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荊竹村:以現代創意活化傳統鄉愁
寬敞整潔的道路、白牆黛瓦的小樓、功能齊全的廣場、瓜果飄香的果園……走進重慶市武隆區荊竹村,一幅風景怡人的美麗(li) 鄉(xiang) 村畫卷便展現在市民遊客麵前。2022年12月,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公布2022年“最佳旅遊鄉(xiang) 村”名單,荊竹村成功入選。從(cong) 名不見經傳(chuan) 的小山村到“最佳旅遊鄉(xiang) 村”,荊竹村的華麗(li) 嬗變正是綠水青山成“生態資本”的生動詮釋。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
荊竹村緊鄰世界自然遺產(chan) 地——天生三橋景區,距離5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仙女山約5公裏,是第一批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
荊竹村屬於(yu) 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塊破碎、土壤貧瘠,石漠化嚴(yan) 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較差。“荊竹是個(ge) 山旮旯,紅苕洋芋苞穀粑,要想吃上大米飯,除非媳婦生娃娃”“有女莫嫁高山郎,貧窮難行愁斷腸”等順口溜,反映了曾經當地經濟發展之難。以前,當地村民隻能種植“三大坨”(土豆、玉米、紅薯),幾乎“戶戶都貧困,家家無餘(yu) 糧”。
然而,當地珍藏著原始美麗(li) 的自然風光——森林、草場、天坑、峽穀、山巒、峭壁,四季風景變幻、美好生生不息。2012年開始,荊竹村大力發展鄉(xiang) 村旅遊,並逐步走出了一條“以現代創意活化傳(chuan) 統鄉(xiang) 愁”的鄉(xiang) 村旅遊發展之路。
武隆區仙女山街道辦事處主任李鵬程介紹,荊竹村按照“農(nong) 、商、文、旅”融合發展思路,依托豐(feng) 富的文化和旅遊資源,引進新型田園藝術農(nong) 業(ye) ,吸引了眾(zhong) 多遊客。如今,每年有約50餘(yu) 萬(wan) 人次遊客到荊竹村打卡遊玩。
鄉(xiang) 村旅遊的發展也給當地村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種了幾十年的烤煙,做夢都沒想到有一天能成為(wei) 一名咖啡師。”在村裏的“無有”圖書(shu) 館內(nei) ,53歲的村民冉光芳一邊給客人製作咖啡,一邊講述著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在這裏上班已有一年,不僅(jin) 離家近、包三餐,每月還有6天的假期。“現在一家人都在景區上班,收入增加了,我們(men) 的日子過得‘美滋滋’。”冉光芳說。
“目前,荊竹村通過發展鄉(xiang) 村旅遊,全村人均年收入達21392元。本地村民在村裏旅遊從(cong) 業(ye) 人員中占比超過50%。”荊竹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諶菊介紹。
留住鄉(xiang) 土溫情
“近年來,荊竹村在保留根植於(yu) 獨特地理文化環境的生活方式和建築特色的同時,將當代設計理念融於(yu) 古村落,形成新與(yu) 舊碰撞,既保護了原有村落的文化價(jia) 值與(yu) 鄉(xiang) 土溫情,又滿足了現實需求。”李鵬程說。
荊竹村內(nei) 的4A級旅遊景區——歸原小鎮結合該村特色,利用當地土磚、木材和土牆等原有材料進行建設,全麵展現了當地鄉(xiang) 村的生活方式和建築特點。歸原茶館也是在以前的土房子基礎上改造而成,內(nei) 部的古柴火灶、方桌竹椅、銅茶壺與(yu) 青瓷杯等均保持著20世紀80年代的風格。古代商道驛站被打造成“荊竹古道”。以“鄉(xiang) 村圖書(shu) 館+鄉(xiang) 村展示館+鄉(xiang) 村社交地+文化藝術基地+網紅打卡點”為(wei) 定位建設的“無有圖書(shu) 館”,則成為(wei) 村民和遊客的文化共享空間。
同時,荊竹村還始終堅持旅遊開發利用與(yu) 保護並重,積極強化鄉(xiang) 村非遺、民俗、鄉(xiang) 村藝術等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歸原小鎮還建設了非遺傳(chuan) 習(xi) 所,對蠟染、竹編、木葉吹奏等技藝進行展示,讓遊客零距離感受鄉(xiang) 村特色文化的魅力。
“我編篼篼20多年了,沒想到現在編篼這麽(me) 受遊客歡迎,每天都忙得停不下來。”81歲的武隆區級竹編非物質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冉茂書(shu) 開心地說,“村裏新建成的非遺傳(chuan) 習(xi) 所讓自己的一技之長有了用武之地,既可以向遊客展示非遺技藝,也可以出售編製的產(chan) 品。”
深化融合發展
近年來,荊竹村還大膽探索“旅遊+”“+旅遊”發展模式,不斷豐(feng) 富鄉(xiang) 村旅遊產(chan) 品體(ti) 係,夯實旅遊基礎設施,持續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不斷壯大,推動農(nong) 旅、林旅、文旅、商旅融合發展。
李鵬程介紹,荊竹村製定了鄉(xiang) 村旅遊發展總體(ti) 規劃,以農(nong) 、文、旅業(ye) 態融合的發展思路,積極構建“一心、一代、多組團”的鄉(xiang) 村旅遊布局,打造集休閑農(nong) 業(ye) 體(ti) 驗、鄉(xiang) 村生活體(ti) 驗、精品民宿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
“我們(men) 把以前售價(jia) 較高的農(nong) 特產(chan) 品重新設計包裝,做成‘小而美’的伴手禮包。”返鄉(xiang) 創業(ye) 的李成鳳打造了“武隆山禮”原創品牌,設計了20多款武隆伴手禮,一時成為(wei) “網紅”產(chan) 品。同時,她還帶領村民用民居打造了“慢屋”“好院子”“山裏旅社”“懸崖餐廳”“馬裏奧餐廳”等30餘(yu) 家民宿和餐廳。
“我們(men) 采用科學的種植方式,不僅(jin) 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也大幅度提升了水果的口感。現在果園裏每季的水果供不應求。”尋夢園水果種植基地負責人胡蕾介紹,村裏還成立了“武隆區青年創新創業(ye) 基地”,打造了約3000畝(mu) 山地特色果蔬采摘基地,推出了鄉(xiang) 村采摘、農(nong) 事體(ti) 驗等活動,增收效果顯著。
武隆區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hui) 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支持荊竹村持續推動“旅遊+”發展,謀劃戶外體(ti) 驗、農(nong) 旅觀光、親(qin) 子研學等旅居模式,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陳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