紹,中糧集團以中糧營養(yang) 健康研究院為(wei) 創新基地,從(cong) 多個(ge) 層麵開展航天食品研發創新工作,與(yu)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合作,開展主食類、即食類和複水類共計58款航天食品的研發工作,讓航天員有充足的營養(yang) 。
流浪地球,吃得好,身體(ti) 才能健康。如果萬(wan) 一生了病,也不用擔心,通用技術航天醫科航天中心醫院“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可以幫助人們(men) 快速精準地解除病痛。
據介紹,該技術可利用自動控製先進傳(chuan) 感器等新技術,為(wei) 醫生提供穩定的操作平台,以精確的定位和操作手段達到手術結果均質化。截至今年1月底,已完成手術50餘(yu) 例,使用範圍已覆蓋脊柱外科、創傷(shang) 骨科等7個(ge) 骨科亞(ya) 專(zhuan) 業(ye) ,同時術中幾乎零出血切口小到3毫米保證一次定位成功,無需反複透視,減少了患者、醫生的放射線暴露量,同時大大縮短住院天數,降低住院費用。
中國空間站全麵建成、首架C919大飛機正式交付、白鶴灘水電站全麵投產(chan) ……2022年,中央企業(ye) 全力推進科技創新突破,重大工程、重大項目捷報頻傳(chuan) 。
新的一年,國資央企將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相信未來,更多的科幻小說描寫(xie) 的情境會(hui) 變成現實。(記者 王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