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了一江清水 一位“老代表”的20年長江保護立法之路

發布時間:2023-02-22 10:36: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張子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娟娟 雷宇

  在老武漢人的記憶中,長江裏遊泳、東(dong) 湖邊跳水,宣告著又一個(ge) 夏天的到來。從(cong) 年輕氣盛的小夥(huo) 子,到年近花甲的“老杆子”,站定、起勢,然後縱身一躍,跳入水中。人們(men) 彼此相伴,肆意撒歡。“怕麽(me) 斯!”“來一個(ge) !”不絕於(yu) 耳,喊出這座“千湖之城”獨有的煙火氣。

  這樣的場景,對65歲的周洪宇教授來說再熟悉不過。作為(wei) 一名在江邊長大的“長江子弟”,記憶裏高中時在長江邊遊泳,柳樹茂密,江水清澈,甚至江裏的魚都清晰可見。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穿城而過的長江一度“容顏不在”,有一段時間,“甚至東(dong) 湖都不能下水了”。

  建議立法促進長江流域生態保護

  作為(wei) 一名連續四屆擔任全國人大代表的“老代表”,長江流域的生態保護,一直是周洪宇20年來掛在心頭的一件大事。

  由於(yu) 父母工作的原因,周洪宇從(cong) 小在長江科學院的宿舍大院裏長大——這裏和長江隻有一街之隔。

  周洪宇的父母是建國初期的“老水利”。那時,在毛主席“治國先治水”的號召下,全國掀起了一陣水利建設熱潮。周洪宇常聽父母講起,年輕時跑遍“中南五省”做水利勘測的故事,也從(cong) 長輩口中得知毛主席與(yu) 長江的深厚情緣。

  “萬(wan) 裏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江水奔騰,輪船來往,江鷗鳴叫,這成為(wei) 周洪宇的童年記憶,也為(wei) 他涵養(yang) 了一份獨特的“長江情結”。

  2003年,首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的周洪宇,決(jue) 心提出一些有利於(yu) 社會(hui) 發展和民生福祉的議案。他了解到,我國水質按功能高低依次分為(wei) I、II、III、IV、V(含劣V),共五類。其中,III類以下即表明水質惡劣,不能作為(wei) 人體(ti) 飲用水源;而超過V類標準的水體(ti) 已基本喪(sang) 失使用功能。

  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水汙染防治法執法檢查組發現,我國七大水係中,劣V類水體(ti) 占三成左右,這些有害的“髒水”連農(nong) 田灌溉都不行。

  當時,北至鬆花江,南至珠江流域,都發生了不少水汙染事故。養(yang) 育全國六分之一人口的淮河流域,劣V類水體(ti) 更是占到60%,汙染從(cong) 地上波及地下,1.3億(yi) 居民的日常生活直接受到影響。

  親(qin) 眼所見的細節變化,加之媒體(ti) 曝光的一係列水汙染事故,讓周洪宇觸目驚心。他想到,雖然自己對長江有特殊情懷,但如果對每一條江河都進行立法保護,將極大耗費立法資源。那麽(me) ,能否出台一部“統管”國內(nei) 所有大江大河的法律?

  2005年,周洪宇將這一想法帶到全國人大會(hui) 議上做了交流。一年後,他正式提出《關(guan) 於(yu) 製定大江大河法的建議》。但當時得到的答複是,按照國際經驗,江河立法應遵循“一江一法”的思路,“大江大河”這樣寬泛的提法很難付諸實踐。

  此後一段時間,經濟發展在國家發展全局中依然處於(yu) “壓倒性”位置,社會(hui) 上普遍對於(yu) 生態環保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全麵。雖然水資源、固體(ti) 廢棄物、大氣汙染等都有了法律保障,但專(zhuan) 門的長江保護法依然難獲時機。

  周洪宇依然在處處留心。通過查閱近現代水事立法大量資料和到國外的考察交流,他發現,歐洲的萊茵河、法國的塞納河、美國的田納西河等,都是國際上流域立法的先行者。作為(wei) 中華民族“母親(qin) 河”的長江,也不能落後。

  數十位專(zhuan) 家為(wei) 議案出謀劃策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周洪宇逐漸意識到,長江保護法的立法進程越來越緊迫。

  2016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hui) 上強調,當前和今後相當長一個(ge) 時期,要把修複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總書(shu) 記的論斷,一下講到了周洪宇的心坎裏。倡議出台一部保護長江的法律,再一次被他提上議事日程。

  此時,全國人大有了新的規定,人大代表要提出涉及立法的議案,必須把立法建議稿拿出來,勾勒出法律的基本條款。這對研究教育學和曆史學的周洪宇來說,是個(ge) 極大的挑戰。

  “從(cong) 無到有”推動一部法律的誕生,僅(jin) 靠個(ge) 人的努力遠遠不夠。麵對這項“跨界”挑戰,周洪宇提出了“借腦”“借手”的工作方法。

  當時,周洪宇擔任湖北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民進湖北省委會(hui) 主委。早在上世紀90年代,民進湖北省委就召集數十位水利專(zhuan) 家對防治長江水患建言獻策。周洪宇的“老前輩”、民進湖北省委原主委蔡述明是我國著名的自然地理學家、濕地生態學家,也是第一位斬獲國際濕地研究最高獎項——拉姆薩爾獎的中國人,為(wei) 湖北民進凝聚了一批水生物研究、濕地保護、水利治理等領域的專(zhuan) 家。

  由此,周洪宇充分調動民主黨(dang) 派的智庫優(you) 勢,將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會(hui) 和民進湖北省委會(hui) 的工作結合起來,組建起一支由水生物、濕地、航運、法律等各領域專(zhuan) 家組成的智庫團隊。知名大學的法學教授,中科院水生所的專(zhuan) 家學者,長航集團的業(ye) 界精英……數十位專(zhuan) 家擰成一股繩,為(wei) 這份議案出謀劃策。

  周洪宇坦言,在立法方麵,自己不是專(zhuan) 家,卻組織起了更多的專(zhuan) 家,重點在於(yu) 研究把握了立法的方向。

  此後一年間,團隊多次到江邊考察,召開專(zhuan) 家座談會(hui) ,赴荊州、黃石等地開展實地調研。終於(yu) ,在2017年3月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hui) 議上,周洪宇領銜提出了《關(guan) 於(yu) 製定長江保護法的議案》。

  然而,究竟是“長江法”還是“長江保護法”?學界對這部法律的命名,一度存在著很大爭(zheng) 議,兩(liang) 字之差,大有不同。

  多次交鋒中,周洪宇堅持認為(wei) ,當前長江流域首要的就是保護,這部法律應與(yu) 以往“保護與(yu) 開發並重”的理念有根本區別。有法學專(zhuan) 家不買(mai) 賬,“洪宇,你不是搞法學的”。可周洪宇堅信,自己的方向沒有錯。他認為(wei) ,總書(shu) 記從(cong) 國家戰略高度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經濟建設過程中暴露出的無序開發問題,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立法必須有針對性,必須旗幟鮮明”。

  議案成為(wei) 國家立法

  2018年3月,周洪宇聯合了30位全國人大代表提出《關(guan) 於(yu) 盡快製定長江保護法的議案》,呼籲立法加速推進。當年7月,這份議案得到回應,長江保護法納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立法規劃。此後,周洪宇參加了一次次審議並積極發表意見。

  如何打破“九龍治水”的局麵,是長江保護法草案幾次審議中討論的焦點。

  江河治理一直有著“環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的說法。早在2006年的首份議案中,周洪宇就提出,河流治理與(yu) 防汙是一項係統工程,單靠某一部門不能解決(jue) 問題,靠多頭管理也不能解決(jue) 問題,而要加強“跨部門、跨地區的協調”。

  此時,已是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的周洪宇和眾(zhong) 多代表委員紛紛呼籲,“九龍治水”的僵局必須打破,相關(guan) 意見呈送給了中央。草案第三次審議時,終於(yu) 明確了由國家建立長江流域協調機製,國務院各部門和長江流域省級人民政府共同負責落實國家協調機製的決(jue) 策。

  周洪宇心裏懸著的巨石終於(yu) 落下。全流域“一盤棋”的機製,解決(jue) 了長江保護的“燃眉之急”,也為(wei) 其他流域的立法保護提供了重要借鑒。

  “2020年12月26日”,周洪宇清晰地記得這個(ge) 日子。當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第二十四次會(hui) 議表決(jue) 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從(cong) 2021年3月1日起實施,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流域保護法律。

  有了前期積累的經驗,《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也於(yu) 2022年10月30日表決(jue) 通過,將於(yu) 2023年4月1日起施行。

  長江、黃河——中華民族兩(liang) 條最重要的“母親(qin) 河”,終於(yu) 有了立法層麵的專(zhuan) 門保護。

  前不久,周洪宇在長江岸線上的工業(ye) 城市湖北黃石調研中看到的變化顯而易見:從(cong) 20年前的開礦挖礦“灰塵漫天”,到如今的“山青水綠”,這裏走出了一條從(cong) 資源枯竭型城市向國家創新型城市轉型的綠色崛起之路。

  20年的履職長跑中,周洪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提出418份議案,平均每年都有20份以上;總體(ti) 采用率達70%;他是呼籲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全免費的“第一人”,一度被稱為(wei) “周免費”……

  熟悉周洪宇的人都知道,“周老師”很忙。

  早上8點審核博士生報考材料、午飯後指導學生畢業(ye) 論文、下午2點接受采訪、3點半進行工作會(hui) 談……手機上的日程表填得滿滿當當,兩(liang) 項日程間幾乎不休息,上個(ge) 洗手間回來繼續。“佩服周老師思維轉換如此之快,學術、科研、工作無縫銜接”,一旁匯報的年輕教師不由稱讚。

  這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委員、華中師範大學國家教育治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周洪宇日常工作的縮影。65歲的周洪宇至今仍保持著每天工作15小時的習(xi) 慣,淩晨兩(liang) 三點還在工作是“常有的事”。

  繁忙的工作中,周洪宇一直把“人大代表”的分量看得很重,也從(cong) 不覺得累。因為(wei) ,他始終眺望的遠方,常常從(cong) 窗前的“一江清水”出發。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