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改造”承載“大幸福”
從(cong) 居家到社區、由線下及線上,各地加快推進適老化改造——
“小改造”承載“大幸福”
在家走路怕摔、洗澡怕滑,線上掛不上號、打不到車……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在各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中都有可能遇到難處。“適老化改造”應運而生。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guan) 於(yu) 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提出,將無障礙環境建設和適老化改造納入城市更新、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農(nong) 村危房改造、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統籌推進,讓老年人參與(yu) 社會(hui) 活動更加安全方便。前不久密集召開的地方兩(liang) 會(hui) 上,多地也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對適老化改造作出部署。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老年人口規模擴大,如何通過適老化“小改造”,承載老年人“大幸福”,成為(wei) 社會(hui) 日益關(guan) 注的話題。
改善生活設施設備——
讓老年人不再“磕磕碰碰”
家住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區四方堰社區的龍大媽腿腳不太方便。幾個(ge) 月前,在當地民政局和社區的幫助下,龍大媽家裏迎來一些新變化:臥室床頭添了感應小夜燈,床邊加了起床護欄,地上鋪了多個(ge) 防滑墊……
“凳子既不滑也穩當,拉手多且方便,一拉就能站起來。”對在衛生間加裝的助浴設施,龍大媽十分滿意。
2022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8004萬(wan) 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絕大多數老年人選擇居家養(yang) 老。如何為(wei) 老年人打造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成為(wei) 重要的民生課題。
2020年7月,民政部等9部門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加快實施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導意見》,提出順應廣大老年人居家養(yang) 老的意願與(yu) 趨勢,以滿足其居家生活照料、起居行走、康複護理等需求為(wei) 核心,改善居家生活照護條件,增強居家生活設施設備安全性、便利性和舒適性,提升居家養(yang) 老服務品質。
為(wei) 了對家裏進行適老化改造,在北京工作的劉先生過去一年沒少忙活。他告訴記者:“母親(qin) 80多歲了,日常生活原本能自理。可誰知後來在家裏摔了一跤,現在都沒恢複好,隻能借助輔具活動。”
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有4000多萬(wan) 老年人至少發生1次跌倒,其中約一半發生在家中。基於(yu) 此,劉先生挑選了專(zhuan) 業(ye) 團隊對家裏進行適老化改造,主要目的就是預防跌倒。很快,團隊對地麵做了防滑處理,在老人經常走過的牆邊安裝扶手,在衛生間也添置了助力架和洗澡椅。為(wei) 了更安心,劉先生給母親(qin) 配備了緊急呼叫器,一旦遇到問題可隨時呼救。
“一千個(ge) 老年人家庭,就需要一千個(ge) 適老化改造方案。”90後設計師小羅近年為(wei) 身邊許多老人設計了各類適老化產(chan) 品與(yu) 方案。他認為(wei) ,居家適老化改造並非“簡單裝修”,要真正了解清楚老年人的具體(ti) 需求,根據其身體(ti) 特點、生活習(xi) 慣等有針對性地定製方案。
家裏需要改造,公共環境也要改造。如今,越來越多的地方將適老化改造融入老舊小區改造和市政配套建設中。
重慶市渝北區飛湖雅園小區的李大爺年過七旬,喜歡下棋。每天一早,他都要爬40多步樓梯,到家對麵的益壽園益壽亭下棋。“之前走這段路覺得特別漫長。自從(cong) 益壽亭通往居民區的路上有了手扶欄杆,出門輕鬆多了!”李大爺說。
讓李大爺感到輕鬆的,還有益壽園內(nei) 不少契合老年人需求的暖心設計,吸引著他走出家門。比如,增設適老化弧形椅子及扶手,座椅靠背避開尖角、扶手位置可靠放拐杖和水杯等。李大爺表示,園內(nei) 有約50米長的“康複欄杆”,下完棋還能順便壓壓腿、扭扭腰。
加速數字技術適老化改造——
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信息化時代,我們(men) 不能落伍!”河北的賈大媽一邊拿著手機看新聞,一邊說,之前不會(hui) 用智能手機,仿佛和社會(hui) 脫節了。
兒(er) 子為(wei) 賈大媽買(mai) 了一部智能手機後,她感覺像打開了一片新天地:“現在我能通過手機了解國內(nei) 外大事,也學會(hui) 了微信聊天。接著,我還要嚐試線上購物,以後生活就會(hui) 更方便!”
現實中,並非所有老人都如賈大媽一樣解鎖“新技能”。碰到各行各業(ye) 的線上業(ye) 務,遇到日常生活中的掃碼支付,很多老人犯了難。以打車為(wei) 例,數據顯示,目前74%的老年人仍在路邊招手打車。即便在使用過手機叫車的老年人中,不求助他人獨立叫車的僅(jin) 占20%。
不少老年人麵臨(lin) 著“數字鴻溝”。在清華大學人因工程與(yu) 智能交互研究所研究員劉雪茜看來,這條“鴻溝”並非不可逾越。問題的關(guan) 鍵,在於(yu) 加速數字技術的適老化改造。
為(wei) 幫助老年人更好適應並融入數字生活,《關(guan) 於(yu) 切實解決(jue) 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移動互聯網應用(App)適老化通用設計規範》等文件相繼出台,648家網站和App完成適老化改造。
記者發現,多款手機App切換成“長輩模式”或“關(guan) 懷模式”後,字體(ti) 變大,色彩變強,界麵簡化。此外,應用場景更豐(feng) 富,部分App推出語音搜索、內(nei) 容朗讀、一鍵訂票、一鍵叫車等功能,使用門檻降低。
在政策推動下,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取得顯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有網友反映,有的App在首頁把字體(ti) 、圖標大小調整為(wei) 適合老人閱讀的模式,但進入二級界麵後又跟正常版一樣,還有的App適老化模式切入口不易找到等。
湖北老年教育研究中心專(zhuan) 家張智敏表示,App適老化改造應更細化。在對老年人互聯網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數字惠老”長效機製,並落實好監督和測評責任。
當下,智能家居正走入老年人的日常。市場上不少智能家電具備語音交互功能,甚至還能識別動作、自動感應。科技感十足的同時,一些家居設備操作複雜,無形中增加了老年群體(ti) 使用的難度。
剛參加工作的小王最近給姥姥買(mai) 了台智能電視,可姥姥不太會(hui) 操作,時常找不到想看的節目。調查顯示,目前49.6%的老年人受困於(yu) “開機後不能直達想看的電視節目”。
“家電適老化改造要從(cong) 關(guan) 懷老年人這一初衷出發,各項功能和產(chan) 品設計應符合老年人的使用習(xi) 慣,同時保障老年人的安全。”奧維雲(yun) 網總裁助理兼研究創新部總經理趙梅梅表示,可以有更簡單的操作界麵,更人性化的設計,如無須彎腰或踮腳即可操作,防漏電、防燙傷(shang) 、防劃傷(shang) 等。
細化標準規範 拓寬資金渠道——
為(wei) 老年人減輕適老化改造經濟負擔
江蘇省蘇州工業(ye) 園區的鄧女士家中添置了各式智能設備:一鍵報警器、定時提醒服藥的智能藥盒、可自動定位的手表……父親(qin) 患有殘疾,有了這些“神器”,她可以更好地照顧父親(qin) 。
據了解,江蘇近幾年將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納入民生實事,增加了對困難老人家庭的補貼支持,鄧女士一家能享受80%的補貼。
去年2月,民政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十四五”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適老化改造工作的通知》,提出“十四五”時期支持200萬(wan) 戶特殊困難高齡、失能、殘疾老年人家庭實施適老化改造。
當前,老年人居家適老化改造範圍主要集中在由國家財政補貼的特殊困難老年人家庭。這就意味著,對廣大老年人的覆蓋能力還不夠。擴大覆蓋麵,需要穩定的資金支持。資金從(cong) 何而來?
“適老化改造涉及麵廣,資金需求量大,應加快建立社會(hui) 籌資為(wei) 主、財政資助為(wei) 輔、多方出資的資金籌措機製。”中國法學會(hui) 副會(hui) 長薑偉(wei) 指出,政府不僅(jin) 要為(wei) 居家和社區適老化改造提供必要資金支持,更要通過優(you) 惠政策吸引社會(hui) 資本參與(yu) 。
北京市投資促進服務中心副主任蘇宏表示,對設備供應商、研發商提供專(zhuan) 項支持,激發市場參與(yu) 活力,鼓勵企業(ye) 及專(zhuan) 業(ye) 人才投身適老化改造。可考慮將部分適老化產(chan) 品納入社保範疇,減輕老年人自行購買(mai) 適老化改造服務的負擔。
總體(ti) 上,我國適老化改造仍處於(yu) 起步階段。除了資金來源,其他方麵也麵臨(lin) 挑戰。“各地推進適老化改造,很多企業(ye) 依靠自己的企業(ye) 標準,於(yu) 是造成了‘一企一標、一地一策’的現象,很多適老化產(chan) 品和服務的質量參差不齊。”中國老齡協會(hui) 政策研究部主任李誌宏建議,在國家層麵,實施更為(wei) 細化的行業(ye) 標準和強製標準,促進適老化改造標準化與(yu) 規範化。
長期以來,社會(hui) 對適老化改造的重要性與(yu) 必要性認知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適老化改造進程。記者發現,不少老年人家庭對適老化改造缺乏了解,很多老年人,尤其是低齡老人持有“不服老”心態,認為(wei) 自己根本不需要適老化產(chan) 品及服務。
“推行適老化改造,首要在轉變觀念,提升全社會(hui) 的適老化意識。”浙江大學經濟學院百人計劃研究員張川川說,對適老化改造所涉領域應有更全麵的認識,不僅(jin) 包括加裝電梯、增設無障礙設施等硬件改造,各類產(chan) 品的開發應用及公共服務也要考慮在內(nei) 。
適老化改造不是短期行為(wei) ,而是長期過程。中國人民大學智慧養(yang) 老研究所所長左美雲(yun) 指出,要摒棄“運動式適老化”。將適老化改造納入日常更新維護,使其從(cong) “可用”和“能用”,發展成“好用”和“愛用”。(記者史誌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