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如何讓文旅景觀持久“網紅”

發布時間:2023-02-27 10:4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春節以來,多地文化旅遊景點呈現出遊人如織的熱火場麵,故宮、三星堆等景區一票難求,西安大唐不夜城、開封清明上河園等文化景區人潮湧動,北京鼓樓、上海武康大樓等曆史建築成為(wei) 討論熱詞。當文旅景觀變身網紅打卡地,多地重建古城牆、衙署、寺廟等建築,並引入商業(ye) 經營,意圖打造文化旅遊名片,打造翻版“不夜城”,引發廣泛關(guan) 注和討論。

  在一些文化景觀的開發建設中,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與(yu) 利用、“原真性”與(yu) “可觀性”常被人們(men) 對立起來,不少複建項目缺少對曆史城鎮本體(ti) 的深入研究,在城鎮整體(ti) 布局和單體(ti) 建築細節上缺乏考古和文獻依據,甚至因為(wei) 原真的曆史建築過於(yu) 老舊、不夠大氣,而拆舊建新,使得新建景觀失真、失形、失味。

  在景觀的展示、經營上“千城一麵”,缺乏創新性的文化和旅遊體(ti) 驗設計,鐵板魷魚、臭豆腐、網紅小吃成為(wei) 景區標配,古城的原住民卻被遷移出城外安置,民俗傳(chuan) 承難以為(wei) 繼。在流量經濟的熱度下,複製粘貼或許能引起一時關(guan) 注,但從(cong) 長遠看來,深入發掘地方文化內(nei) 涵和遺產(chan) 價(jia) 值,因地製宜做好文化景觀創新設計,方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的持續發展。

  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是展示、利用的前提。泉州、正定、平遙等古城之所以成為(wei) 長線文化旅遊熱點,其基礎在於(yu) 對古城城市格局與(yu) 曆史風貌的悉心保存。每座城鎮都有屬於(yu) 自己獨特的文化遺產(chan) 與(yu) 曆史記憶,技藝精巧的曆史民居、沿用至今的曆史街巷、城市建設中發掘出的考古遺址、近代以來的革命文物和工業(ye) 遺產(chan) ,都足以成為(wei) 地方特色文化景觀的“根”與(yu) “魂”,為(wei) 遊客帶來真實、完整、獨特的文化體(ti) 驗。

  地方文化特色的深入發掘是文化景觀繁榮發展的基石。西安、開封等古城的旅遊熱,其背後是相關(guan) 城市多年的基礎研究支撐和文化傳(chuan) 承探索,體(ti) 現了考古研究、曆史文獻研究、建築史研究、古代服飾研究、民俗研究、文化產(chan) 業(ye) 研究的綜合成果。如西安唐代文化景觀的營造中,城市考古中揭露的唐代建築基址、唐代墓葬壁畫中所見的建築形象,都成為(wei) 複原參考的資料。由此,文化景觀的開發需要當地高校、研究機構的共同參與(yu) ,積極發掘地方誌和考古資料中的文化信息,利用口述史、民族誌調研資料,發現、提煉特色民俗資源,使之轉化為(wei) 文化景區中的展示要素。在景觀營造中,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保護好地方的原生文化生態和居民的原真生活環境,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與(yu) 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助力真實而生動地講好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故事。

  創新文化呈現手段是文化景觀保持吸引力的重要路徑。博物館文物、曆史建築、非遺民俗的展示都存在一定的知識門檻,傳(chuan) 統建築本身的構造特點使得我國的考古遺址多以土遺址為(wei) 主,走馬觀花式的遊覽難以帶來良好的旅遊體(ti) 驗,AR、VR等技術的應用,大大豐(feng) 富了曆史文化景觀的闡釋方式、展示模式,曆史環境、曆史場景得以再現,帶給遊客沉浸式的生動體(ti) 驗。三星堆、敦煌等博物館已經結合數字化技術,進行了“讓文物動起來”的諸多有益探索。精品化的情景式文化演藝、體(ti) 驗式文化活動也為(wei) 有關(guan) 景觀的展示體(ti) 驗更新、提級,值得同類景區參考、借鑒。(範星盛)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