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曾經撂荒地 變成聚寶盆

發布時間:2023-02-15 10:32:00來源: 人民日報

  “有個(ge) 地方,是南方的北方,是北方的南方;這個(ge) 地方,在長江的岸上,在黃河的岸上……”一首傳(chuan) 唱在川東(dong) 北大巴山的歌謠,道出了祖祖輩輩對這片土地的深情。

  剛入春,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雙勝鎮紅岩村73歲的老農(nong) 劉勝國就每天往地裏跑,刨窩、下種,忙得不亦樂(le) 乎。誰能想到,幾年前,劉勝國忙碌的這塊地還滿是枯枝蔓草。

  去年開春不久,巴中市恩陽區紀委監委就印發了“三農(nong) ”監督方案,專(zhuan) 門將閑置撂荒地治理及利用納入監督,落實全方位保障措施,守牢耕地紅線,保障糧食安全。紅岩村兩(liang) 委隨即組織村民召開了一場撂荒地整治動員會(hui) ,所有到場的村民都積極響應,劉勝國也是其中之一。

  說了就算,定了就幹。一周後,在群眾(zhong) 的“眼皮下”,10多輛挖掘機開進紅岩村,清理殘次林、平整小塊地、開挖引水渠、硬化機耕道……一連串操作讓紅岩村這群老農(nong) 長了見識,一塊塊閑置撂荒的土地變回了良田沃野。

  “土地是整好了,但是我們(men) 不會(hui) 操作機械,真愁人。”看到成片的好土地,劉勝國連連歎氣。

  劉勝國的無奈,雙勝鎮紀委書(shu) 記張朝軍(jun) 看在眼裏。為(wei) 了保障撂荒地治理後不再被閑置,他帶著村兩(liang) 委幹部反複研究,找到了一條可行的路子——村集體(ti) 經濟組織代管,村民按意願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分紅,招引企業(ye) 聯合複耕複種;待青壯村民願意返鄉(xiang) 發展時,立即歸還耕種權。他也將紅岩村土地利用情況寫(xie) 在了他的重點工作記錄本上,隔三差五就要到村上轉轉,生怕承諾群眾(zhong) 的事項“落空”。

  “紀委書(shu) 記的表態,給我們(men) 吃了定心丸。”劉勝國和其他村民一道,在村兩(liang) 委的組織下,將土地全部投進村集體(ti) 經濟組織代耕代種、集約經營。

  人不誤地,地不負人。村集體(ti) 經濟隨即組織玉米育苗、蔬菜栽植以及大春備耕備種。曾經撂荒多年的480畝(mu) 土地,瞬間讓大家忙碌起來。

  村集體(ti) 不僅(jin) 統一耕作、統一管理入股的土地,還向周邊村民免費發放優(you) 質糧油種子5噸、有機肥10噸,組織230餘(yu) 戶農(nong) 戶種植優(you) 質玉米,並簽約統一銷售,群眾(zhong) 還可以就近入園務工。

  “重活兒(er) 咱幹不了,但這種輕巧活兒(er) 沒問題。”在自家地裏幹活還能掙工錢,劉勝國高興(xing) 得合不攏嘴。

  機械化作業(ye) +人工管護,糧油、蔬菜劃片耕種,曾經的撂荒地變為(wei) 村民的“聚寶盆”。去年紅岩村夏糧玉米收獲30萬(wan) 公斤,蔬菜收獲10萬(wan) 公斤,集體(ti) 經濟單項收入達12萬(wan) 元,平均每戶村民每月土地分紅和務工收入達1500元。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