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遺資源活起來
來回穿梭,針線飛舞在繡麵上,眼前一簇團花若隱若現。來到四川成都楊華珍藏羌織繡技能大師工作室,楊華珍一雙巧手靈巧飛舞,讓人眼花繚亂(luan) 。工作室牆壁上,各種藏羌織繡作品鑲嵌在裱框裏。作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和成都市政協常委,楊華珍不僅(jin) 身體(ti) 力行創作織繡產(chan) 品,還把精力投入非遺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中。
為(wei) 何要著眼非遺項目知識產(chan) 權保護和利用?談起這一建議,楊華珍形容是“實踐的產(chan) 物”。2008年汶川地震後,離開老家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來到成都,與(yu) 十幾個(ge) 姐妹成立協會(hui) 傳(chuan) 播藏羌織繡藝術,楊華珍沒少經曆坎坷。一開始擔心藏羌織繡產(chan) 品賣不出去,楊華珍曾和姐妹們(men) 在街頭擺起地攤,而當發現顧客都喜歡精致的織繡產(chan) 品,楊華珍和姐妹們(men) 嚐試成立工作室,將織繡產(chan) 品裱框展示並打開了銷路。楊華珍說,這些年將非遺藏羌織繡與(yu) 一些國際品牌結合,為(wei) 其設計主題圖案,既擴大了非遺項目影響,更好促進傳(chuan) 播,還為(wei) 藏羌織繡藝人帶來更高收入,促進非遺傳(chuan) 承。
正是基於(yu) 自己的實踐經驗,楊華珍在提案中建議由政府相關(guan) 部門牽頭,搭建傳(chuan) 統美術類非遺項目的知識產(chan) 權平台,促進非遺傳(chuan) 承人知識產(chan) 權意識提升,進而形成以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傳(chuan) 播推廣為(wei) 一體(ti) 的傳(chuan) 統非遺傳(chuan) 承發展模式,讓非遺與(yu) 當代品牌緊密結合。“現在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有越來越多的非遺傳(chuan) 承人參加國際授權展和各類展示展覽,找到契合非遺特色的品牌方達成合作,讓非遺項目煥發新活力。”楊華珍說。
除了讓非遺資源找到品牌落地,楊華珍還嚐試讓非遺資源成為(wei) 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抓手。最近,楊華珍就忙著組織藏羌織繡技能培訓班,教脫貧地區的刺繡藝人設計符合年輕人喜好的卡包和圖案。在楊華珍看來,隻有適應市場的需求,非遺項目才能更好幫助當地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我所有的建議提案都來自自己的親(qin) 身實踐,我想把好的做法推廣開來,讓非遺項目更好地傳(chuan) 承和發揮作用。”楊華珍說。如今,她的徒弟也在汶川等地辦起了技能培訓班,還發展起了來料加工業(ye) 務,帶動千餘(yu) 名婦女就業(ye) 。
2022年,楊華珍開始把目光放在“運用互聯網經濟推動傳(chuan) 統工藝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並在市級兩(liang) 會(hui) 期間提交了相關(guan) 建議。“這還是受了兒(er) 子的啟發。”楊華珍說,兒(er) 子馮(feng) 暘在高校從(cong) 事文化研究,如今也接過了藏羌織繡技藝的接力棒。發行藏羌織繡作品《十二生肖—虎》數字藏品,搭建非遺數字藏品展示平台,在馮(feng) 暘的努力下,藏羌織繡有了更多傳(chuan) 播渠道,在網上備受關(guan) 注。受此啟發,楊華珍提出應加強新生代非遺傳(chuan) 承人的培養(yang) ,運用互聯網渠道推廣非遺項目文化,讓非遺更具創新活力。
“滿足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非遺產(chan) 品才能更好走出去。”談及未來,楊華珍打算一方麵推動更多非遺項目“上網”露臉,一方麵繼續舉(ju) 辦藏羌織繡技能培訓班,發展來料加工等產(chan) 業(ye) 模式,讓藏羌織繡帶動更多殘疾人和婦女就業(ye) 。(本報記者 王永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