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賓陽炮龍節火爆回歸背後

發布時間:2023-02-22 10:39:00來源: 中國文化報

  今年正月,廣西壯族自治區賓陽縣,被譽為(wei) “東(dong) 方狂歡節”的炮龍節火爆回歸,僅(jin) 縣城賓州鎮就舞起58條炮龍,數千人參與(yu) 表演,現場吸引遊客近40萬(wan) 人次,直接拉動消費5000萬(wan) 元。賓陽炮龍節是融合漢、壯民族文化的一項綜合性民間節慶習(xi) 俗,起源於(yu) 北宋年間,至今已有上千年曆史。當地人認為(wei) ,舞炮龍能帶來吉祥好運,並以此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2008年,賓陽炮龍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炮龍節的回歸,帶來怎樣的思考和啟示?

  2月1日下午,賓州鎮炮龍老廟一帶,一條條神采奕奕的炮龍屹立在路旁,在助威的鑼鼓聲中蓄勢待發,準備在當晚大顯“龍”威。來自四麵八方的遊客逐漸匯聚,翹首企盼群龍共舞、炮光祈福的盛況。

  當晚7時,炮龍正式開光,宣告著炸龍活動的啟幕。在熱鬧的鞭炮炸響聲中,一條條炮龍破雲(yun) 煙而出,活靈活現的炮龍由舞龍人高舉(ju) 著向縣城內(nei) 各處遊去,挨家挨戶送福,祈禱新的一年平安吉祥。炮聲隆隆、光電璀璨,人潮隨龍而動,熱鬧充滿大街小巷。

  “今年舞炮龍活動,群眾(zhong) 的熱情超出了我們(men) 的想象。”賓陽縣文化館非遺股股長關(guan) 援歡表示,參加舞炮龍的每支隊伍都要配備舞龍隊、護龍隊以及龍燈、八音、火藥等工作人員,人數在100人左右。他們(men) 當中不僅(jin) 有生龍活虎的“90後”“00後”,有專(zhuan) 程從(cong) 遠方趕回家鄉(xiang) 的遊子,還有年過七旬的老人。

  今年賓陽炮龍節的活動包括“遊彩架”“燈會(hui) ”“舞炮龍”3個(ge) 部分,每個(ge) 部分各有特色。“舞炮龍”是整個(ge) 炮龍節的高潮,在炮龍開光後,以龍珠、龍牌(龍燈)、鑼鼓、文武場開路,舉(ju) 行熱鬧火爆的舞炮龍表演,舞到村頭街尾的既定地點後,在會(hui) 首帶領下舉(ju) 行傳(chuan) 統的送龍升天儀(yi) 式。當地群眾(zhong) 認為(wei) ,炮龍在自家門前停得越久,新的一年就會(hui) 越順利。“舞炮龍”通常會(hui) 持續到第二天淩晨,人們(men) 還會(hui) 舉(ju) 行傳(chuan) 統送龍儀(yi) 式。

  “賓陽炮龍節是中國龍文化的遺存,其追求美好、昂揚上進的文化因子,深入當地人的骨髓,成為(wei) 當地人的至愛。”廣西民族大學的學者認為(wei) 。

  賓陽炮龍製作技藝自治區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鄒玉特是製作炮龍的好手。春節前夕,他便開始趕製今年預訂的炮龍。“這個(ge) 月是最忙的,有時候從(cong) 早上6點半就開始做,到晚上七八點才收工。”鄒玉特說,賓陽炮龍特別講究精氣神,龍的五官、身形都嚴(yan) 格按比例搭配,每條龍都身覆金麟、盤曲矯健、前爪攀騰、後爪伏地、龍眼圓瞪、張嘴嘯天、狀似騰飛。製作炮龍有紮龍骨、粘龍皮、畫龍身、貼龍鱗、染龍布、裝龍珠等30多道工序,並且隻能手工製作。老師傅製作一條長21米的炮龍,最少也要15天才能完成。

  來自賓陽縣賓州炮龍協會(hui) 的龍隊,每個(ge) 月都組織近10場免費舞龍表演,將炮龍文化送到基層;平均年齡60多歲的民間樂(le) 器愛好者聚集在一起,向遊客展示古賓州八音的獨特神韻;民間炮龍製作工匠,每年免費為(wei) 村裏製作炮龍數十條;以家庭主婦為(wei) 主的炮龍協會(hui) 女子舞龍隊,在舞龍之餘(yu) ,創作了鏗鏘有力、震撼人心的威風龍鼓……廣西壯族自治區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田宇表示,炮龍習(xi) 俗在新時代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yu) 當地群眾(zhong) 對炮龍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密切相關(guan) 。

  在賓陽縣賓州南街,不少沿街商鋪售賣一條條活靈活現的小炮龍。

  “這是今年才開始售賣的炮龍文創產(chan) 品,遊客非常喜愛,供不應求。”店主蒙先生說。隨著賓陽炮龍節的聲名遠播,除了傳(chuan) 統彩龍、炮龍在製作上越來越精妙,各種炮龍工藝品也走俏旅遊市場。越來越多人關(guan) 注炮龍習(xi) 俗,炮龍產(chan) 品也更加多樣化,相關(guan) 文創產(chan) 品應運而生。比如,適合小朋友舞動的小炮龍、極具觀賞性的遊彩架龍以及各種特色工藝的炮龍產(chan) 品,推動了炮龍文化的創造性傳(chuan) 承、創新性發展。

  “保護、娛樂(le) 、創作、開發,是非遺創造性傳(chuan) 承、創新性發展的4個(ge) 層麵。”廣西文化旅遊智庫研究會(hui) 理事長曹光哲表示,每一個(ge) 非遺項目都有其獨特的內(nei) 涵和形式,保護傳(chuan) 承需要形成權威性的標準;節日類的群眾(zhong) 性活動,非遺內(nei) 涵往往能走進百姓心田,豐(feng) 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對於(yu) 非遺文藝創作,則應營造寬鬆的環境和創作空間;在開發上,部分非遺項目具有商業(ye) 開發價(jia) 值,相關(guan) 部門和業(ye) 界人士可以形成合力,推動傳(chuan) 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努力實現文化和商業(ye) 雙重價(jia) 值。(賓陽 莫曲)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