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她的“航空夢想”讓戰機擁有更多可能性

發布時間:2023-02-24 09:53:00來源: 人民網-強國論壇

  航空工業(ye) 沈陽飛機工業(ye) (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沈飛”)有著“中國殲擊機搖籃”之稱。

  2012年,李曉丹博士畢業(ye) 後加入沈飛。2013年,她把科研攻關(guan) 的目標瞄準國內(nei) 航空製造領域的前沿——金屬增材製造技術,勇挑重擔開啟研發。

  “增材製造技術,就是人們(men) 熟知的3D打印。”李曉丹說,這項技術對當時國內(nei) 航空領域而言還是一項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缺乏全麵的材料性能數據以及完整的工藝流程研究,也缺乏相關(guan) 的標準和規範。

  李曉丹和隊員不分晝夜地在現場反複驗證試驗參數,優(you) 化工藝流程,僅(jin) 用了28天就研製出了沈飛第一個(ge) 3D打印的航空零件——三通管路件,創造了行業(ye) 內(nei) 以最短時間實現高端裝備使用並具備零件生產(chan) 能力的先例。

  首戰告捷,但從(cong) “產(chan) 得出”到“用得上”,是一個(ge) 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隨後的8個(ge) 月裏,李曉丹帶領團隊埋頭攻關(guan) ,對其應用展開了全方位的工藝研究和產(chan) 品性能測試,僅(jin) 試驗數據及分析報告就完成了800多頁。

  “我的航空夢想,就是推進新技術在航空領域的應用,提高效率,提升性能,解放設計,讓未來的戰機擁有更多的可能性。”李曉丹說。

  2016年10月,我國中型四代機搭載著數十項由李曉丹團隊研製的增材製造零件首飛成功,標誌著我國增材製造技術已經步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2021年,李曉丹又麵臨(lin) 了一項新的考驗。沈飛首次承接某驗證機研製任務,而當時公司在設計與(yu) 建立快速試製流程體(ti) 係方麵的經驗還是一片空白。公司領導鼓勵能者“揭榜掛帥”,李曉丹主動請纓,組建團隊,全力開展技術攻關(guan) 。經過100多個(ge) 日夜,比計劃提前近一周完成新機交付。

  “這些成績的取得,是羅陽精神在新時代裏生動實踐的結果,羅陽同誌矢誌不渝、航空報國的愛國情懷已融入我們(men) 的血脈。”李曉丹說。

  時間回到2012年11月25日,羅陽在隨“遼寧號”航母成功完成殲-15艦載機首次起降試驗任務返港靠岸後,因過度勞累不幸辭世,年僅(jin) 51歲。“每當看著飛機飛上藍天,我都會(hui) 想到他,他的精神和事跡感染著很多人。”李曉丹說。

  在李曉丹的工作筆記本扉頁上寫(xie) 著這麽(me) 一句話,“信仰不是一種學問,而是一種行為(wei) ,它隻有被實踐的時候才有意義(yi) 。”11年來,她的工作筆記本換了一本又一本,但這句話從(cong) 未改變。

  如今,李曉丹已成長為(wei) 航空工業(ye) 集團一級技術專(zhuan) 家,她主導的增材製造技術已在航空領域實現多型號、多材料、多領域的設計和應用,還先後參與(yu) 了30多項行業(ye) 標準、集團標準和企業(ye) 標準的編製。

  “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一種榮譽,而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為(wei) 了祖國領空的安全,為(wei) 了早日實現航空強國的目標,我將繼續衝(chong) 鋒,把科技創新書(shu) 寫(xie) 在祖國的藍天上。”李曉丹說。(人民網記者 周晶 王雪純)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