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樂見更多醫院推出延時服務
【光明時評】
作者:張田勘(科普作家)
日前,北京市發布《北京市醫療機構門診預約診療服務管理規範》,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在晚間、周末、節假日開設知名專(zhuan) 家門診和特需門診。據報道,現在北京多家醫院已新增或重啟各類延時服務,方便患者就醫。
醫院延時服務是指在社會(hui) 多數行業(ye) 正常上班時間(朝九晚五)的情況下延時服務,如從(cong) 17時延時至22時。國內(nei) 一些城市,如上海在2020年開始該項探索,並已初步實現常態化。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的《阿拉木圖宣言》中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而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guan) 鍵和基本途徑。現在一些醫院提供的延時服務是對“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目標的一種更全麵、深入和有效地實現,也是回歸醫院這一公共服務機構性質、更好履行公共服務的暖心務實舉(ju) 措。
論及醫院延時服務,不得不提醫療服務的可達性。可達性是地理學衡量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的重要概念,最早指的是交通網絡中各節點相互作用的機會(hui) 大小,即“從(cong) 一個(ge) 地方到達另一個(ge) 地方的容易程度”。在用以衡量醫療服務空間布局時,是指人們(men) 在就醫時在空間上由於(yu) 醫療機構的均衡分布而容易達到的程度。然而,這還隻是聚焦就醫的地理位置可達和方便性。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的發展,醫療服務的可達性概念又擴展到網絡就醫的方便和可達,並被進一步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布局中。當然,納入醫療服務的智慧城市建設也多是在空間上和醫療指南上為(wei) 公眾(zhong) 提供了可達性和便捷性,而並沒有在醫療服務的另一個(ge) 維度——時間的可達性上進行改善,這就讓公眾(zhong) 的看病就診並不方便、不完全可達。
首先,醫療服務並不光在網上就能實現,很多情況下需要醫生在現場或病人來醫院,需要采用多種醫療設備診斷治療才能進行。其次,當人們(men) 突然患病或需要持續時間診治時,若醫院機械實施朝九晚五的工作製,人們(men) 看病在時間上的可達性無法實現,使得看病難的狀況仍難得到改善。確實,二級以上醫院都有急診門診,可以24小時就診,但急診的服務也是有限的,雖然可以體(ti) 現醫療服務的可達性,但是與(yu) 優(you) 質服務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於(yu) 急診隻是值班醫生或全科醫生,而一定專(zhuan) 科的疾病需要專(zhuan) 科醫生和其他科室的醫生會(hui) 診,因此急診難以覆蓋全麵的診治,往往造成急診“不急”。如果醫院有延時服務,而且是延時到零點,就不隻是能解決(jue) 急診的問題以及上班族的就醫難題,還會(hui) 提高醫療服務的效率。比如,一些人白天看病,把延時服務的時段留給上班族,就可形成錯峰看病,提高就醫看病的效率,進一步達到人人享有衛生保健。
早在2013年,國務院就印發了《國務院關(guan) 於(yu) 促進健康服務業(ye) 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指出,要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製度作為(wei) 公共產(chan) 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製的基本原則,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以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就醫看病的基本需求。然而現實中,一些優(you) 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醫院,造成社區衛生服務資源短缺、服務能力不強。從(cong) 這個(ge) 角度來說,醫院推出延時服務,有利於(yu) 充分發揮大醫院優(you) 質資源,既能緩解人們(men) 的就醫難,也能讓醫療服務更可達、便捷,進而實現醫療服務提質。
當然,醫院開展延時服務還有助於(yu) 提升醫院的影響力。過去,醫院的影響力不僅(jin) 與(yu) 各醫院的醫護人員水平、態度、設備和醫療能力有關(guan) ,還受地理位置的影響。現在,隨著延時服務開展,也更能充分展現醫院的診療水平、服務意識與(yu) 質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