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明碼標價:消費者之盾還是商家之矛?
【閱讀提示】“6塊糖466元”,“1個(ge) 橙128元”,“價(jia) 格刺客”又來了?
光明網評論員:這兩(liang) 天,“6塊糖466元”的新聞持續發酵。據媒體(ti) 報道,有消費者在重慶某景區一家糖果店選購牛乳派,6塊糖總價(jia) 高達466元。對於(yu) “天價(jia) 糖”的質疑,店家辯稱,產(chan) 品用料好且景區門店租金高,導致成本高。尤其強調,自己明碼標價(jia) ,“顧客如果對價(jia) 格有異議,少要一點也沒關(guan) 係”。
前有“38元大蝦”“4個(ge) 菜1500元”,近來有“980元一個(ge) 的菠蘿”“128元一個(ge) 的橙子”,再加上“6塊糖466元”,讓不少網友驚呼:“價(jia) 格刺客”又來了。“店家原料貴、景區房租高”的解釋,頗顯套路且並不能完全服眾(zhong) ,畢竟“80元一塊糖”的價(jia) 值仍存疑,但真正激怒網友、刺激輿情的,當屬店家“明碼標價(jia) ”的聲明。雖未明說,但免責意味濃濃。
按照店家的邏輯,明碼標價(jia) 就是自己的護身符,似乎隻要明碼標價(jia) 了,如果有消費者購買(mai) ,那麽(me) 就屬於(yu) “願者上鉤”、一個(ge) 願打一個(ge) 願挨,並沒有什麽(me) 可指摘的;如果覺得價(jia) 格過高,不買(mai) 便是。確實。對於(yu) 一般商品,經營者確實可以自主定價(jia) 。價(jia) 格法等相關(guan) 法律法規中,要求經營者明碼標價(jia) ,並不得在標價(jia) 之外加價(jia) 出售商品。如此對照,店家似也無違法之嫌,就算明碼標天價(jia) ,似也奈何不得。
字麵意思上的明碼標價(jia) 當然重要。價(jia) 格,是消費者購買(mai) 決(jue) 策中最重要的信息。當每件商品有了公開標示的價(jia) 格,才談得上消費者的知情權,優(you) 劣比較也才有操作的基礎,也才談得上公平誠信交易。當然,這也是減少價(jia) 格欺詐的重要手段。
但這裏默認的前提是,公開標示的商品價(jia) 格是合理的,是可以作為(wei) 價(jia) 值比較基準的。如果商品或服務所標示的價(jia) 格均是天價(jia) ,或明顯與(yu) 性價(jia) 比不相稱,最後的成交價(jia) 格都需要通過私下再博弈,那麽(me) 有標價(jia) 約等於(yu) 沒標價(jia) 。消費者若有意購買(mai) ,或者按標價(jia) 購買(mai) ,或者討價(jia) 還價(jia) ,無論產(chan) 生的事實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是消費者利益受損。由於(yu) 買(mai) 賣雙方信息本就不對稱,消費者也難逃欺詐陷阱。
吊詭的是,“明碼標價(jia) ”四個(ge) 字卻帶給經營者“守法經營”的底氣和免責的自信。至此,製度意義(yi) 上的“明碼標價(jia) ”被“掏空”。原本是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明碼標價(jia) ,在現實中,卻屢屢成為(wei) 店家(涉嫌)欺詐的擋箭牌,這也是讓不少消費者產(chan) 生強烈不適之處。在中消協公布的2022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中,“‘價(jia) 格刺客’有違明碼標價(jia) 誠信原則”話題的社會(hui) 影響力居首位。
由此說,比明碼標價(jia) 更重要的,或是明碼實價(jia) 。不過,至於(yu) 實價(jia) 是多少,價(jia) 格幾何才與(yu) 商品或服務的性價(jia) 比相稱,確定是難事。同樣一塊糖,從(cong) 普通街邊小店至熱門景區的門店,要溢價(jia) 多少才算合理,不可一概而論。對於(yu) 監管部門來說,隻要對具體(ti) 價(jia) 格進行“指導”,就難免陷入鬆緊失度的困窘中;針對個(ge) 案的“以儆效尤”,其震懾力也總有波及不到之處。那如何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安安心心花錢呢?
總的來說,一方麵要通過完善社會(hui) 誠信體(ti) 係等,引導和鼓勵商家恪守道德底線,堅持誠信經營;另一方麵,有必要完善商品信息價(jia) 格披露及發布相關(guan) 製度,同時暢通並拓展消費者投訴及維權渠道,增加消費者在與(yu) 經營者博弈中的砝碼,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令人振奮的是,去年7月1日起,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新修訂的《明碼標價(jia) 和禁止價(jia) 格欺詐規定》正式實施,規範了經營者價(jia) 格比較、折價(jia) 、減價(jia) 等活動,為(wei) 進一步擠掉“價(jia) 格水分”,整治“價(jia) 格失真”等亂(luan) 象提供了重要依據和遵循。
數字經濟時代,隨著“平台化”成為(wei) 更多店家的生存方式之一,大眾(zhong) 點評的權力也更加凸顯,相信消費者“用腳投票”的壓力能快速傳(chuan) 導至不法商家,讓其重新反思自己的定價(jia) “策略”,監管也不妨多按圖索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